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十年浮沉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摘要 从2007年起,几乎每一年都被人冠以某个主题的元年,一个新的纪元就在业内人士的会议上、对专家的采访中、在媒体对数据的解读中匆忙确立了全方位纪元,因为行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2007年,阳光私募结束了草莽英雄时代。曾经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为阳光私募带来了公募基金规范的运作理念。并从此拉开了经理人公奔私的序
从2007年起,几乎每一年都被人冠以某个主题的元年,一个新的纪元就在业内人士的会议上、对专家的采访中、在媒体对数据的解读中匆忙确立了全方位纪元,因为行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
2007年,阳光私募结束了草莽英雄时代。曾经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为阳光私募带来了公募基金规范的运作理念。并从此拉开了经理人公奔私的序幕。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阳光私募经历了史上最为惨烈的淘汰过程。清盘对部分私募来说正式从理论走向实践。
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在2010年推出,做空机制改变股票市场单边市行情,使中国资本市场得到完善。股指期货推出有望成为私募基金的投资利器,使私募基金真正成为理想中的“对冲”的基金。
2011年,A股市场持续不景气,私募基金面临业绩大滑坡。而在“股弱债强”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打起了债券型产品的主意,并通过产品结构化设计和正回购操作放杠杆,获取可观收益。
2013年,国内开始有私募机构抛弃基本面专做量化。一些在海外从事量化投资的人陆续回国加入这支新的队伍。
2014年基金业协会成立,私募基金发行实施备案制,可以自主发行私募,阳光私募借道发行的时代终结。从2014年到2016年间,国内私募管理人和私募产品数量双双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5年,私募产品满天飞,曾经的一年一只今天是一天十只。令人眼花缭乱。FOF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组合管理等特点,可以满足投资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也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5年6月以来,私募FOF基金数量开始翻倍增长。
2016年前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指引,对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进行规范,使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018年,严监管的风暴刮到了私募基金领域,其他类私募基金机构备案的难度在显著提高,除对股东背景有极高要求外,审批时间长、业务模式的整顿也让原本冲着赚钱获利去的投资管理人的日子开始变得难过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很快,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股权基金而言,有一个重要指标叫PE渗透率,它是指一个国家当年的PE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主要用来衡量股权基金在一个国家发展成熟度。
以2017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PE渗透率还不到0.3%,而英国是1.9%,美国是0.8%。虽然看着差距不大,但如果考虑到GDP如此大的基数,那么即使只差0.1%,其规模增长空间也是十分可观的。而证券投资基金在未来刚兑型产品消失,资管行业重新洗牌的背景下,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一)证券投资类如何契合后刚兑时代的理财需求?
从整个行业来说,资管新规的下发与实施将使资管行业经历剥皮削骨的阵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次打乱行业格局、规范资管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时机。
以往的资管发展,在刚兑、资金池等运作与经营模式下已经逐渐畸形化,低风险偏好的形成让国内的股票等高风险的产品类型一直停滞不前,大众与机构看似获得了短期的收益,但实际上这背后是国家信用的支持与背书。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现在100万亿资管规模背后映射的理财需求还是会持续,且不断壮大。但不同的是,在刚兑产品退出历史舞台后,其原始承接的理财资金需要重新再另寻产品与渠道来满足其财富保值增值得目的。
对这些资金来说,在寻找刚兑产品的替代品过程中,会有三大考虑,一是产品的契合性;二是产品的可获性;三是产品的信任度。
第一,产品的契合性上,在短期里,刚兑似破非破时,人们还会怀念往昔理财保本保收益还有相对高的收益的时期,这个时候,人们会疯狂去寻找有类似特征的产品。比如说类货基或现金管理类产品。
我们在券商资管、银行理财展望时也建议这些机构去设计这些产品来应对。但对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我们并不鼓励。因为私募机构的优势在于其投资与合规的灵活性,在于其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优秀的投资经理,具备创造出高收益率的能力,而不在于做现金管理类的产品。其盈利模式也不仅仅在于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做大规模。
所以与其与理财、券商资管这些具备现金管理类产品优势的机构竞争,不如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不必去盲目跟从。
但人们的这种需求不可不重视,私募基金事实上可在FOF和MOM上发力。一来私募在FOF和MOM上与公募比,相对来说偏松,其选择性与品种种类也多,风控与投资灵活性强,具备做好FOF的条件;
二来如果FOF和MOM产品做的好,真正做好了大类资产配置,做好的对冲,分散系统性风险,那么是可以做到产品净值稳步上升,较少回撤的现象的,所以是可以满足人们在后刚兑时代的理财需求的。
第二,在产品的可获得性上,私募基金依据当前的法规,仍然无法公开宣传,由于其高门槛且又没有线下的实体渠道,因此对于银行私行、第三方理财机构及线上的网商渠道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都是难以改变的事实。要想提高产品的可获性,便要在三大渠道上下功夫。
对这三个渠道而言,其看重的无非是两点:一是代销收入;二是产品的业绩质量。前者直接决定了其利润,后者则既与前者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看重其建设起来的代销平台的信誉与流量的维持甚至扩张。所以,要打开这三个渠道,首先产品业绩是必然的,这个我们马上会说到,这里着重说一下代销费用的问题。
代销在未来肯定是资管行业的重要一环,不少中小银行由于缺乏主动管理能力,或者成本过高,可能会直接选择转型为代销平台,这对于代销市场来说,能起到增加供给,增加竞争的作用。
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代销费用会出现回落,因为当所有产品都是净值型时,渠道的建设被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银行理财为保住规模可能会优先选择自己的产品,对其他机构的产品代销力度会下滑,除非能够提供较以往更高的代销费用。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终会在供需中达到平衡。
第三,在产品的信任度上,主要取决于风控合规及产品的业绩。我们前面所说的两个特性,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都和这一点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投研能力,做不出优秀的业绩,那么其他两点的压力会大的多,即使花了一大堆力气,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平平。
要做好产品投研,一个是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一个是需要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建设投研团队,要给客户形式与实质上的信任感。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是净值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的业绩好,谁就能掌握百万资管业务格局洗牌过程中的先发优势。
我们经常能听到在严监管环境下,业务怎么难做,负债怎么难找,钱怎么难拉,但实际上,在这些负面声音的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有良好的投研能力,有确切突出的业绩表现的机构,其生存发展的依然很好,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市场上出现爆款的基金或其他产品。
(二)私募股权基金与其他类基金的潜在业务机会
在三种类型的私募基金中,我们相对更加看好股权类基金与其他类基金中的个别类型。对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未来的净值型产品的竞争是各类金融机构都会横插一脚的红海,且对金融市场的走势有着密切关系,要从中脱颖而出难度较大。
而股权类基金,虽然在资管新规下,资金募集难度明显增大,多层嵌套等不合规的交易模式也有待清除,但在如今宏观去杠杆政策之下,发展资本市场、发展股权融资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看准产业,看准企业,一级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将有显著的发展空间。
但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往往只是提供融资,对于被投企业后续的发展参与不足,在后资管新规,股权投资期限拉长,对退出成功率要求更高的时代,这种老派的做法显然是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的。
至于其他类基金,我们认为在非标受到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传统的非借贷性质的债权类业务不缺资产,且收益较高,短期内还有一定的窗口,但随着去杠杆紧信用的持续,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发酵,投资者会更加慎重,资金荒的问题会越发严重。
现在这个时代,缺的不是钱,而是能力。我们静待后期的发展和变化!
投资就像品茶,入口苦涩回味甘甜。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可以坚持到底的人不多。盈亏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在投资的路上,希望能够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起学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