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证券基金2015年十大事件点评

来源:私募排排网 2016-01-26 15:52:14

摘要
一、私募证券基金爆发式增长自主发行成主流中国私募对冲基金行业在近两年进入井喷式增长时期,对冲基金规模翻番,产品数量再创新高。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对冲基金的整体规模在6570亿左右,而在政策的扶持下和牛市的刺激下,这一规模曾在股灾前增长到接近1.5万亿的水平,已经翻了一倍有

一、私募证券基金爆发式增长 自主发行成主流

中国私募对冲基金行业在近两年进入井喷式增长时期,对冲基金规模翻番,产品数量再创新高。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对冲基金的整体规模在6570亿左右,而在政策的扶持下和牛市的刺激下,这一规模曾在股灾前增长到接近1.5万亿的水平,已经翻了一倍有余。尽管股灾后发行产品速度放缓以及规模受市场行情影响有所缩减,但在2015年年底翻番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从产品数量上来看,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2015年期间有超过24264只产品在成立,这一数量甚至超过2002-2014年成立产品数的总和。而自私募基金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以来,自主发行在2015年超过信托成为私募发行的主流,占2015年发行总产品数的37%左右。

点评: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数量的角度来看,2015年疯狂的市场行情一定程度上触发了私募基金的“井喷”。当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资产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因此,私募基金在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事情。另外,在2014年以前,私募基金还未“合法化”以前,大多数产品是以阳光私募或者信托方式成立,而如今自主发行成为了发行主流,从一定程度上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够减少一些束缚,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疯牛”之后是暴跌 股灾引发私募清盘潮

2015年可谓是“成也杠杆,败也杠杆”。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通过融资融券、场外配资、杠杆资金的介入让市场陷入疯狂,导致市场估值被严重高估。随着监管层“去杠杆”“清配资”的深入,大量投机资金被清除出市场,导致暴跌。2015年证券市场最恐慌的时期莫过于六月中旬到八月底,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从5178.19下跌到2850.71,其下跌速度前所未有,市场基本陷入失控状态。融券爆仓、股权质押等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批私募陷入清盘潮。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30日,今年清算产品高达2612只,创出历史新高,其中,有893只私募基金产品提前清算,占比高达34.19%,比重相比往年大幅飙升,1719只产品到期清算,仍为主流。

点评:在短短一年内同时经历大牛市和大熊市,对私募对冲基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显示了一个真正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水平和价值。在牛市期间,大多私募产品纷纷创出净值新高。然而能够逃过暴跌的私募毕竟是少数,多数私募产品在股灾中出现巨大回撤甚至触及清盘线。在此之后,投资者对于风险控制越来越重视,能够在股灾中控制回撤被认为是好的对冲基金产品的重要标准。

三、股指期货受限制 量化对冲遇僵局

2015年被认为是量化对冲基金蓬勃发展的一年,量化对冲产品数相较于2014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国内逐渐为众人所熟知。量化对冲策略以其稳健的收益和风险控制被广大投资者所关注,成为私募对冲基金中的一股新兴力量。然而,股灾期间,中金所采取了包括调高交易保证金、提高手续费、调低日内开仓量限制标准等一系列严格管控措施。9月初,中金所宣布将期指非套保持仓保证金提高至40%,平仓手续费提高至万分之二十三,单个产品单日开仓交易量超过10手认定为异常交易行为。这一举措也被称为“史上最严格股指期货管控措施”,基本上让股指期货失去了大幅做空的可能。这让量化对冲基金受到巨大影响,基本上等同于功力尽失。要知道量化对冲基金的策略本质在于通过做空股指期货来对冲市场系统风险,而新规的推出无疑让这一策略的实施变得极为困难。

点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可用来对冲的方法也很有限。对于多数对冲基金或者说量化对冲产品而言,股指期货是目前国内最理想的对冲工具,没有之一。在股灾期间,股指期货对冲曾一度被认为是市场下跌的重要原因,这显然是不理性的想法。对于对冲基金或量化对冲产品而言,限制股指期货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冲基金交易策略的多样化。此外,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急需更多的对冲产品来丰富自身,这也是未来中国对冲基金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四、“私募一哥” 徐翔 被抓 一代传奇走下神坛

2015年11月1日,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徐翔等人涉嫌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涉嫌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而依法被公干机关控制。尽管此前徐翔曾经多次被传“出事”,原因都是涉嫌操纵股市、内幕交易等,但最终都不了了之。而这次徐翔被抓很快被证实,也让私募界唏嘘不已。徐翔早期以“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为众人所熟知,成为了炒股圈子中无人不知的股神,后来成立了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私募界,其彪悍的作风依旧,旗下多只产品连续多年占据业绩排名靠前的位置,令无数业界人士叹服。然而,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介入,徐翔最终被捕,震惊了整个私募行业,曾经的“私募一哥”也就此走下神坛。

点评: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制度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而徐翔等人涉嫌利用内幕交易获取大量的非法收益正是体现了这些不足。徐翔被抓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显示了监管层对证券市场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整个私募市场有震慑作用。当然,这也反映出加强证券行业管理的必要性。中国证券市场不止一个“徐翔”,对私募行业的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金融市场乱象丛生 私募监管力度加强

2015年的整个金融行业可谓是风波不断。一方面,从年初的民生银行行长毛晓峰和华夏银行副行长王耀庭,到中信证券高管程博明、于新力、汪锦岭等,再到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农行行长张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及副主席姚刚、最后还有“私募一哥”徐翔,这些人无论是国企高管、政府高管还是私募大佬,都纷纷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倒下。随着金融反腐的深入,人们也看到了整个金融行业高层腐败的一面,让人唏嘘不已。另一方面,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因违规配资相继被查,东海恒信等多家私募及个人因涉嫌草种股价被证监会通报处罚。再加上“泛亚事件”、“e租宝事件”等,整个金融领域一片腥风血雨,怎一个“乱”字了得。

