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私募冠军今何在?七成清盘,亏损近50%,还因操纵股价被处罚
摘要 随着2018年的收官,私募排排网八大策略私募年度排行榜也于近期发布。虽然2018年股市动荡,A股主要指数熊冠全球,但依旧不乏8只私募产品收益翻倍,最高收益226.69%。从策略收益来看,事件驱动策略与股票策略收益垫底,管理期货、相对价值与固定收益三大策略平均收益为正,且管理期货策略平均收益一骑绝尘,
随着2018年的收官,私募排排网八大策略私募年度排行榜也于近期发布。虽然2018年股市动荡,A股主要指数熊冠全球,但依旧不乏8只私募产品收益翻倍,最高收益226.69%。从策略收益来看,事件驱动策略与股票策略收益垫底,管理期货、相对价值与固定收益三大策略平均收益为正,且管理期货策略平均收益一骑绝尘,领跑八大策略。
年年岁岁有冠军,岁岁年年冠军皆不同,无论牛熊市,冠军私募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关注与青睐,尤其年度冠军,更容易博得眼球。铁打的股市,流水的私募冠军,不可否认私募黑马刺激了不少投资者的发财致富梦,但是多年以来的“冠军魔咒”也是一次次击碎了不少“暴富梦”。
近年来,私募冠军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堪忧,非但没有一只基金能够蝉联冠军,并且能在第二年将业绩保持在前30%的私募都凤毛麟角。作为私募江湖的参与者,收益就是私募基金经理的KPI,对于参赛选手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私募“冠军魔咒”?
昔日冠军今何在,有的清盘,有的亏损近50%
股市追涨杀跌,私募投资同样存在追涨杀跌。买涨得好的私募产品,赎回业绩低迷的产品,勾画了大多数投资者的操作路径。正是因为追涨杀跌,不少投资者对冠军私募产品亲睐有加。
但是从私募排排网历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冠军私募产品的业绩可持续性并不佳,有数据为证。
在2017年纳入排名统计的7178只产品中,当年有六只产品业绩回报超过200%,多只产品收益翻番,在排名前十的私募中,最高收益231.55%,最低收益也有167.5%。
从2017年私募基金排行前10产品的现状来看,收益并不乐观。其中八只产品在2018年录得亏损,最大亏损-48.98%,亏损最小的也达到-14.82%,其中亏损过30%的产品更是达到5只。在剩余的两只产品中,一只暂停公开展示业绩,另外一只则取得22.62%的正收益,还在同策略产品中名列前茅,实属难得。据私募排排网了解,该私募的投资策略是以大资产配置为核心,结合市场预判,自上而下制定组合动态管理预案与组合投资策略。
除了2017年的私募冠军,时隔一年,2016年的私募冠军们在2018年战果又如何呢?
从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得知,2016年从4484只基金中脱颖而出的前十私募产品,在2018年也是时运不济,冠亚季军幸存,但是在2018年分别亏损-26.01%、-10.3%、-0.53%,其余7只产品则全部遭遇清算。
冠军魔咒真实存在,私募折戟有迹可循
私募冠军魔咒已然成为行业规律,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端倪。
冠军魔咒的元凶首先是操作风格的激进,收益与风险的正相关是行业定律,激进的手法可以助攻夺冠,同样也可以让收益跌下万丈深渊。比如2016年的股票策略冠军,不仅业绩归于平淡,还因涉嫌操纵多只股票价格,遭证监会罚没超过1700万元。2009年的私募冠军不仅被地方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多只产品在2018年亏损超过50%。
其次是投资团队的不稳定与急于扩张规模,同苦易共甘难,前期的齐心协力在公司夺冠之后很容易出现理念的分歧,从而导致团队的分崩离析,影响产品收益,并且在夺冠之后容易受到各方资金渠道的关注,此时规模就将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投研人员数量与质量难以匹配短期暴增的规模,也往往容易力不从心从顶峰跌落。
对于为什么前一个年度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在次一个年度往往表现平平,甚至亏损严重,私募“冠军魔咒”总是无法破解,私募也有自己的见解。
