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募集必须迈过高门槛
摘要 毁誉参半的私募基金行业再迎高门槛。7月15日起,私募基金募集新规正式实行,新规之新,主要体现在募集必须依托取得基金销售资格的主体,由后者来承担合格投资者甄别责任。尤其在募集流程上多出的两个程序令人生畏:一是约定设置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销售机构在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之后,由销售方非募集
毁誉参半的私募基金行业再迎高门槛。7月15日起,私募基金募集新规正式实行,新规之新,主要体现在募集必须依托取得基金销售资格的主体,由后者来承担合格投资者甄别责任。尤其在募集流程上多出的两个程序令人生畏:一是约定设置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销售机构在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之后,由销售方非募集人员回访投资者,并与投资者进行确认,客户在回访确认成功前有权反悔解除合同,拿回投资款;二是关于合格投资者的认定,与以往投资者只要掏出100万元,最多签署一份个人承诺函,承诺自己是合格投资者就可以购买私募产品不同,新规要求客户须提供资产证明文件或收入证明,其中个人投资者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对机构的要求是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前者已有将私募卖成了保险的意味,而国人出于对保险恶意营销的抵触,进而不相信保险产品,现在私募产品与保险等同跻身,显得颇为落魄。后者的资产或收入证明文件一旦认真起来,的确有点棘手,即便敢动心思造假,既要经得住查,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客户还得配合。而两者均会延长募集发行时间,客户行为的不确定性大增。
在大多数私募近年来已经被监管“收编”、成为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之前,其乱象世人有目共睹,不乏赤裸裸的欺骗。从原始股到新三板再到并购重组,什么概念流行,什么概念在正规金融机构当中大行其道,一些别有用心的私募就用什么做幌子,对金融术语一知半解、学历可疑的业务员喜好在朋友圈刷屏晒富,群发添加了各种符号与表情的广告,对收益率赞不绝口,对风险绝口不提。为早一天募集完成,早一天收管理费,很多私募不惜给一些不具任何资质的野鸡销售渠道令人咋舌的回佣。收益率足以解释私募与三方销售机构最终的关门竞相跑路,以及责任互推。
今年4月业内首家完全由自然人发起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汇安基金)获批,让人感叹意义深远,日前首家私募系公募基金——鹏扬基金管理公司近日获批,亦是里程碑般大事。其股权结构颇为引人注目:奔私后的前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杨爱斌占比55%控股,另外一家上海私企持股45%。有了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资质并不够,终究还是让自己变为持牌金融机构一员,方能心安,方能赢得社会层面更多的尊重,业务受众也自是天壤之别。
几年前,早已有多家知名私募递交过公募设立申请,不过迄今其中如愿者寡。能发起设立一个公募,有股份并担任高管的人才,一般不会去干私募,公募的平台已是一番好天地。遑论如今2万多家备案私募,能让投资者记住并买账的并不是太多,历经几轮牛熊,不少早已湮灭。年初某新锐私募的业绩提成纠纷,向世人展现了私募基金乱象的冰山一角。私募的一些不规范甚至“坑爹”的招数,虽然有可能在牛市中被狂热氛围所遮掩,但终究会被投资者在冷静时发现,尤其架不住亏了钱的投资者用放大镜去观察。
纵观国内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市场竞争格局,不难得出监管越严格却越能得到社会和投资者认同的结论。迄今最严的募集新规可能会对行业活力有所限制,但必将对行业生命有所保障,因而这道门槛必须要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