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石资本高拓:私募已进入责任时代

来源:来源:金融界基金 2018-07-17 16:04:00

摘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7月1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月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高达1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各类私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1.03万亿元,已成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之后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7月1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月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高达1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此外,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各类私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1.03万亿元,已成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之后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无论从自身规模还是市场话语权上,私募从未如此重要。

  然而,光明之处必有阴影。近来频繁曝光的“爆雷”事件,使得上半年已步履维艰的金融行业背负了更为沉重的“信任危机”。监管压力与随之而来的资金链断裂,使得这场始于网贷平台的“跑路”潮迅速蔓延,私募显然无法独善其身。

  “投资合法备案的私募基金也会跑路,真的不知道还能投什么了。”投资者的无奈背后,需要的是整个行业自上而下的反思。

  “野蛮生长”的模式或许可以在前期星火燎原,但与能力增长相匹配的,永远是肩上的责任。一路狂飙突进的我国私募行业,已到了反思自身的责任时刻。

  行业要有担当

  以“资管新规”的正式推出为标志,我国已正式越过了本轮金融周期的顶点。而在金融周期的下行期,加杠杆变为去杠杆,宽监管变为严监管,信贷紧缩将成为常态,部分资产价格的缩水也将不可避免。

  从周期的角度看,过往收益最高的,如今可能也是最脆弱的。由此,“爆雷”现象首先在网贷行业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从宏观数据中寻找验证:自2013年私募行业进入“大爆炸”时期以来,我国M2数据几乎一路走低,而社会融资规模与新增信贷也均在达到2016年高点后逐渐步入下行;今年5月,社会融资出现腰斩,更充分显示了金融去杠杆是“动真格的”。

  但伴随金融去杠杆的深入,我国私募基金数量却愈发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其中,私募股权投资与创投基金的增长速度均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而自2017年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以逾3亿支的总量位居首位。

  在金融周期下行、宏观金融数据中枢下移的大背景下,依然高歌猛进的基金数量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此消彼长之下,私募基金的良莠不齐将不可避免地暴露,抗压能力不足的产品将在洗牌中面临清算。

  上半年,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监管机构的决心得到了充分展示,但在“爆雷”潮已有蔓延之势的当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比继续推进监管更为紧迫。

  下半年,监管力度大概率将有所缓和,但与此同时,加快资管新规等制度配套细节的落地应成为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目前私募行业监管机构与管理机构间仍存在较高的沟通成本,这不仅妨碍最终制度的执行效果,也屡屡造成市场的不必要波动。

  对此,建议逐步引入前瞻指引机制,明确细节落地时间,而非仅仅给出笼统的期限安排或突然进行政策“急刹”。

  一方面,监管机构可以通过预期调控,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从而更好地把握推进节奏。

  另一方面,待监管细节具体落地时,由于各管理机构已有充分预期,政令可以得到高效执行,监管机构与管理机构容易形成合力,从而摆脱相互猜忌,不断寻找政策套利的循环。当然,这需要监管机构工作更为细致、更富前瞻,但这是至上而下改善行业生态所必须的担当。

  机构要有道德

  根据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21005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已达6亿元。

  从规模来看,在逾2万家机构中,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的机构比例达到了68%,而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仅占5%。这足以反映私募行业进入门槛虽低,但生存门槛极高。

  从类别来看,相对存续期更长的股权投资管理规模也显著高于证券与其他类,这与上文证券投资基金在数量上的占优形成对比:平均管理时间更长的股权投资,在平均管理规模上也要显著高于证券类。这也同样反映了私募行业内“活得越长,活得越好”的高生存门槛――机构的存续时间与存续规模往往决定了其“吸金效应”的大小。

  低进入门槛与高生存门槛并存,决定了私募行业注定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与淘汰,在此过程中,道德将成为区别良莠机构的试金石。

  一方面,市场风云千变万化,项目诱惑无所不在,管理机构能否始终恪守自身道德底线,并配套以完善合规的风控体系;能否拒绝“赚快钱”的快感,而致力于打造“赚长钱”的体系,都是衡量一家机构能否跨越周期、穿越牛熊的标尺。

  另一方面,管理机构对待投资者的态度,决定了投资者如何对待你;平时你把投资人当“韭菜”,“爆雷”时投资者与监管机构就会拿你当“下酒菜”――有道德才有人心,人心齐了方能成事,因蝇头小利而失去投资者信任的机构与管理者,注定无法走得更远。

  投资者要有意识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论坛一语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他的话太过武断,有人认为他的发言被过分解读,笔者则认为,郭主席这番话,除了用最直白的方式提醒投资者以外,背后反映的是对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深深无奈。

  “Rule of Thumb”(拇指规则)指的是于简单、富有经验性与探索性,适用于多种相似情况但不完全精确的原则。郭主席的这番话,针对的是广泛的理财产品,由个人经验所总结,简单而又不完全精确,属于应用拇指规则的典型案例。

  笔者认为,郭主席之如此采取如此“接地气”的方式,显然是这么说的好处(风险意识教育)大大超过了坏处(不够精准)。因此,深究这三个数字意义不大,更应关注的,是我国投资者教育仍需由高级别官员应用“拇指规则”来“越俎代庖”的尴尬现实。

  投资者教育是一件漫长而不讨好的事情,但在私募行业的“多事之秋”,正是投资者们能够静下心来汲取更多金融知识,培养自身风险意识的好时机――只有用知识不断武装自身,才能用意识为自己的投资保驾护航。

  而对于眼下“爆雷”频发的局面,除了参考郭主席提供的“拇指规则”以外,笔者也将提供三步方案,帮助投资者们避开私募投资中的雷区。

  第一步,投资者应先登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对意向机构进行查询。除了关注其是否已备案以外,还可以从管理规模、管理人实缴资本以及机构类型等方面,判断其牌照是否齐全,以及所发产品是否超出自身牌照或能力范围。

  第二步,通过机构官方网站以及搜索引擎,查询机构的股东背景。一般而言,国资背景或知名企业列席股东的管理机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对国资背景的企业,也要留个心眼、多查一步,避免遭遇“假国企”。

  第三步,通过机构官方网站、商业安全工具以及走访询问,了解机构管理团队背景。首先,了解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构成,特别关注团队中是否有具备风险合规背景的专业人员;其次,详细了解该管理团队的历史业绩,以作为对未来投资表现的参考;最后,通过实地走访或询问过往客户等形式,了解机构与团队的风评口碑。

  私募已进入责任时代

  今年以来的“爆雷”频现不是偶然,而是行业繁荣期的风险累积在下行期的释放――“爆雷”也是一种排雷,是对不良企业的市场出清,同时也是行业更新迭代的必经之路。短期阵痛过后,“回归本源”终将成为私募行业的一致共识。

  着眼未来,我国私募已进入责任时代:只有行业肩负起政策前瞻、细节及时落地的担当;管理机构守住道德底线,建立风险合规机制;投资者积极汲取金融知识,唤醒自身风险意识,我国私募行业才能从“数量大爆炸”走向“质量上台阶”,从而更好地为投资者们提供持续健康的行业生态与金融服务。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