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裁员门B面:证券私募增设量化对冲突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9-25 15:11:45

摘要
私募基金正在面临考验。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会否收缩权益,减少证券私募委外资金的担忧在加大。对此,多位私募人士透露,已不只是担心委外资金可能抽走的行业影响,更为担心的是,权益市场投资者情绪再受冲击。“几天前,平安资管权益部门大裁员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虽有澄清,但当下的权益投资者信心仍然薄弱。”9月19

私募基金正在面临考验。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会否收缩权益,减少证券私募委外资金的担忧在加大。对此,多位私募人士透露,已不只是担心委外资金可能抽走的行业影响,更为担心的是,权益市场投资者情绪再受冲击。

“几天前,平安资管权益部门大裁员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虽有澄清,但当下的权益投资者信心仍然薄弱。”9月19日,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那么,实情是怎样的呢?据记者了解,银行收缩委外,是资管新规出炉后一直持续的事情。近段时间,权益市场跌幅较大,悲观预期增强,在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加剧了部分银行的出手力度。

委外收缩的延续

9月19日,某股份制银行机构部的一位负责人解释称,现在的收缩实是“惯性”动作,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对委外的收缩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后来对非标等表外融资的监管出现了一定松动,但已实施的一系列去通道、去杠杆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原有形态,即使政策层面不再持续加码,现有监管政策的惯性仍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对通道类委外等构成约束”,他说,目前,各家银行对风险控制极为重视,投资非常审慎。近段时间,权益市场持续低迷,悲观预期加剧,或是银行进一步收缩委外的促因。

不过他亦澄清表示,所谓的“收缩权益”,并非是大多数投资者理解的针对投资二级市场的私募,主要指向的还是债券类。基金业协会分类的证券类私募基金除了投资于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外,投资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也归于此类,也有一些产品是股债结合的混合型,委外资金的私募产品大多是以债为主,而股票等权益产品只作为增强收益的一个补充。

9月19日,多家受访的股票策略型私募均回复记者,知道银行在收缩委外,但对自家并没有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委外资金投向多头股票策略私募的部分很少。银行委外资金的风险偏好偏低,对权益类产品为主的私募兴趣不大,之前委外资金对接私募以债券产品为主,还有一些是市场中性的。另一方面,目前来看,也不是所有银行都加大收缩力度,对私募机构更不是“一刀切”,一般都是到期终止“合作”,所以总体影响不大。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透露,他们与某银行合作的两只委外产品刚刚终止,是到期自然终止。“到期不续,这是确定的”,他说,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承接委外资金的私募产品将集中到期,因为2015年、2016年,银行委外资金涌入资管机构,私募吸引了超过万亿的规模。

对权益重视不减

“事实上,尽管业务收缩,合作减少,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银行还是券商并没有停止与私募的合作”,9月19日,深圳一家证券私募总经理说,他最近还能经常接到银行和券商机构部的寻求合作电话,只是与两三年前不同的是,他们除了挑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质、管理经验、管理规模外,还有一项要求是需有量化对冲策略。此外,资金投入上比以前也有减少,一般银行初始合作资金1000万左右,券商几百万。

当然,也有银行暂停了与私募的委外合作。记者从一些私募、银行人士处了解到,目前业内对委外产品的合格投资者、嵌套、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诸多困惑,正在等待进一步的细则和处理要求。

趋势上来说,证券类私募在今年持续缩水是有目共睹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新近发布的8月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191家,管理基金规模12.8万亿元,已备案私募基金74701只,其中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6086只,环比减少194只,管理规模2.4万亿元,环比减少79.44亿元。这已是证券类私募规模连降的第七个月。

9月19日,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分析表示,今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受损,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落袋为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证券私募管理和产品数量双双缩水。

财富的亏损效应影响的不仅是个人投资者,资管机构也一样。近日,平安资管曝出权益“裁员门”。虽然其后来公开澄清表示,只是策略调整,股票部分向智能投资和量化投资转型,并称股票市场作为资产管理重要的投资领域,无法舍弃。但有多位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对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所倡导的主动价值投资理念的“背离”,而资管机构放弃主动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权益产品重视程度减弱的表现。

9月17日,华泰资管常务副总陈敏则认为,保险资金的性质决定了要偏向于投资净值波动小、回撤小的方向,但权益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行情较好的年份,权益能力高低对公司投资效益非常重要。

据记者了解,最近很多证券类私募都在振荡下跌的行情中寻找“突围”路径,如衍盛资本更新了量化策略,一些上海的股票多头私募基金引入了量化对冲等等。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