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鸣投资:专注能力圈 选择最容易跨越的栏杆
摘要 聚鸣投资刘晓龙:专注能力圈选择最容易跨越的栏杆投资大师芒格有句至理名言:“我们跨不过七英尺高的栏,那就去寻找一英尺高、对面有丰厚回报的栏。所以,我们成功的诀窍是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去解决难题。”聚鸣投资总经理刘晓龙便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执行者。他曾在公募基金行业工作超过11年,从研究员到管理超过3
聚鸣投资刘晓龙:专注能力圈 选择最容易跨越的栏杆
投资大师芒格有句至理名言:“我们跨不过七英尺高的栏,那就去寻找一英尺高、对面有丰厚回报的栏。所以,我们成功的诀窍是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去解决难题。”
聚鸣投资总经理刘晓龙便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执行者。他曾在公募基金行业工作超过11年,从研究员到管理超过300亿元资产规模的投资总监,历经两轮完整牛熊周期的考验,公募从业期间多次获得权威奖项。刘晓龙不是单一市场风格激进、让人惊艳的选手,而是能在风格转换的较长周期内可以兼顾收益和风险,实现业绩的长期稳健增长。
在持续低迷的2018年,刘晓龙所管理的私募产品全年仍然取得了超过7%的正收益。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去年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多头策略的私募基金公司几乎全军覆没,无一取得正收益,部分头部私募的整体亏损接近25%。
去年是刘晓龙“公奔私”的第一年,他在熊市里践行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做出了优秀的业绩。刘晓龙给自己2018年的业绩打90分,但更多的是在反思和总结,比如没有在养殖股上下大注。熟悉刘晓龙的人说,他是一个实在的老法师。
那么,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他是如何穿透股市的迷雾,取得这一优异的绝对收益回报的?回顾近几年A股市场大起大落的行情,他又有着怎样的思考与感悟?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记者走进刘晓龙的办公室,听他娓娓道来。
操盘之术
记者:去年A股整体下跌20%,但您所管理的基金仍能取得7%的正收益,能否复盘一下当时的操作?
刘晓龙: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也没想到市场会跌得那么厉害。比较成功的操作是去年初我们面对去杠杆的大背景,很警惕一致性预期,没有去追那些主流热门的金融、地产和白酒板块,而是选择了一些2017年跌幅够深、安全边际足够大且周期成长性比较确定的股票。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赚钱,但是其中的一多半都实现了正收益。去年股票的下跌中位数超过30%,也就是说,如果安全边际不够大,估值就有很大的下杀压力,只能用业绩去对冲。而我们买入的公司业绩都兑现了,甚至出现了超预期情形。
去年5、6月份的时候市场加速下跌,我们也较大幅度降低了仓位,成功控制了代销类产品的回撤,因为一旦跌穿净值会导致投资心态发生很大变化。去年10月之后,各种利空因素的边际影响都有改善,但市场仍然一致悲观。面对这个一致性预期,我们在分析了过去十年A股历史并对个别行业的全球估值底部进行对比后,开始逐步加仓。到了12月底,我们募集产品在全国路演时的主题就是“太阳照常升起”。当时我们很坚定地判断是底部,目前仓位在八九成。
回顾我们的操作,无论是数据还是过去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去年10月市场可能已经触底,我们也第一次主动选择了拥抱熊市的底部,这是过去的经验在起作用,这一点我总体满意。但是其中也有遗憾,首先是加仓速度不是特别快,其次是整个思路没有立即从防守全面转向进攻。
有时候我们看得远一些,不被表面的一致性预期影响情绪,而是回归到客观的数据本身,可能看得比行业内的人都清楚。比如去年10月时究竟是不是A股市场的底部,很多人可能还抱着怀疑的态度。
而在过去七年的投资生涯中,每经历一次这样的判断都能加深对逆向投资理念的理解,也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知道是应该坚持立场还是去从众,是应该收敛自己的研究范围还是拓宽到宏观环境。
记者:您采取的是逆向投资策略吗?
