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建
近日有私募人士在朋友圈抱怨,私募现在不好做了,一方面市场行情不好,做起来费力;另外随着监管趋严,使得一些成立不久的小私募举步维艰。尤其是7月15日颁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成立不久的私募影响最大,投顾做不了,只能走自己发产品的路,而在目前市况下,自主发行还是比较困难的,像以前找银行拿优先级资金,自己出劣后资金,再找资管通道发行产品的时代或一去不返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出台后,受影响的首当其冲是结构化产品,此外,资管新规中提出的“3+3”规定,也挡住了许多中小私募投顾之路,投顾类私募将被迫转型。
●“3+3”规定挡住中小私募投顾路
7月15日颁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私募投顾业务进行了严格规范。近期有私募人士在朋友圈抱怨,私募现在不好做了,随着监管趋严,行情不好也使得一些成立不久的小私募举步维艰。尤其是资管新规,对成立不久的私募影响最大,投顾做不了,只能走自己发产品的路。而在目前市况下,中小私募自主发行产品的难度不小。
另外,资管新规中还提出了监管新举措“3+3”私募投顾模式。“3+3”是指,如果私募作为第三方,为券商的私募资管业务提供投资建议,开展投顾类业务,那么其投资管理人员中,必须有3人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的证券管理业绩。这意味着,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私募将不能再借助券商资管计划或基金子公司发行通道产品。从近期的监管政策看,新成立、规模小、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而现有的合规私募、尤其是实力较强的私募,则将因此享受到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蛋糕。
广州一位私募告诉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记者,要有3年连续的可追溯的业绩证明,对于2014年以后新成立的私募尤为困难,因为到目前为止经营不到3年。新规意味着这些私募管理人必须得找出之前的投资管理证明,如果是从公募或券商等投资经理出身的私募,可能较为容易。但如果之前公司是做投顾业务,由于在投顾协议上显示的投顾往往是机构名称,而不是投资经理的名称,这样就无从证明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经验。
他还告诉记者,“新规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做投顾,只能自己发产品了,目前只能是到处拜码头找资金。由于公司的核心人员都是投研人员,发的投顾产品较多。但是因为资管‘3+3’规定,我们公司很难达标,前几天为应对‘3+3’规定,又找了一个新的基金经理,实际上像我们这种情况的中小私募不在少数。”某券商机构人士也透露,去年私募快速扩张,投研人士出来做私募的很多,参考资管新规,很多人都达不到“3+3”规定。
深圳一位小型私募总经理则告诉记者,以前做投顾的时候,走券商通道发产品很简单,只要自己把劣后资金找好,优先的部分直接由资管机构负责。而且券商这样的机构销售体系都很成熟,募资很快可以到位,我们也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但是现在不能做投顾了,自己本身又不具备成熟的销售团队,自主发产品的难度不小,想上规模就更难了。此外部分即将到期的投顾产品只敢做“减法”,不敢吸收增量资金。
●投顾类私募忙转型
记者注意到,资管新规除了“3+3”规定之外,还有一个核心便是降杠杆问题。据了解,资管新规针对券商资管等发行的资管计划,资金杠杆比例必须由原来的高杠杆大幅下调,具体是:权益类产品的杠杆下调至1:1,期货类下调至1:2;对此,中兴汇金王辉煌表示,资管新规去杠杆后,有很多结构化产品的发行都被迫终止。
此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在征求意见中,此前通过银行优先级资金发行结构化产品的大量投资顾问类私募机构或将被迫转型。深圳一家中小私募机构总经理表示,实际上受冲击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量化对冲私募,这类产品具有低风险收益特征,往往能给予银行6%~7%的预期收益率承诺,备受银行青睐,银行优先级资金也成为这类私募冲规模的大“金主”。而如果按照资管新规,这类产品只有1:1的杠杆,那还不如去做两融业务,所以新规出台后,结构化产品和投顾模式的老路也行不通了。
对此,西藏琳琅投资王琳表示,资管新规的“3+3”原则,基本把中小私募和刚开始阳光化的民间人士创办的私募基金公司排除在资管产品投顾之外。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80%以上的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很多私募难于满足“3+3”规定要求,只有原来的老私募和公募转私募的容易达到条件。客观上造成券商资管的投顾业务会向大私募公司和老私募公司集中,最终结果是加剧行业的分化,行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会加快。
此外也有私募人士表示,新规之下,许多实力不足的私募正在退出舞台,而对于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规模的私募基金,新规将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现状未来将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为覆盖私募成本,私募机构需具备长期获利能力,平台化公司或者多产品线、策略丰富化的机构,可能会逐渐涌现。上海一家中型私募老总透露,目前公司投顾业务模式与自主发行模式并行,在产品备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备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未来公司亦会考虑进一步增加自主发行的产品数量。
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209只私募产品清盘,远超去年全年1660只产品的清盘量,从清盘产品的发行平台来看,在上半年清盘的产品中,通过券商资管平台发行的产品最多占比37%,信托平台次之。据了解,这些清盘产品多成立于去年上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部分产品开始到期清盘。对此,有私募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下,现在老的产品还可以继续存续,但老产品到期后只能清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