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见习记者 许孝如
今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结构化特征。为满足机构投资者配置需求,指数增强这一以往在公募中较为流行的产品,如今私募发行数量也明显增多,已然成为一股风潮。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的发行量相比去年增加了50%。其中有40家私募一共发行了50多只指数增强产品。此外,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的平均收益约为8%,从去年至今平均收益在12%~15%。
慢牛行情下表现稳健
“2016年2月份开始,一些私募开始发行指数增强产品,由于市场行情走好,到了今年发行产品数量明显增多。”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副总监杨建波表示。
据了解,指数增强策略是根据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量化模型构建出一个投资组合,买入一篮子的股票,在跟踪指数走势的基础之上,争取获得相对于指数本身的超额收益。指数增强基金本质上仍然是一类股票型基金。
杨建波表示,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指数增强产品,主要跟踪的是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指数增强产品发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私募认为指数的表现将好于个股。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股票型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为8.06%,其中表现排名前1/4的私募基金收益达30.05%。
今年来A股市场分化明显,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涨势明显,中小盘个股则普遍下调。在此背景下,各种“指数增强基金”凭借亮眼的业绩迅速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年均10%~15%的收益增强,叠加基准指数15%以上的年度涨幅,此类产品可获得25%左右的丰厚年收益,其净值走势也在股市“慢牛”行情基础上显得极为稳健。
有私募向记者反映,自去年股指期货贴水以来,很多私募将传统的阿尔法策略产品转为指数增强产品来减少对冲损失。此外,多家受访私募也表示未来有意推出相关产品。
机构投资者青睐
私募指数增强产品发行增加与机构投资者对于权益市场的配置需求提升有很大关系。相对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此类产品也更为认同。
因诺资产副总经理罗元表示,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受欢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收益率大幅跑赢指数。例如我们发行的纯多头‘量化选股’指数增强产品,80%跟踪中证500指数成分股,今年业绩为20%,回撤7%,而中证500指数今年涨幅仅为3.61%。另一方面,上证指数依然处于较低位置,并且市场预测指数在3000点的位置下跌空间有限,一些机构投资者认购踊跃。”
罗元介绍,他们发行的指数增强产品多数是由机构投资者认购,目前的规模在2亿元左右。与传统私募产品一致,提20%的业绩报酬,但与市场上的阿尔法策略相比不用承担负基差。主要是通过择时模型,进行多因子选股,目前差不多每周换仓一次,以期长时间稳定地跑赢指数。
业绩报酬为何提绝对收益的20%?罗元表示,与其他指数增强产品不同,他们的产品不仅要跑赢指数,而且还要实现绝对正收益。
“从海外经验来看,指数增强策略是保险、养老金、校友捐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配置权益类市场的主要工具。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的接受度都有待提高。国内一旦提到量化策略,第一反应都是量化对冲,其实量化与对冲是两个完全可以分开的概念。国内的投资者目前在配置权益类资产时,首选还是主动型的,以基本面为主的股票策略。”艾方资产总裁兼投资总监蒋锴称。
短期面临问题
在蒋锴看来,无论是欧美成熟市场,还是量化投资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内资本市场,权益类资产是长期收益最高的一类,其收益远高于债券、大宗商品、黄金等其他资产大类。从阿尔法角度看,国内资本市场高度散户化,股票的定价偏差相对海外市场来说更多,获取阿尔法收益的机会也更多。综合来看,蒋锴非常看好指数增强策略的前景。
“指数增强策略一般来说是不对冲的,所以指数增强策略的波动性也会比市场中性的量化对冲策略要大。因此我们在一般纯多头的情况下,会加入择时的操作,以期平滑策略净值的波动。比如,在牛市进入到中后期的时候,我们通过几类量化指标,会逐步降低仓位,控制好风险。”他说。
虽然指数增强产品迎来较大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罗元表示,指数增强产品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风险,主要是因为股票指数增强基金产品纯多头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另外,若所选指数弱势,指数增强的因子没有踏准市场节奏,也会成为业绩不好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指数增强产品发展最主要的限制。
另据记者了解,业内对指数增强产品管理费用收取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私募通常按照绝对收益提取业绩报酬。一般情况下,股票型基金采用“2-20”的管理费收取模式,即基金收取2%固定管理费,并将费后绝对收益的20%作为投资经理的业绩回报。海外对冲基金中,指数增强基金虽然同样收取2%固定管理费,但其业绩回报只收取超额收益的20%。
不过,部分私募已在尝试做出改变。“我们现在都是绝对收益类的产品,未来想发超额收益类产品,但是还没有做成过,不知道托管方是否认可。”华东一家大型股票量化私募表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