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借壳全盘点: 龙头公司频借道 “类借壳”小心思不断
摘要 借壳规模大“缩水”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公开场合表示,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重组上市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并购重组的质量大幅提升,“炒壳”现象明显降温,市场估值体系回归理性。近年来,随着监管从严审核,借壳上市数量出现大幅下滑。根据统计,2015年为借壳上市的高峰期,披露家数达到20家。在监管层表
借壳规模大“缩水”
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公开场合表示,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重组上市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并购重组的质量大幅提升,“炒壳”现象明显降温,市场估值体系回归理性。
近年来,随着监管从严审核,借壳上市数量出现大幅下滑。
根据统计,2015年为借壳上市的高峰期,披露家数达到20家。在监管层表态借壳标准对标IPO后,2016年借壳交易数量开始下滑,骤减至10家。
而在今年,截至12月14日,仅有6家发起借壳上市,同比下滑40%。尽管近年下滑明显,但事实上2016-2017年与2013-2014年相比,则是回归到往年水平,彼时分别有7家、9家。
北京一家券商并购人士14日向21世纪资本研究员表示,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愈来愈严,让很多标的企业知难而退,另寻其他上市方式。“前两年炒壳很疯狂,是资本市场的畸形现象。出台重组新规后,对借壳行为的打击效果很明显。”
据了解,2016年9月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重组新规。
深圳一家中型PE投资经理表示,另一重要因素则是IPO发行加速。“企业想要借壳是因为IPO排队太久,监管层从供给端发力,是对炒壳现象釜底抽薪。”他同时表示,希望未来能看到退出端也有所行动。
借壳家数的锐减,体现出监管行动效果;对于推进的借壳项目,监管层继续保持从严审核的态度。
化纤龙头企业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的方案在12月7日未获通过,成为今年以来首家被否的借壳交易。
监管层表示,本次交易标的资产在报告期内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且交易前后存在大量关联交易。
事实上,两项问题早在此前的反馈意见阶段被监管层提出。彼时监管层要求补充披露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对比分析关联采购/销售的合作方名称、采购/销售内容、采购/销售定价与第三方定价的差异情况,并说明原因及其合理性;补充披露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是否新增关联交易金额及比例,本次交易是否符合“不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形”的相关规定。
显然,回复内容未能让监管层满意。
另一起失败案例则是ST云维,公司在11月宣布终止与深装总的重大资产重组。
在12月1日的投资者说明会上,上市公司表示,主要是因为在上交所问询函回复期间,标的公司发生了一起造成一人死亡的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标的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暂扣30日。为维护全体股东及公司利益,公司决定终止。
对此,前述北京券商并购人士表示,安全生产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直接影响项目去留。“如果出了安全事故,后续基本没戏。因为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公司生产规范问题,员工在生产时是否按照安全流程,有无做防范措施,这进一步关系到公司内控问题。”
高质量资产频现
尽管借壳上市趋严,但可喜的迹象正逐渐显现。从近年来标的质量来看,体现出高成长型。前有韵达、顺丰等龙头快递公司借壳,今年以来则有多个新兴产业公司。
360借壳江南嘉捷无疑最受关注。一方面,作为中概股一员,其借壳具有里程碑意义,监管层明确表态欢迎优质中概股;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企业角度而言,360如无意外将成为国内互联网第一大A股上市公司。
另一百亿规模的交易——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在12月7日获得发审委通过。标的则是一家苹果、华为的供应商。
据了解,领益科技较早进入苹果供应链,是苹果功能件的核心供应商,也是全球精密功能件龙头厂商之一。近年来开始切入国内品牌客户,2016年新进入华为供应链,同时公司正在持续争取OPPO和VIVO的市场份额。
在去年12月公布方案,在今年8月才完成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则是继华大基因后的另一家基因测序上市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2010年,比华大基因要晚,但在市场份额上仅次于华大基因。贝瑞和康2014年、2015年与2016年营收分别为3.34亿元、4.45亿元与9.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498万元、4375万元与1.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