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险企年报观察:人身险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摘要 □记者朱艳霞2018年的人身险公司经历了“开门红”不红、保费收入骤降、资本市场震动等波折,合计保费仅获0.85%的微幅增长,然而各公司的业绩并没有想象的糟糕。根据《中国保险报》记者统计的84家人身险公司年报数据,合计净利润为1397.89亿元,同比增长20.92%,52家公司实现盈利,32家公司出现
□记者 朱艳霞
2018年的人身险公司经历了“开门红”不红、保费收入骤降、资本市场震动等波折,合计保费仅获0.85%的微幅增长,然而各公司的业绩并没有想象的糟糕。
根据《中国保险报》记者统计的84家人身险公司年报数据,合计净利润为1397.89亿元,同比增长20.92%,52家公司实现盈利,32家公司出现亏损。此外,健康险业务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人身险公司的业务发展。
大型险企盈利能力强
根据披露数据,2018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华夏保险、太平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天安人寿,这十家公司的合计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74.14%,市场占有率为近3/4。与2017年相比,前十家公司保费占比提升了1.6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此外,排名前十的公司也有小的变动,天安人寿取代阳光人寿进入前十名。
自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134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对2018年的寿险业务产生了直接影响,“开门红”承压,大量中短期存续产品被叫停,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难度较大,导致很多公司都出现首年保费负增长。部分大型险企由于大量续期保费的拉动,全年保费收入才得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保费出现负增长的人身险公司共有21家,多为中小险企。
这意味着不同类型保险机构分化也在加剧,大型险企的竞争优势凸显,行业延续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部分资产驱动负债型、续期保费收入占比较低的中小人身险公司发展遭遇瓶颈。
当前,保险公司净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收益的影响。2018年,受资本市场整体震荡下行影响,各公司权益类资产收益减少,投资收益率普遍下降,这也造成了部分公司亏损以及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
从净利润来看,2018年,84家人身险公司中共有52家盈利,32家亏损。其中,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太平人寿、友邦中国、阳光人寿、华夏保险、国华人寿,这十家公司的合计净利润占盈利险企的89.32%。由此可见,大型险企的盈利能力依然较强。
此外,根据记者梳理的84家人身险公司退保金情况,合计退保金同比增长4.16%,62家公司的退保金增速高于保费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现金流,无疑会让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承压。
健康险依然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险依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各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普遍高于总保费增速。此外,84家公司中有21家保费出现负增长,但是仅有7家公司的健康险业务负增长。
随着人身险行业逐渐回归保障本源,不少险企都将健康险作为转型的重点产品。例如,新华保险2018年聚焦以健康险为主力的保障型业务,高价值业务占比逐步提高。
此外,由于中小险企的保费基数较小,亦有部分中小险企加大转型力度,力推长期保障型业务,使得他们在保费增速方面表现亮眼。数据显示,2018年保费增速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复星联合健康、招商仁和人寿、爱心人寿、和泰人寿、中华联合人寿、横琴人寿、太保安联健康、国联人寿、平安健康、复星保德信人寿。其中,有3家为专业健康险公司。
外资公司大多表现优秀
2018年,人身险公司合计保费增速仅为0.85%,而28家外资公司的合计保费增速达9.98%。从净利润来看,外资公司险企表现也颇为优秀。数据显示,28家外资公司合计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69.0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2018年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同方全球人寿、国寿养老、华泰人寿、新华养老、中德安联人寿、中荷人寿、人保健康、利安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阳光人寿。其中,5家为外资保险公司。
事实上,外资保险公司受134号文影响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外方股东母公司的经营风格比较稳健,他们一向注重保障型产品的发展。此外,2018年以来,中国先后推出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外资险企的热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