刘晓龙:对,我们采取的是以逆向投资为主、成长投资为辅的股票多头策略,所以我们第一支产品叫多策略。
逆向投资的内核是均值回归。首先,逆向投资对基本面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能寻找资质较差的公司。其次,买的股票一定要够便宜,要关注公司坏的东西是否已经暴露完毕、还有没有没有暴露的、已经暴露的什么时候可以往回修正等。
一家企业在底部时研究的难度不会大,第一关注的人少,第二问题大概率已经暴露了。假设一个公司有10个风险点,已经暴露了5个,只需要研究剩下的5个就行了,关键在于那些曾经具备的优势何时修复的时间点。
我们认为,总有很了解行业基本面同时又懂公司的人。例如,某人以前在太阳能(000591,诊股)行业工作,后来又做了投资,可能就会赚到钱,因为太阳能行业是他资源禀赋最强的地方。等我们这些人看到时,往往已不是底部,股价通常已经上涨了30%。我们发现,股价一般提前基本面半年到三个季度作出反应,所以如果可以判断时间点,我们将提前半年开始建仓。
记者:在逆向投资中如何判断股票利空已完全释放?
刘晓龙:等待股票利空完全释放的过程是很煎熬的,不少投资者就倒在黎明前。做逆向投资,难点不在于基本面,而是在于情绪控制。对于我们来说,最长是给到三个季度。由于考核机制的原因,如果三个季度股价没有表现,压力是比较大的。
在去年的极端行情里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课。股票估值底线不应该只关注A股历史估值底线,还要看看美股、港股类似的股票在最惨的时候可以跌到什么程度。例如,去年我们以为A股的小市值公司股价跌到1倍PB左右就安全了,结果PB跌破了1倍。其实,在港股市场,PB在1倍以内的小股票在股市下行周期里是非常多的。
因此,应该多维度测算股票的安全边际。相较于相对的估值,要将目光聚焦在绝对估值上面,无论是利用DCF模型还是PB估值,都要求放到全球来看都是绝对便宜的。
投资之道
记者:大家常说规模是业绩的敌人,您赞同这句话吗?
刘晓龙:我在公募的时候平均管理规模是同行的20倍,因此对规模边界这一点我体会比较深。在牛市的时候流动性不是你的敌人,管理200亿元和管理30亿元至50亿元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市场转弱,交易量会收敛得非常明显。比如2016年我就深有体会,如果管理规模太大的话,调仓会变得很困难。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一点没错,不同类型、路线的基金经理体会也会有所不同。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因为成长股存在交易量周期,而且市场相对小一些,因此他们对于规模会比较敏感;价值型基金经理受影响的程度相对小一些。所以,我们的投资理念是以逆向投资为核心,辅以成长型、主题型的多策略,从中长期考虑管理规模的持续性增长。
记者:您对仓位中的行业占比是如何控制的?
刘晓龙:对仓位中的行业占比进行控制十分必要,这样可以分散风险。我的离散度相对大一点,这是我长期以来的习惯。第一种,同类型股票则分散行业;第二种,如果行业集中,就会对类型进行分散。第二种难度更大,因为同一行业的企业类型往往一样。我倾向于多行业配置,不会集中在某一个行业。
记者:正如您之前提到的,在投资中究竟应该收敛研究范围还是拓展到宏观层面?
刘晓龙:我认为这要看个人禀赋,对于95%的从业人员来说应该是收敛。作为背景各异的一线投资经理,与其通过判断宏观环境做大类资产配置,不如简单一点,多花时间在研究个股上。正如芒格所言,应该全神贯注于一些可以轻松跨越的一英尺栏杆,而不是去挑战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七英尺栏杆。基本上,在投资中花5%的时间去考虑宏观和策略就足够了。真正的大周期顶部做一些回避,震荡行情我倾向于自下而上通过个股和结构来规避波动。
角色之变
记者:您之前在公募基金行业11年的从业经历对现在的投资有何帮助?