而针对尚不成熟的私募行业,中国基金业协会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相关管理办法,以此来规范整个行业,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官方对私募的监管将越来越严格。在私募基金的监管底线方面,发行募集、宣传、交易各个环节,特别是打击非法集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上,会加大力度,同时建立和执行失联(异常)私募公示制度和黑名单制度。

点评:金融反腐的深入体现出了监管层对现有体制的腐败现象的“零容忍”,坚决打击一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价格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而不是一个畸形的“赌场”。另外,私募行业自2014年“合法化”以来,监管制度在逐步完善,未来也必然会趋严。

六、私募挂牌新三板 年底被监管叫停

2014年和2015年新三板迎来发展契机,挂牌企业数量节节攀升,截至2015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已经超过5000家,其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不少私募也纷纷选择排队挂牌新三板。九鼎投资、中科招商、同创伟业、硅谷天堂、思考投资等这些私募界的纷纷开始在新三板占据自己的一些之地,而且其目前市值基本上已经在新三板中名列前茅。渐渐地,私募纷纷效仿,希望开始布局二级市场。然而,就在2015年行将结束之时,证监会发告暂停私募挂牌新三板,理由是“新三板市场挂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频繁融资,融资金额和投向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需要暂停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挂牌和融资,并对前期融资的使用情况开展调研。”

点评:新三板的推出可以算得上是注册制的“试验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私募机构通过新三板一来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融资发展企业规模,二来可以提升私募机构的品牌知名度,这也是为私募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但是,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私募基金挂牌后频繁融资以及融资资金的使用等问题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再加上私募机构目前在新三板的高估值与新三板发展实体经济的定位相背离也成为证监会暂停私募机构挂牌的原因之一。2016年的情况会如何,相信监管机构需要在新三板的发展和私募行业的发展上寻找一些新的平衡。

七、行情不佳“公奔私”放缓 部分基金经理业绩不佳

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想法基本是和市场保持一致的。2015年上半年市场暴涨,平均每月有超过7位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行业;而股灾以后,这一数据迅速下滑,下半年仅有零星的几人离开公募创业。随着市场的不稳定情况加剧,“公奔私”节奏或在短期内放缓,毕竟公募的业绩压力比私募要小许多。业绩表现方面,“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中不乏表现不佳的,而且还是明星基金经理人,如“公募一姐”王茹远的产品就曾面临清盘危机、 葛卫东 曾因产品回撤太大向投资者道歉等。

点评:早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潮受到市场极端行情影响开始放缓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毕竟公募基金关注的是相对收益,而私募关注的是绝对收益,在行情不佳的时候进入离开公募做私募确实不是好的选择。而部分公募经理“奔私”后明显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被广泛关注,再加上遇上极端暴跌的市场行情,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还是用做公募的方法做私募显然是很难有好的业绩表现的。

八、私募分红次数再创新高

随着私募产品在2015年的爆发,分红次数的增加也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发行的所有信托、有限合伙、券商资管、自主发行、公募专户、期货专户等产品分红次数在1900次左右。这一数据再次达到了历史年度最高,远远超过2013年和2014年整体分红水平。

点评:分红次数虽然不是衡量私募产品业绩表现的直观指标,但是却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分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合理的规模控制,以免规模过高对业绩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2015年下半年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适当的分红无疑很好地让投资者充分享受到了疯狂牛市的收益,避免了因股灾而导致的净值回撤带来的巨大损失。

九、私募进军公募业 明星私募大佬望转型

 蒋锦志 掌舵的上海景林入股长安基金、杨爱斌联手上海华石设立鹏扬基金、凯石投资陈继武联手李琛以个人名义成立凯石基金等一系列的私募大佬在2015年开始向公募业务挺进,而这一切并非只是心血来潮,私募巨擘纷纷在2015年开始布局自己的公募业务。另据中国基金报报道,重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设立申请材料于12月16日被证监会接收,该基金的两大发起股东分别为上海重阳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75%和25%,重阳基金注册地为上海市。这些对于崛起中的私募行业来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点评:尽管私募行业在近两三年发展迅速,百亿级私募已经基本不亚于国内顶级公募基金。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运营方式限制依然太多,限制了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私募大佬开始从公募着手谋求新的出路。可以预见的是,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将给私募行业带来示范效应,进军公募有望成为未来私募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产品策略开始多样化 组合基金受关注

根据融智对冲基金评级体系分类显示,2015年成立的新产品中,股票策略在产品数量上依然遥遥领先,但是占比开始下降,而其他策略产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由此可见,私募市场上的产品策略逐渐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经历了两次股灾后,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有了新的认识,风险意识正在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暴涨暴跌的行情后,组合基金的产品以收益稳健、风险分散的特点开始受到市场关注,其产品数较去年增加了4倍多。在市场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以FOF和MOM为主的组合基金策略有望成为私募基金管理的新宠儿。第三方机构、券商、互联网金融机构(如京东)等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发行组合基金产品,这也是2015年的一大亮点。

点评: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迎来大资管时代,私募市场成为了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私募对冲基金也开始接轨国际市场,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投资标的更加国际化,投资策略由原来的股票策略为主扩散到更广的范围,量化对冲策略、相对价值套利、宏观策略、事件驱动策略等都在2015年给了市场较大的惊喜。而随着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投资机构化的确实将越来越明显,多家机构开始抢滩组合基金市场,这是未来的私募市场的“蓝海”。根据国外资本市场经验,组合基金未来将成为单个对冲基金产品的最大资金来源。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