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逐鹿IPO 投行新生态博弈升温
摘要 伴随IPO提速,券商投行业务重心逐渐由并购重组向IPO调整。从2016年来看,券商IPO业务座次已发生逆转,“华南四虎”中的国信和平安证券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Wind数据显示,国信证券(002736,股吧)2016年保荐的IPO募集金额十年来首次跌出行业前十,平安证券由2015年排名第四跌出前五十
伴随IPO提速,券商投行业务重心逐渐由并购重组向IPO调整。从2016年来看,券商IPO业务座次已发生逆转,“华南四虎”中的国信和平安证券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Wind数据显示,国信证券(002736,股吧)2016年保荐的IPO募集金额十年来首次跌出行业前十,平安证券由2015年排名第四跌出前五十强。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投行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此前对中小项目资源投入不多、偏重国企等大型项目的北京、上海两地券商,已经把侧重点转向中小板、创业板项目,部分大型券商逐渐往全能型券商方向发展,双重挤压令“华南四虎”的传统优势受到冲击。
“华南四虎”盛景难现
Wind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IPO加速以来,截至2月10日,A股IPO家数共计227家,募集资金约为1.13万亿元。“从数据来看,这波获批IPO的公司平均募集资金为四十亿元左右,基本为中小企业,理论上对偏重中小业务IPO保荐的券商尤其是‘华南四虎’更加有利。”一位大型股份制券商分析师表示。
该分析师口中的“华南四虎”指的是广发证券(000776,股吧)、国信证券、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和平安证券。2006年至2016年间上会的2230个IPO项目,有超过一半的项目被前十大投行所夺得,其中项目总数排名前四的券商即为“华南四虎”,占据27.45%的份额。但从2016年来看,各家券商IPO业务座次已发生明显变化,“华南四虎”保荐的首发募集金额排名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Wind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6年间,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保荐的首发募集总金额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六。2016年国信证券在该排名中十年来首次跌出前十,平安证券排名则跌出前五十强。
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排名亦有所回落。2016年、2015年招商证券保荐的IPO募集总金额排名分别为第10和第11,明显不如2014年、2012年、2011年第2、第6和第5的排名。广发证券2016年保荐的IPO募集总金额为63.3亿,排名为第8,2015年排名为第12。如果拉大时间区间,2014年该排名为第1,2012年排名第3。
“放在前几年看,现在的情势肯定利好这四家在偏重中小企业IPO的券商,但目前竞争格局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此前对中小项目资源投入不多、偏重国企等大型项目的北京、上海两地券商,已经把侧重点放在中小项目上,加大整体竞争压力;二是像平安、国信我们称之为善于做IPO的‘特色券商’,但目前中信建投、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等大型券商都在往全能型券商方向发展,IPO首发、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整条产业链上做得几乎没有短板。”一位投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双重挤压令‘华南四虎’的传统优势受到冲击。”
除受到行业大背景影响,平安证券IPO业务急剧下滑也受此前暂停IPO保荐资格的影响。平安证券总经理兼CEO刘世安此前表示,2015年IPO资格恢复后,平安证券的项目实现了集中变现,但业务暂停期间,储备项目及业务人员大量流失。目前平安证券新储备IPO项目已大幅增长,加上并购重组、再融资、债券等项目,总的项目储备数达到数百个,未来投行将再次成为平安证券的强项。
值得关注的是,国信证券保荐的IPO募集总金额虽有所下滑,但其定向增发项目募集资金额排名却从2015年第十跃至第四。“一个原因是国信投行内部有一种狼性文化,投行下面每个部门都是独立核算,如果连续两年亏损,部门可能就要裁人,前两年IPO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肯定拼命往并购重组方向转型。”上述投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国信十年来保荐的IPO募集总金额排名下跌,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向本报记者解释称,部分原因是项目有其自身的开发、储备和报批节奏。截至目前,公司的项目开发节奏有序推进,在会项目34家,居于市场前五,保持IPO业务持续性发展。
IPO项目竞争激烈
IPO审核加速、再融资收紧的背景下,各家券商投行业务重心逐渐由并购重组向IPO调整。
“去年上半年,我跟一些投行朋友聊,他们主要做并购重组和独立财务顾问。当时做一个IPO项目,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项目的收费标准约为两三千万,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两三百万。但做并购重组项目,运气好的一年能做两个,一个项目签字保底能拿到60万上下,大家都不太愿意做IPO项目。”一家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就不一样了,随着政策方向的变化,大部分券商投行的业务重心或多或少都做了调整,从人员配置、内部KPI考核、资源等各方面向IPO倾斜。但人员架构的调整不大,只有少部分券商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有两家券商增加了IPO业务的团队。”
