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私募的漫长900天
摘要 30个月,900天。对于草根私募而言,过去两年半的私募专项检查,漫长而痛苦,但对于成长期的私募行业而言,“阵痛”后有望迎来新一波发展。2014年2月17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基金备案、从业人员管理、信息报送等方面要求,实行事后登
30个月,900天。对于草根私募而言,过去两年半的私募专项检查,漫长而痛苦,但对于成长期的私募行业而言,“阵痛”后有望迎来新一波发展。
2014年2月17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基金备案、从业人员管理、信息报送等方面要求,实行事后登记备案,开展行业自律管理。
过去两年半,恰是A股市场从筑底到“井喷”,再到巨幅震荡后回归理性的过程,而与资本市场走势密切相关的私募行业,也呈现出一波“雨后春笋”式的爆发性成长,而在其中,各种无序竞争与违规操作也相伴而生。
“专项检查对小私募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人数比较少的,尤其是三五个、七八个人的草根私募,以后发展空间会很有限,相反,那些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前私募合伙人程峰称,但当前要挺过“阵痛”。
“井喷”之后
曾经为股疯狂、拜师财经名博、怀揣私募梦想、出走另立山头……这个夏天,前私募合伙人程峰时常反思入行走过的路。过去几年,他见证了A股市场的潮起潮落,也亲身经历了私募行业的春去秋来。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程峰,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工作之余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股票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某财经名博,聊起投资彼此相见恨晚。于是,他成为前者注册的私募中最年轻的合伙人。
作为一家小规模的草根私募,这家私募核心团队只有三个人:董事长负责整体策略兼传媒,董事总经理重点研究医药,而作为董事的他则主抓消费。对于看好的公司,他们会不惜代价去调研。
这家私募注册时恰逢牛市之初,彼时,创业板已先于主板“走牛”,而一向推崇成长股逻辑的他们可谓正逢其时,去年他们顺势从一只产品扩至四五只产品,但投研团队和风控能力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来。
在过去一年的股市巨幅震荡下,这家私募重仓持有的某成长股,开启了见顶下跌的漫漫熊途,最大跌幅超六成。在程峰离开这家公司时,这家私募去年上半年新发的两只产品,净值回撤仍在三四成。
几个月前,程峰在朋友圈透露已离开供职几年的某家私募,他说可能会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一家新私募,名字还没想好,但肯定不会离开投资这个圈子。现在,他仍在筹备新私募,但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对于私募行业发展,长期肯定看好的。不过,对于规模较小的私募而言,现在估计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段时间有多长还不能判断,等监管步入常态后,小私募才能再迎来下一波发展机会。”程峰称。
程峰并没有回答有关新私募的筹备进展情况。不过,他坦言,做私募的运营成本会增加不少,尤其是中小私募,想要节省这些成本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介入一些强势渠道,除尽快做大规模外,别无选择,市场留给小私募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为适应监管的要求,“规范成本”是草根私募首道考验。根据规定,管理人须通过考证拿到基金募资的“入场券”,这一规定让不少中年从业者不得不暂停手头的投资工作,重新走向考场,成为今年上半年的考场一景。
“利剑”高悬
让草根私募感到“寒意”并不止来自市场的巨幅震荡,还有来自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让习惯打“擦边球”违规销售的行为无处遁藏。最近,一纸法院判决书,揭示了私募行业违规操作的冰山一角。
去年4月1日,原告张某从网络获悉某私募基金销售基金产品。取得联系后,对方安排一名销售人员对其开展营销工作。在没有对他的风险承受能力作出任何评估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向他推荐购买高风险型的某阳光私募基金。
“该工作人员制造认购名额的紧张氛围,夸大基金宣传,诱使我认购基金的款项及认购费101万元转账至这家私募指定的银行账户内。”被告人张某称,直到2015年7月上旬,获悉所购基金已经损失近40%。
北京朝阳法院的判决书显示,购买基金发生的净值下降与基金代销方怠于提示风险不存在法定因果关联,最终该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但作为惩罚,该私募返还了张某5000元认购费。
继2014年、2015年两次大规模私募基金现场检查活动后,8月19日,证监会通报了第三次私募基金现场检查的结果。检查发现,不少私募机构依然存在违规问题,个别机构还涉嫌违法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网站公布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73家机构名单中,福建滚雪球、广东新价值、广州创势翔、上海淘利资产等知名私募基金以及第三方机构格上理财均在列。
“合法合规、诚实守信是私募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8月20日,上海淘利资产通过官微向投资者回应称。今年上半年,上海证监局对淘利资产进行了现场检查,随后出具了对该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
