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杠杆大势所趋 分级基金存废引争议

来源:证券时报 2016-08-23 08:23:04

摘要
今年以来,随着基础市场的巨幅震荡和基金规模的萎缩,不少分级基金走上了清盘或转型之路。上周五,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对分级基金的答复再次引发行业对分级产品的关注。在降杠杆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分级基金是存是废引发行业热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具有较高杠杆的分级基金未来命运引人关注,但投资者适当性是看待该问

今年以来,随着基础市场的巨幅震荡和基金规模的萎缩,不少分级基金走上了清盘或转型之路。上周五,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对分级基金的答复再次引发行业对分级产品的关注。在降杠杆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分级基金是存是废引发行业热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具有较高杠杆的分级基金未来命运引人关注,但投资者适当性是看待该问题的核心。

分级基金或加速转型

上周五,张晓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考虑到分级基金产品设计及交易机制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不易理解,并且去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证监会暂停了此类产品注册工作,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完善分级基金相关监管安排。

监管层的表态令分级基金的命运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北方某基金研究人士认为,分级基金新产品早已停止审批和发行,分级基金目前已经难以获得政策方面的支持。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曾表示,“必须在公募领域严格限制对优先级保本保收益的结构化分级产品,回归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金本质。” 在该人士看来,分级基金的设计并不符合上述要求。“在产品设计上,分级基金的A、B份额都不符合基金本质的要求:以A份额来看,它不是‘收益共享,风险公担’的;以B份额来看,它完全就是加杠杆、放大风险的博弈工具。”该人士称。

在分级基金监管加码的预期下,有的公募已经加速推进旗下分级基金的清理或转型。

华南某公募人士表示,由于管理层对产品降杠杆监管的加强以及公司运营部分“迷你”分级产品的成本压力,公司会逐渐清理一些小的分级基金,并对一些大的分级产品逐渐规范转型,降低此类高杠杆产品在公司产品中的比重。

降杠杆或为大势所趋

在当前资管新规中,资管产品降杠杆已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保本基金产品等都在降杠杆,即便是配置债券品种的配置杠杆也在逐渐下移,而分级基金目前还有一些杠杆率超过2倍,在产品降杠杆的大背景下,分级基金的高杠杆显得有些突兀。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监管层的整体思路是降杠杆,目前分级基金仍具备很高的杠杆率,尤其是相对规模偏小的基金,杠杆率会更高。”

集思录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全市场142只分级B产品的平均净值杠杆为2.24倍,其中,多利进取净值杠杆最高,为4.99倍,80只产品的净值杠杆在2倍以上,市场占比为56.33%。

该基金经理分析,一方面,这些小分级基金对公司的运营是得不偿失的,不仅占用公司的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也没有带来管理费上的提升,在产品运作上是不经济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冷热转换,分级产品的规模和交易量也会随之大幅波动,这也会放大市场的风险。

或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对于完善分级基金监管层面,公募业内众说纷纭,但市场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引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如何看待分级基金的市场作用。

针对分级基金未来转型或发展的思路,业内众说纷纭。北方上述基金研究人士称,近年来很多小规模的分级基金纷纷选择清盘,也有些分级基金选择转型。为了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对于当前存量的分级基金,建议小分级基金清盘,规模偏大的产品逐渐转型。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则认为,即便清盘或转型是分级基金未来的趋势,但也很难一蹴而就:一是因为存量的分级产品还是很多,少数行业龙头分级产品规模还很大,即便转型也需要排队审批;二是分级产品有它生存的市场环境,市场转暖或单边牛市出现都会带来规模的迅速跃升,分级基金规模是否萎缩还受制于市场风格和投资者的选择。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针对分级基金,不宜一“清”了之,核心在于引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比如可以提高门槛,如账户资金超过50万元以上才可作为合格投资者入场投资。

沪上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分级基金备受市场争议,行业须在加强分级基金的风险提示之外,引入分级基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经验和对分级基金知识掌握等多个维度对投资者进行判断,做好投资者保护。

上海上述券商分析师也认为,分级基金的存在仍有必要,当市场存在显性杠杆产品时,隐形杠杆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分级基金毕竟市场上合法合规的杠杆产品,运作相对规范,过于激进的投资者可通过这个产品透明、规范地参与市场,而不是通过其他灰色融资渠道去运作,反而可以避免很多逃离监管的灰色杠杆的存在。”该分析师称。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