盛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其芳告诉记者:“很多券商将新三板业务重点和并购重组调整到以IPO为方向,这也带来了一定挤出效应,比如某些券商收缩了新三板业务,只做有IPO潜力的新三板项目。”
根据证监会发布数据,截至2017年2月9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18家,其中已过会54家,未过会664家。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数据统计,中信证券在会项目数最多,共有50家;广发证券排名第二,有48家。排名前列的还有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国金证券(600109,股吧)、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记者统计,前七大券商的项目数共有281家,在排队项目中占比45.47%,接近一半。
一位股份制券商的非银分析师表示,IPO是一个相对比较长期的过程,2016年IPO项目储备比较丰富的券商,预计今年投行业务收入会更加出色。“大型券商尤其是上市券商兼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和保荐承销经验,其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该分析师也透露,包括中金公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在内的部分大型券商投行部,已经根据IPO集中出现的领域,如计算机行业、医药制造行业,划分热点行业小组进行专业化运作。
有投行资深人士则表示,大型券商的牌子现在越来越“打不响”了。“以前拟上市公司倾向选择国有券商或者大型券商,看中的是品牌,这些标准已经发生变化。”该人士表示:“目前拟上市公司更加注重主办券商能够给到的关注度,或者做IPO业务的同时能否附加如资源整合等特色服务,以及上市之后能否在其资本运作方面给予帮助。”
上述投行资深人士表示,这些变化也给予了小型券商“弯道超车”的机会。小型券商的投行业务一向形如“鸡肋”,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保住这项业务资格。但从目前看,已经有四五家排名靠后的中小券商在发力投行业务,附加的特色业务就是其一个重要优势。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小券商“突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团队。投行项目最核心部分是承揽项目,不少小型券商通过高薪挖人,名义上是拟上市公司是同机构签合同,但如果保荐代表人和拟上市公司关系比较好,某些项目就不跟公司签约,直接带到下家了。
投行模式生变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IPO发行提速将加快券商投行业绩兑现。2016年全年股权融资规模达1.94万亿元,其中IPO和再融资分别为0.15万亿元和1.79万亿元,同比下滑5.09%和增长29.0%。在降杠杆趋势下,股权融资作为降低企业杠杆的重要手段将迎来爆发,推动券商投行业务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券商投行净收入486亿元,收入贡献达20%。随着IPO加速,券商投行收入规模和贡献仍具备提升动力。
从上市券商各项主营业务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滑最多为60%,位居第一;其次为自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5.8%;再次为融资类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1.2%;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7%。
某中小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券商投行业务在持续增长,但获客成本较高,导致投行业务毛利润和净利润偏低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他说:“IPO项目做起来难度并不大,证监会有一套非常标准化的流程,一般问题不大。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带动券商投行业务整体转型,提高整体的毛利率,是整个行业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该负责人指出,目前行业普遍存在三种转型方向。一是通过综合性模式带动券商投行业务,提供传统投行服务的同时,增设包括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在内的拟上市公司更期待的服务;二是更前端地培育上市公司,通过直投和另类业务的方式,以募集基金和自有资金参与企业PE轮、Pre-IPO轮的投资,经过前端培育拟上市公司客户极少会被其他券商抢走;三是在第二种方式基础上进行改良,在券商或者其关联公司投资基础上,加入包括商业模式的诊断、渠道推广等配套模式。
“最有竞争力的是第三种,但不是所有机构都可以做到,需要券商本身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投资,公司本身还需具有相互关联的业务网络给予拟上市公司支持。”某中小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