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调研的“含金量”高吗?

来源:万家基金 2019-01-28 13:41:20

摘要
投资如用兵,不打无把握的仗!机构在大举建仓一些行业或个股时,往往会在事先做细致的实地调研,筛选最有潜力的行业或公司。现在市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机构的调研也不再神秘。上市公司在接受调研之后,往往会发布投资者调研公告。公告会详细列举哪些机构参与调研,提了哪些问题,公司是如何回答的。通过这个公告,投资者不

  投资如用兵,不打无把握的仗!机构在大举建仓一些行业或个股时,往往会在事先做细致的实地调研,筛选最有潜力的行业或公司。

  现在市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机构的调研也不再神秘。上市公司在接受调研之后,往往会发布投资者调研公告。公告会详细列举哪些机构参与调研,提了哪些问题,公司是如何回答的。通过这个公告,投资者不仅能了解上市公司的最近业务进展,才能知晓机构的关注焦点在哪里。

  比如数据显示,2018年最后一周机构调研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和化工3大行业,涉及公司数量分别为11家、10家和10家。另外,医药生物计算机行业涉及的公司数量也较多。

  眼光放大到整个2018年,数据显示,共有16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机构或者个人调研的数据。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平均接待2.28次,平均接待10.36家机构或个人;而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接待4.60次,平均接待38.01家机构或个人,远超主板。

  显然,在越来越重视基本面的今天,机构对实地调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统计发现,A股的机构调研事件以特定对象调研为主;参与调研的机构投资者集中在5家以内;多数调研公告会在调研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公告。

  那么问题来了,机构调研就意味着超额收益吗?

  银河证券觉得这事儿很难量化,因为通常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包括调研、发布研究报告、推荐等。而对于研究报告等通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不同个体的推荐又无法给出信服的权重,所以无法当做可行的量化指标。

  小编也觉得,股价的涨跌,除了机构的研究报告,还要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海外行情、突发事件、短期资金进出等各种因素影响,研究报告在这中间出了多大力,是很难“论功”的。

  不过,海通证券曾做过一个机构调研事件的超额收益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1、从后续超额收益来看,2-5家机构参与的“小规模调研”效果,要优于“独家调研”与5家以上机构参与的“大型调研”。

  2、在机构调研日与公告日之间,这种超额收益已经启动。如果公告日与调研日之间的间隔天数过大,机构调研事件的参考价值会下降。

  3、机构调研具有滞后性。股票在调研之前已处于高涨幅、高换手、高波动的活跃状态。此外,机构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调研大市值公司。在研究机构调研的超额收益时,需要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

  东方证券(行情600958,诊股)给出的结论更简明:对机构调研行为跟踪交易策略在2014年01月01日至2016年11月18日期间的表现进行了回溯测试,投资组合全周期基本全面跑赢中证500指数。

  不过,机构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中包括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银行,他们的研究侧重点、投资风格各有差异,并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东方证券也提醒,调研事件投资风险较大,不建议一般投资者参与;调研事件投资标的有限,不适合大资金参与。

  小编帮他们总结一句话:调研行为和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投资参考,但要是把这当做买入信号,心潮澎湃地买买买,那就是“冲动型消费”了。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