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私募密集布局A股,科技股最受青睐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8-11-29 17:05:32

摘要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贝莱德”)成功备案第二只产品。这与该私募机构上一只产品备案仅隔5个月。这也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私募年内备案的第19只产品。外资私募巨头密集布局A股,中国本土私募准备好了吗?有私募机构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外资私募入场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贝莱德”)成功备案第二只产品。这与该私募机构上一只产品备案仅隔5个月。这也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私募年内备案的第19只产品。

外资私募巨头密集布局A股,中国本土私募准备好了吗?有私募机构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外资私募入场加大了A股市场的竞争,特别是中小型本土私募的压力会增大。

深耕中国市场

资料显示,上述新产品名为“贝莱德中国A股机遇私募基金6期”,成立时间为10月12日,备案于一个月后,托管人为中国建设银行。而其首只产品备案于6月5日,代销机构为中信证券,与券商龙头的合作,使得该只产品从成立之初便受到较多关注。私募排排网信息显示,该只产品为股票量化策略。

具体而言,该策略是运用针对中国A股市场研发的量化模型分析技术,从基本面、市场情绪、宏观政策三方面捕捉中国A股投资机会。

其实,贝莱德早已布局A股。天眼查信息显示,贝莱德于2004年8月参股了公募机构中银基金,持股比例为16.5%,中国银行为中方大股东。此后,于2008年成立贝莱德投资管理北京代表处,用于开拓中国业务。当年,其便成立了“贝莱德中国基金”,将不少于70%的总资产投资于中国企业,晨星评级为四星。

那么,贝莱德进军A股的首只基金表现如何?官网数据显示,该基金十年来收益率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于2015年开始大幅跑赢指数。具体来看,近一年的收益率为-19.3%,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5.8%。从长期来看,截至10月底,该只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4.9%,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3.8%。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贝莱德投资中国市场的版图扩大。2015年,其在上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获得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资格。2016年底,贝莱德成为首家获得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的美国资管公司。

在实现“从世界投资中国”和“从中国投资世界”以后,贝莱德于去年底获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贝莱德亚太区主席杜礼安(Ryan Stork)表示:“中国既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之一,也是贝莱德全球战略关键的重要一环。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完成是贝莱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们继续履行资产受托人的责任,为全球和本地客户提供最佳的投资机会。”

外资私募加速布局

今年以来,外资私募进军A股的热情高涨。自去年初外资私募开始登记成为PFM(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以来,至去年年底,共有10家机构拿下该牌照。而今年又有5家外资私募加入,包括安中、桥水、元胜、毕盛和瀚亚。

可喜的是,去年底全球资管公司规模排名前五的机构中,已有贝莱德、瑞银、富达3家成为境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截至去年底,贝莱德集团以6.3万亿美元的资管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从产品数量上看,15家证券类外资私募已发行24只产品,今年备案的产品有19只。而从产品成立的时间间隔上看,去年成立的外资私募产品之间的最大间隔为近8个月,而今年前11个月,每月均有新产品备案成功,且截至11月14日,下半年共有10只产品成立,产品成立密集度显著提高。

除贝莱德先后发行的两只产品间隔仅5个月外,英国元盛资本在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元胜投资更为急切。元胜投资于今年6月底才备案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此后不到3个月,便发行了首只产品,紧接着又在11月5日同时备案了两只产品,产品间隔不足两个月。

近期外资为何加速布局?与元胜投资在同一天备案成为私募管理人的桥水投资,或许能给出答案。

有媒体报道称,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发布题为《向中国资产的转向正开始》的报告指出,全球资产在美、欧、日、中四个经济体的配置中,目前中国占比不到10%,美国占比超过50%。而相比中国经济规模、地位及其金融资产,这一配比相对较低,中国资产的配置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且近期外资已加快流入中国股票和中国债券两个资产类别。

看好中国科技股

确实,贝莱德在11月12日发布了一篇看好中国科技股的全球投资周报。报告显示,科技股在美国及中国股票市场均占最大权重,而中美争夺科技行业的领导地位,令中国科技股与美国科技股走势分歧逐步扩大,有助于投资者分散风险,且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形势下,中国科技企业的长期潜力可能被低估。

因此,在投资方面,其建议除占指数权重较高的中国蓝筹科技股外,还应深入了解较小型软件及服务企业,并从中发掘机遇。

对此,巨丰投顾投顾总监郭一鸣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过去十多年,美国科技企业快速增长,给美国股市以及经济增添活力。但今年以来,在贸易摩擦、加息趋势的影响下,美国科技公司的利润增速或有放缓迹象。而9月底以来,美国科技股一直遭到抛售。相比之下,今年中国科技股总体表现不济,经过一轮下跌之后,目前相对估值已经下降,投资风险并不大。”

同时,目前政策或利好科技股。“要重点关注的是近期提出的要设立科创板以及试点注册制,这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中期是较大的利好刺激。尤其是优质的科技类公司,将促进他们做大做强,更好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以及科创板的推进过程中,科技股或将迎来估值修复以及推动行情,并且在科创板成立之前营造良好的氛围。所以,科技股整体机会犹存,中期更看好5G、人工智能、军工科技等相关优质标的。”郭一鸣表示。

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对于桥水、贝莱德等外资私募巨头对A股的看好,一方面,市场上不乏有类似“外资抄底”的说法,另一方面,此前贝莱德的首只产品因其低于业内普遍设定的管理费率,让不少本土私募感到压力。

卿云投资总经理杨振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私募对本土私募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

一方面,外资私募适应中国市场的投资风格,还需要一段时间。他表示:“外资私募投资A股,从他们获得QFII、RQFII 资格后就已开始,但业绩表现并不是特别亮眼,包括一些海外知名的投资大鳄,也包括人工智能(AI)投资这种模式,他们投资A股基本是亏多赚少。主要还是东西方的交易文化、交易习惯、交易风格等大不相同,我觉得(外资私募来华)对国内私募形成不了明显的冲击。”

另一方面,外资私募虽然在技术等方面占优势,但在潜在客户方面与本土私募覆盖范围不同,因而冲击不大。“外资私募的优势可能在于总体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总体较强,但是在客户遴选方面,跟国内私募的方向不一样。因为国内私募的客户很多都是资产大户或者是高净值的自然人,很少一部分是机构客户。而外资私募覆盖机构客户比较多,所以他们的投资模式,包括风险偏好都有些差异。“中国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市场,所以,我认为外资私募与国内私募不会形成太大冲突,虽然互相之间有竞争关系,但一定的竞争也会促进双方更好的发展。”杨振宁表示。

“外资私募在管理、风控方面更成熟,海外投资经验更丰富,但总体而言,在如何吸引人才、组建团队、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建立跟踪记录、渠道建立与维护等方面都面临挑战。”私募排排网研究员许文胤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较早拿到PFM牌照的富达、瑞银等外资机构顺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在品牌、客户方面的优势,发行了投向本土的产品。而温顿资本、野村投资利用自身海外优势,发行投向海外已有产品的联接基金,满足高净值客户投资海外的需求,可以说都是结合自身禀赋,找到了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投资者而言,也丰富了产品选择,有利于行业良性竞争。”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