雷根基金成立于2014年,管理规模超30亿,2018年雷根基金还推出港股打新系列产品,该产品在2018年获得101.53%的收益,多次登上私募排排网各类榜单。雷根基金介绍,通常排名按照业绩收益来排,投资领域多数情况下是收益和风险正相关。一整年收益最高的策略,可能赚取了市场风格的钱,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在之后市场风格切换后亏钱。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私募冠军往往在次年表现欠佳。
福建滚雪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2012年2月产品成立。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产品累计收益400%左右,年化收益达到30%左右,福建滚雪球投资创始人林波本人也是多次问鼎“私募排排网近五年股票策略最佳私募基金经理排行榜”冠军。对于私募冠军魔咒,林波表示,“有些私募机构为了争夺某一年的冠军,手法可能会比较激进,激进手法可能让他获得某一两年冠军,但是同样是激进手法,遇到不顺的时候,就会变成倒数几名。”
成立于2016年的新锐私募飞利登资产在2018年取得28.17%的收益,飞利登资产总经理吴生光介绍,私募“冠军魔咒”一直存在,是因为做私募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团队需要“与时俱进”和“足够优秀”。冠军魔咒一直无法被打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风格变化太快,能够连续多次把握市场风格变化的难度非常大,而且股票策略私募产品有上万只,要长期保持领先非常难。
私募冠军名利双收难,募资效果打折扣
私募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化运行,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也在不断进化。深圳某私募投资总监称,近年来私募冠军对公司而言宣传效果不错,但募资效果一般。也就是说私募冠军的光环已经很难实现名利双收,对于私募冠军的产品,投资者也多了几分理性。尤其是在高位买入的投资者,在次年市场不佳时,不仅难以获得预期收益,反而面临私募清盘的悲剧。
对此,雷根基金表示,私募冠军募资效果打折,正是说明投资者已经更加理性,投资决策不再光考虑高收益。
福建滚雪球投资创始人林波也介绍,这几年投资者慢慢认识到短期、甚至一两年的冠军可能是运气成分,也可能是激进手法加运气成分。如果只是运气成分,第二年也许做得一般;但是如果是运气加激进,那么他第二年或第三年一旦不顺,将变得很差。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要看那些经历多轮牛市、熊市和震荡市的私募基金的长期业绩,所以现在投资者也慢慢变得理性,不太去关注某一两年的冠军了。
追逐私募冠军产品有争议,方式正确很重要
对于投资者来说,追求业绩更好是买私募的初衷,但是盲目追随某一年冠军私募,甚至唯排名论,就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排名应该只是投资的辅助工具,并非是决策的来源。
林波建议投资者选择基金应该寻找历史长期业绩优秀的私募,而不要追逐短期的冠军。因为长期冠军经历多轮牛市、熊市和震荡市,仅靠运气是拿不到长期冠军的。
站在私募的角度,雷根基金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衡量固定风险下的收益,去理解产品背后究竟是什么投资给净值带来最大贡献,判断在来年这样的投资是否适应市场,或者说这类投资收益是不是具有持久性。
罗伟冬认为投资者在挖掘私募冠军的时候应该更加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要注意更长期地去关注历史收益率,看看私募投资收益率的可复制性,再看看私募投资风格的资金容量天花板。再比如有些私募是攻击力很强,但防御力相对一般。而有些私募的防御力极强,但进攻力相对不显著。”
对于投资者购买私募基金,吴生光认为不一定要向私募冠军看齐。“事实上部分能“穿牛避熊"的私募基金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投资者首先要确定自己属于激进类型还是稳健类型。激进型投资者可以参与波动大的中小私募,但需要具备风险识别能力,这对许多投资者来说要求并不低。稳健性的投资者则可选择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风控能力较好的产品,历史最大回撤不要超过20%。此外,还要确定管理人旗下有没有发生产品跌破止损线而清盘的情况。”吴生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