上海证监局对淘利资产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公司网站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二是该公司淘利策略指数进取3号与淘利趋势套利12号两只私募基金产品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年报。
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迅速发展,一些涉及非法集资等风险事件开始显露。今年5月以来,天津证监局也组织了多场形式多样的以“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投资”为主题的私募基金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专项活动。
在上月天津证监局举办的一场专项活动中,上证报记者现场注意到,不少投资人对发放的私募基金知识手册、法规介绍、典型案例等投保宣传手册很感兴趣,部分真实的案例让投资人警惕以私募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风险。
“合法合规、诚实守信是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8月19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称,专项检查旨在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督促私募机构不断提高合规意识,规范业务行为。
星石投资总裁 杨玲(专栏) 认为,此次专项检查,为私募行业提供了典型不良案例,警示私募机构提高合规意识,做好内部自律管理,与监管机构协同一致,增强行业信誉,逐渐实现私募行业“优币驱逐劣币”,共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证监会通报的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情况看,出现的问题主要涉及承诺保本保收益、挪用或侵占基金财产、向不特定对象宣传等,从处理措施来看,向社会公示、限期整改等相应的监管手段,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作为私募行业的从业者,神农投资总经理 陈宇(专栏) 表示,监管层对私募的专项检查,对从业群体是一个提高,私募基金都要根据监管机构核查的方向和结果,加强自我检查,以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
“阵痛”与坚守
“他们出身草根,属于私募里面的民间派,但他们的业绩并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差,反而由于他们没有所谓的理念束缚,更容易打破窠臼,守正出奇。”去年5月,谈及草根私募创业潮,一位混迹私募圈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这样描述。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这批诞生于牛市前夜的草根私募,生逢其时赶上了大牛市,而真正考验他们管理能力的,却是在牛市之后的漫漫熊市。时隔一年,面临市场与监管的双重考验,这番话竟一语成谶,清盘危机也笼罩在行业上空。
来自格上理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209只产品清盘,超过去年全年产品的清盘量,其中具有明确投资顾问的产品数量为915只。在已清盘的产品中,提前清盘产品占比9.20%。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今年上半年私募产品大批量清盘有如下原因:首先,今年私募产品基数较往年大幅提高;其次,去年成立的大批结构化产品相继到期;最后,下跌过程中市场流动性丧失致部分产品提前清盘。
“此次专项检查抽查了九家私募,其中有一半是失联的!”一位接受检查的私募从业者告诉记者,在市场由牛转熊后,加上监管层的严厉监管,不少私募人才大幅流失,成了市场上的“空壳公司”。
历经过去一年的市场洗礼,一群诞生于几年前、并在去年上半年乘势扩大规模的“草根私募”,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成长的烦恼”——净值回撤、规模缩水、甚至险些“断炊”。
“炒股优则做私募”,与程峰的职业路径相似,有“超级大户”之称的牛景,于2014年年底在北京注册了一家私募。成立私募后,他仍沿用自己最擅长的投资理论,但却忽视了私募合同中的“平仓条款”。
去年股市大幅调整,他管理的一只私募产品接近平仓线。精神压力很大,为避免投资人的质询,春节期间,他只好去海南散心。谈及做私募前后的最大变化,牛景坦陈做私募后压力更大了。
开一家私募的成本,还体现在高昂的其他费用上。三年前辞去公职创办量化私募的梁凯对此有深刻理解:除去繁琐的注册、财务、税收事宜,办公成本和用人成本是一家新创私募的最大运营成本。
“我们想招聘一个人,开20万元年薪的话,企业要承担至少35万元的成本。”梁凯称,因为高昂的用工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困扰,只有在牛市做大规模、打好基础,才能保证撑过下一个熊市,而这个门槛至少要“两三个亿”。
为储备熊市里的“粮草”,很多近年新成立的草根私募,不得不在牛市奋力抢发产品,做大规模,执行十分激进的投资策略,而一旦市场风向骤变,这些习惯保持“高仓位”博弈的草根私募,则很可能遭遇“平仓”危机。
如何经营好一家私募?陈宇总结了几条:经营私募基金和当基金经理是两码事;公募基金经理为什么总是折戟私募;防守赢得比赛,少亏活着最重要;营销团队与投研团队同等重要;而最后一条是“坚持下去”!
在经历了人生最曲折的几年后,前私募合伙人程峰仍无悔自己对投资的爱好。最近,他仍在密切关注市场的风吹草动。他认为,目前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很便宜了,从长期看,现在已经是介入的好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