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信托待解 行业独苗深陷乌龙10亿之差却三缄其口
摘要 来源:富凯财经作者|天鹅 4月30日,A股首家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同时公布了2018年年报和今年一季度报告。这让市场难得一窥信托行业代表公司的运营细节。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发布之后还曝出了一宗“乌龙”事件。固有业务遭遇阵痛截至目前,安信信托是唯一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信托公司,固收和信托是其主要业务
来源:富凯财经 作者|天鹅
4月30日,A股首家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同时公布了2018年年报和今年一季度报告。
这让市场难得一窥信托行业代表公司的运营细节。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发布之后还曝出了一宗“乌龙”事件。
固有业务遭遇阵痛
截至目前,安信信托是唯一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信托公司,固收和信托是其主要业务。目前,信托公司广泛强调“实业投行”眼光,即产融结合模式和股债联动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资管新规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信托通道业务成为“众矢之的”,造成整个行业资产规模下降,更强调主动型管理转型。
安信信托的最新年报披露了转型之痛。
报告期内,安信信托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8.33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15.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10亿元,增幅为25.51%,负债总额188.15亿元。资产负债率60%。比2017年末上升24%。
拆分来看,固有业务类似于券商的自营业务,即运用自有资本开展业务,包括,贷款、租赁、投资、同业存放、同业拆放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安信信托固有业务利息净收入、投资收益在2016-2018年间快速下降。比如,2016-2017年投资收益分为2.80亿元和7.85亿元,但2018年却净亏损8527万元。
截至2018年末,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38亿元,同比减少243%。
可以看出,安信信托披露的数据正是信托行业在制度红利过后,遭遇出清的缩影。截至2018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减少到22.7万亿元,比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3.50%。
由于信托长期作为通道业务的重要载体,被动型管理成为了“主流”。资管新规出台前,信托公司受制于刚性兑付的压力,更出现用自有资金垫付的“刚性思维”,造成自有不良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安信信托还披露了主动管理的最新规模,仿佛“隔空回应”资管新规。截至2018年12月底,该公司信托资产规模2336.78亿元,其中主动管理业务占比为70.26%,约为1635亿元。
深陷退市公司旋涡
就在4月30日,安信信托发布年报和一季报之时,也发布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公告。
这涉及5.50亿元,可谓揭开了安信信托的一道伤疤!
公告提到,债务人“中弘卓业集团有限公司”因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导致2018年末公司持有的债权到期后发生实质性违约。公司业务决策委员会参照相关制度及该笔贷款未来可收回现金流的判断,经审议拟对该项债权按100%计提减值损失,涉及金额为5.50亿元。
这笔计提减值损失,减少安信信托2018年归母净利润约4.12亿元。
涉事的上述公司中弘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中弘股份现已变身“中弘退”——2018年12月底决定终止上市。
中弘退是A股历史上第一只因股价跌破面值退市的个股,曾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实际上,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弘股份便曝出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金额超70亿元的情况。
中弘退的闹剧直接连累了安信信托,在营收、净利润减少的压力下,更是雪上加霜。
会计“乌龙”事件曝出
就在 “五一”假期之时,安信信托发布一则公告,让市场大跌眼镜。
公告指出,公司经自查发现,由于工作疏忽公司2018年度财务报表的有关账务处理存在会计差错,导致2018年度营业收入存在差错。
值得注意的是,营收收入由之前的-8.51亿元,更正为2.05亿元,营收收入由负转正。一前一后漏统计了10亿元人民币,但公告却未解释会计差错修正的逻辑。
资产减值损失调整后“翻倍”,由11.00亿元增加到21.16亿元,一前一后增加了10亿元人民币。
以上种种数据修正,安信信托仅表示,“上述调整不会对公司2018年度净利润及总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产生影响。”
公告结尾更“云淡风轻”地表态,公司董事会为上述会计差错调整给投资者带来的不便向投资者深表歉意。
然而,更正后的营收和资产减值损失均大幅增加,不免让投资者产生错乱。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中国第一代基金人丁楹创立的私募康曼德资本,晋升为安信信托的前十大股东,不知道该机构看完上述“会计乌龙”作何感受。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