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遏制炒壳,吓退私募?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6-06-27 08:10:22

摘要
在证监会重拳出击遏制“炒壳”后,私募纷纷减持前期入股的一些壳股票,而且大部分已经提前离场。分析人士指出,短时期内壳资源的价值大大降低了,后期还要看监管制度的运行情况,那些并非炒作而是有真实业绩作支撑的并购重组股才值得投资。近几日,一段关于遏制“炒壳”的精辟解读刷爆了朋友圈,“缺钱的不能借壳(配套募集

在证监会重拳出击遏制“炒壳”后,私募纷纷减持前期入股的一些壳股票,而且大部分已经提前离场。分析人士指出,短时期内壳资源的价值大大降低了,后期还要看监管制度的运行情况,那些并非炒作而是有真实业绩作支撑的并购重组股才值得投资。

近几日,一段关于遏制“炒壳”的精辟解读刷爆了朋友圈,“缺钱的不能借壳(配套募集资金受限增多);缺德的不能借壳(被调查或被谴责的);缺信心的不能借壳(上市公司原大股东同样锁三年);缺胆量的不能借壳(证监会分分钟窗口给你指导);缺契约精神的更不能借壳(业绩承诺已不再是你想变就能变);最后,如果企业能IPO,那就更不需要借壳(锁定期60个月,五年规划都收官又落幕了,估计你IPO也上了)。”简单几句,却深刻描述了未来借壳之路的艰难。

近期,证监会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对“借壳”行为进行规范。征求意见稿一发布,激起千层浪。

这一新规在A股市场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6月20日,ST板块集体杀跌,*ST昆机、*ST山水、ST沪科、*ST商城、\*ST亚星等18只ST个股以跌停报收。此外,还有十余只被视为“壳资源”的非ST跌幅超过5%,其中荣丰控股、仰帆控股双双跌停。

研究员徐丽看来,监管层从认定标准、监管配套、中介机构责任等三方面,对重组上市行为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实际上是给前期异常火热的“炒壳”行为降温,抑制短期投机和概念炒作,促进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正常的并购重组提高质量、推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促进股市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一旦政策落地,那些纯靠炒作的壳资源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实际上政策对拥有产业整合背景、符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的并购重组事件,还是大力支持的态度。”徐丽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炒壳降温

据悉,《办法》始发于2008年4月。在2011年8月进行了首次大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严监管重组上市政策,要求借壳一方的条件与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IPO)条件“趋同”。随后的2013年11月,《办法》进一步提出借壳方条件应与IPO标准“等同”的监管要求,一字之差,要求却有了飞跃性提高。

目前执行的《办法》是经过多次大修后于2014年发布的。而此次再次修改,对借壳一方提出了更高要求。

证监会称,去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不符合标准条件的公司试图规避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由于IPO排队时间较长,一批“红筹”企业谋求从境外退市后回归A股市场,“壳”资源稀缺,炒作升温,再度引起市场热议。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办法》修改涉及5个条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补围栏”,完善重组上市认定标准。此前,对于借壳的要求条件是: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变更”;上市公司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资产总额占比超过100%。此次修改后,不仅资产总额,其它如资产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及股份,任一项占比超过100%,均构成借壳。

其二是“压套利”,完善配套监管措施,抑制投机“炒壳”。修改后的《办法》,取消了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对重组方的实力要求;遏制短期投机和概念炒作,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与新进入控股股东的股份都要求锁定36个月,其他新进入股东的锁定期从目前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近三年内存在违法违规或一年内被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卖壳”。

值得一提的是,仅“取消重组上市配套融资”一项就威力无比。截至6月22日,重组新规发布后,已有13家上市公司重组生变。那些原本想着通过重组募集配套资金为标的公司“补血”的美梦破灭了。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近400份重组方案存在募资补充流动性的情况,按照新的规定,其中不少方案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

其三是“加追责”,《办法》按照全面监管的原则,强化了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在重组上市过程中的责任,按“勤勉尽责”的法定要求加大问责力度。

6月22日,中投在线研究员吕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监管层对相关《办法》作出一定修订的主要意图就是“压制近期的壳资源和垃圾股炒作,正本清源,引导资金进入合理投资的范围。对壳股票会产生影响,起码近期会有比较明显的跌停潮”。

私募“撤退”

在“炒壳”被围堵的情况下,部分私募减持“壳股票”的动作显得格外扎眼。

6月18日,园城黄金发布公告称,6月15日,思考投资通过自主发行及担任投资顾问的5只信托、基金产品,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共计减持公司股票121.1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403%。此次减持以后,思考投资持股数量下降到1000万股,占总股本的4.4598%。

无独有偶,在去年股市大跌后大张旗鼓布局“壳资源”股的广东新价值投资也在近期做了几次减持动作。6月4日,天兴仪表发布公告,公司于当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广东新价值投资通知,其管理的阳光举牌1号证券投资基金于6月3日卖出公司股份10.7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7%。本次减持后,广东新价值投资仍持有公司股份753.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8%。

稍早前的5月16日,科恒股份发布公告称,5月12日、5月13日,广东新价值投资旗下阳光举牌1号、阳光举牌2号、阳光举牌3号以及卓泰阳光举牌1号4只产品合计卖出科恒股份70.65万股。此次减持后,广东新价值持有科恒股份的比例由5.7%降到4.99%,刚好低于举牌线。

曾经高调举牌壳股的私募,为何在半年锁定期过后,选择减持?

关于减持科恒股份,广东新价值投资董事长 罗伟广 称,因为举牌半年锁定期已过,举牌与否已关系不大,跟普通股票投资无异,公司旗下产品会根据股票的具体市场表现进行操作。

思考投资减持园城黄金时则表示,此次减持的目的是为了兑现收益并获取资金,同时,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减少或增加在园城黄金拥有权益的股份的可能性。

徐丽指出,随着未来监管趋严,炒卖“伪壳”、“垃圾壳”的牟利空间将大幅压缩,而私募是否会撤出“壳股票”,这与私募的投资策略相关,如若布局方向涉及上述“伪壳”、“垃圾壳”,撤出是大势所趋,但对于那些监管仍然大力支持、正常并购重组的壳股票,依然具有投资价值。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