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制度优势 信托发力资产证券化业务
摘要 对于2018年的信托行业而言,去通道成为主旋律。但作为特例,资产证券化这一涉及事务管理性质的业务,不仅规模大幅增长,而且成为众多信托公司着力发展的“蓝海”。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涉及事务管理性质,但作为监管部门提倡的转型方向之一,凭借独特的制度优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望成为信托业未来发挥主动管理能力的
对于2018年的信托行业而言,去通道成为主旋律。但作为特例,资产证券化这一涉及事务管理性质的业务,不仅规模大幅增长,而且成为众多信托公司着力发展的“蓝海”。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涉及事务管理性质,但作为监管部门提倡的转型方向之一,凭借独特的制度优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望成为信托业未来发挥主动管理能力的重要业务领域。
信托公司纷纷发力ABS
今年以来,在去通道背景下,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回落,通道业务更是“紧急刹车”,规模占比出现下降。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5.61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为近两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时,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自2014年以来也首次下降。
虽然通道业务去化迅速,但作为同样涉及事务管理性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却受到信托公司的青睐,业务规模扩张迅速。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2018年上半年ABS发行总额6743.16亿元,其中以信托公司作为计划管理人或发行人的ABS产品金额为3269.4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8.5%。回看此前数据,2016年上半年,由信托公司担任发行人或者计划管理人的ABS产品有46只,累计发行金额为1408.15亿元;2017年上半年,由信托公司担任发行人或者计划管理人的ABS产品累计57只,发行金额为2058.89亿元。数据显示,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热情高涨。
除去数量规模上的增加,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础资产种类也在不断扩充。普益标准表示,相关产品的基础资产主要为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租赁资产等。
北方某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认为,在去通道、去嵌套的背景下,底层资产可穿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信托公司在其中作为重要SPV,制度优势明显,可通过设立特殊目的信托作为发行载体,解决有关破产隔离等问题。此外,信托公司还可以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提供丰富的结构设计工具,因而业务发展迅速。
从业务规模排名来看,2018年上半年信托公司主导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排名中,银行系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明显靠前。统计显示,建信信托、上海信托、交银信托和兴业信托分别排名第一、第五、第六和第七。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一直以来,信托公司主导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依赖性较强,这也解释了为何银行系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具有优势。
此前信托机构仅作为通道方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业务主要由银行主导,信托仅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收费标准也较低,大约在千分之一,无法体现出主动管理能力。但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信托公司将不再仅仅承担通道角色。普益标准表示,作为原始权益人,信托公司未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有名有实”,需要承担从基础资产筛选到产品发行上市的主要职责,以及后续的投后管理及信息披露等工作,争取从被动的“通道”角色向主动管理者转变。
其实,很多信托公司已经在相关领域展开探索,力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更多地发挥主动管理能力。以中信信托为例,此前与奔驰金融合作推出的速利银丰ABS、魔方公寓ABS等业务,均是信托公司发挥主动管理能力、拓展基础资产的有益尝试。中信信托相关人士透露,通过发挥主动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在相关业务开展过程中所获取的手续费等收入更为可观,相比作为通道方时的收入提升空间巨大。
据了解,目前信用卡分期、CMBS、保理融资、信托受益权、收费收益权、不良资产重组、应收账款等均被信托公司作为基础资产来源,拓展至相关业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