刘晓龙:公募基金行业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首先,管理社保基金对我个人来讲是难得的经验。社保基金有两个特点:一是资金规模比较大,单个账户一般在100亿元以上;二是考核周期相对长,第一轮考核周期通常是3年,这让基金经理更倾向于从做绝对收益出发,做价值、基本面的投资。如果管理规模过少,考核周期较短,基金经理就可能会产生交易冲动。
比较幸运的是,我也管理过小账户,考虑问题的角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更加灵活。我在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久期的资金,整个训练十分难得和稀缺,形成了我目前以逆向投资为基础,又不局限于逆向投资的多策略的投资框架,去年能够取得正收益与这些经历关系很大。
记者:您怎样适应从公募基金经理到私募基金经理的转变,二者的角色有何不同?
刘晓龙:我觉得最核心的变化是从相对收益切换到绝对收益思维。在公募的时候大家可能更关注排名,但私募的目标是赚钱,要满足客户的长期稳定收益需求,尽量做到少亏钱或者不亏钱。
另外,风险偏好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公募会强调相对收益,如果某个板块上涨而自己没有配置的话,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风险暴露点。而绝对收益会弱化这些考量,不用太去关注短期市场波动,只需专注于自己所投资的领域即可,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偏离率。最后,做绝对收益对安全边际的要求更高。
记者:“公转私”的基金经理是不是很多都走过不少弯路,才意识到这些问题?
刘晓龙:我以前的研究和投资生涯经历过两轮完整市场周期,2007年入行时赶上A股大牛市,2008年市场开始转熊,2010年进入震荡期,之后是2011年的熊市和2012年的震荡期,再到2015年又一轮牛熊市转换。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投资非常重要。据我观察,如果做投资时间比较长且经历过完整牛熊转换的基金经理,自我迭代能力强的走弯路的概率就小。
后市之见
记者:今年以来A股的上涨速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您对后市如何看待?
刘晓龙:我对后市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虽然年初至今上证综指涨逾20%,但先是去年市场跌了30%以上,要想填平这个坑需要上涨50%以上。其次,今年以来领涨的品种主要是基本面出现好转的养殖、光伏,以及有政策支持的5G板块,还有相当数量的股票没有出现明显反弹,因此行情未来还有演绎的空间。最近在跟同行交流时,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市场上好股票变多了,因为我们可能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没有全面系统地观察这些企业,其中不少企业的基本面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面对优秀的公司,市场往往愿意付出相对高估值以获取风险溢价。
站在当前时点,我认为即使指数可能出现滞涨,但个股机会仍然很多,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远远好于去年。去年买错股票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看对却没有溢价,但是今年这种惩罚就不会太大,看对就会有较大的收获,可以说整个行情还处于初级阶段。
记者:今年什么行业存在投资机会?
刘晓龙:核心还是估值修复,至今还没有反弹的板块都比较有机会,其中电动车行业进攻性较强。大家之前担心退补超预期,因而电动车行业在这轮反弹中表现比较差,龙头企业表现一般。但是,从未来两到三年来看,这个行业成长空间是非常确定的。现在多数电动车企业估值在24倍到34倍之间,但行业增速远超其他行业。去年静态行业增速超过30%,今年略差一点也有20%至30%,明年可能又有提速。如果整个行业增速都有30%,股票估值如果低于30倍的话,风险并不大。
现在比较开心的一件事是,大家终于开始研究小股票了。因为去年是很孤独的,你给别人讲小股票,人家一看企业的流动性和市值就懒得理你了。其实,今天的格力曾经也是小企业,也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长起来的,中国这批企业家还是挺有想法的,未来会有一批中小企业走出来。
记者:现在外资正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境内机构投资者,外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刘晓龙:未来外资将在A股市场掌握重要话语权,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外资管理的资金考核期很长,相当于长久期;境内机构管理的资金相当于短久期。长久期打短久期,胜算肯定大。不过,境内机构管理的资金虽然久期短,但可以用灵活度和品种丰富度来弥补,或者利用地理优势胜出。另外,相较于境内各大券商研究所,目前外资的研究团队在人员配备上有些薄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认识到一些小公司也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此研究覆盖的股票范围会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