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无心私募牌照“保壳” 转型谋曲线上市
摘要 一年间超6成信托公司扎堆儿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但面对8月1日的私募牌照“保壳”大限,尚未备案首只产品的数十家信托公司似乎并不急于为“壳”而战。而信托公司在谋求上市的路上,则显得热情满满。十余家信托公司都曾尝试跻身上市公司之列。不过,从目前的上市进度推进情况看,监管层对于信托公司上市依旧抱着谨慎慢
一年间超6成信托公司扎堆儿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但面对8月1日的私募牌照“保壳”大限,尚未备案首只产品的数十家信托公司似乎并不急于为“壳”而战。
而信托公司在谋求上市的路上,则显得热情满满。十余家信托公司都曾尝试跻身上市公司之列。不过,从目前的上市进度推进情况看,监管层对于信托公司上市依旧抱着谨慎慢行的态度。
深圳一家信托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抢占私募牌照以及争相筹备上市背后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信托行业转型压力。他同时指出,信托公司本身属于轻资产企业,但又背负“刚性兑付”的包袱,监管层难免对其风控能力产生担忧,因此目前信托公司在国内谋求上市的进程整体并不理想。
蜂拥占牌照 迟迟无产品
2015年,信托业不约而同盯上了私募基金牌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全年先后有38家信托公司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而在2014年仅万向信托有限公司一家信托登记了私募基金牌照。
基金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7日,累计有44家信托公司在基金业协会进行了登记备案,在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中64.7%的公司同时持有私募基金牌照。
不过,持有私募牌照的信托公司对于发行私募基金产品似乎兴趣缺失。虽然在今年2月4日前,44家信托公司就全部完成了登记,但超半数信托公司迟迟没有备案产品记录。
按照基金业协会今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规范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显然,距离8月1日的注销大限已所剩无几,但截至7月27日仍有23家信托公司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产品管理规模为零。
登记牌照和备案产品的热情反差为何如此之大?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迪认为,信托公司本身的牌照就能开展大部分业务,它们认为私募基金牌照的价值不太大,也因此不愿花费过多的成本。而且大部分信托公司设立了子公司,子公司备案了私募管理人,信托公司没必要重复备案。
热衷“曲线上市”
6月30日,山东信托赴港上市获山东银监局原则批准一事,令正在筹备上市的信托公司为之一振。
山东银监局已经批准了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H股股票相关事项。自陕国投(000563.SZ)、安信信托(600816.SH)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之后,20余年以来,从未有新的上市信托公司出现,期间虽有多家信托公司先后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但均以失败告终。
早在2008年,北国投和北方信托就绸缪曲线上市,但以失败告终。2012年2月,中海信托出现在IPO申报企业名单中,开启了18年里信托业IPO破冰之旅。但一年之后出局。此外,中信信托、北京信托曾分别试图借壳安信信托、金谷源(000408.SZ)也未能实现,大连华信信托、重庆国投和国联信托等信托公司也都曾表现出IPO意向。
信托行业沉寂几年之后,今年以来,已有浙金信托、江苏信托、五矿信托、昆仑信托、华宝信托、湖南信托等6家信托公司尝试通过参与上市公司重组在A股间接上市。
具体的情况为,浙江东方(600120.SH)拟收购浙金信托56%股权;*ST舜船(002608.SZ)拟收购江苏信托81.49%股权;*ST金瑞(600390.SH)拟收购五矿信托67.86%股权;*ST济柴(000617.SZ)拟购买昆仑信托股权;*ST韶钢(000717.SZ)拟收购华宝信托;华菱钢铁(000932.SZ)拟收购湖南信托96%的股权。
樊迪认为,信托公司扎堆儿上市主要是希望通过上市筹集股权资金,增强信托公司的资本实力,从而满足监管层对信托公司资本金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实力。“增强品牌影响力也是重要原因。”樊迪表示,目前全国上市的信托公司仅两家,信托公司上市后,则相当于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可以提升其品牌价值。
一家小型信托公司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选择重组借壳‘曲线上市’则是为了规避信托公司单独上市的相关制度及审批障碍。”他表示,虽然近几年信托公司纷纷掀起增资潮,但不少信托公司更希望通过上市来增强资本实力。
频遭监管问询
然而,*ST韶钢在6月13日已终止了该重组方案。对于终止重组的原因,*ST韶钢在公告中称,拟置入资产为宝钢集团旗下(包括华宝信托)的金融业务资产,涉及多个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及相关证券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限制,重组过程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剩下的几家仍在进行重组中的信托公司进展也并不平顺。记者梳理发现,因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披露,这些信托公司因旗下信托项目存在风险而带来的未决诉讼、资产减值等风险情况开始浮出水面。其中多家被交易所问及信托资产经营风险情况,并重点询问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等相关问题。
wind统计显示,目前已有16家未上市信托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前述深圳信托公司人士认为,虽然多家信托公司积极筹备上市,但信托行业信息披露不足、风控难而且缺乏核心业务模式、盈利不可持续等特性成为上市的绊脚石。
樊迪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指出,信托一直被冠以“影子银行”之名,政策红利是其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大金融时代的到来,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范围被放开,资管、基金公司、券商等与信托公司开展同质业务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信托公司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其未来盈利的可持续性存疑。
此外,近年来风险项目密集曝出,使得监管层对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顾虑。“潜在的风险项目,以及尚未得到解决的诉讼事件都会影响到公众对信托公司价值的判断。”樊迪向记者强调。
多位信托人士向记者表示,信托上市最大的障碍在于监管层的态度和意见不明朗。
2015年4月10日银监会下发的《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中曾首次明确信托公司再融资,包括IPO、挂牌新三板及借壳上市的条件。不过在同年6月正式出台的《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有关信托公司再融资的内容被全部删除。信托公司在新三板也遭遇同样的窘境,在2015年初即被传出计划挂牌新三板长安信托,到目前为止仍在等待监管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