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外包 让私募机构能更专注于投资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5-12-14 04:42:09

摘要
中国基金报记者刘明2004年,深圳赤子之心投资公司和华润信托(当时的深国投信托)首创信托通道的阳光私募模式,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由此诞生。经历十余年的草根生长,目前协会备案的证券投资私募已经壮大到近万家,资产管理规模接近2万亿元。如此巨大的私募行业,阳光化再也不是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更高效地实现个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2004年,深圳赤子之心投资公司和华润信托(当时的深国投信托)首创信托通道的阳光私募模式,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由此诞生。经历十余年的草根生长,目前协会备案的证券投资私募已经壮大到近万家,资产管理规模接近2万亿元。如此巨大的私募行业,阳光化再也不是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更高效地实现个性化发展、满足高净值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于是专业外包服务应运而生。

自去年上半年始,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可以独立发行产品,阳光私募成为正式有“身份”的投资机构。这和以往私募只能通过信托、券商等平台通道去发行私募产品大有不同。而在此之前,一位阳光私募老总表示,虽然公司以投顾行为管理了不少规模私募,但所有产品都是信托平台发行,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些都是归于信托旗下的产品,在产品独立发行前,这位私募老总觉得缺乏“安全感”。

在产品可以独立发行后,阳光私募终于可以用自己公司名义发行产品,名正言顺的成为资金的管理人。然而,与正规牌照制的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通常管理规模较小,部门设置、规章制度等没办法如公募般齐全,估值、运营、IT系统、客服等一系列配套若是要自己建设,巨大的成本将是沉重的负担,而因为大部分的私募机构总规模都超不过20亿元,花大价钱建设的硬件、软件系统,整体使用效率并不高。过去用信托、券商等的通道,虽然产品名义属于别人,但一系列的“杂事”有人处理,现在独立名正言顺了,这些事情全部自己扛,无形间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有一些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坦言,奔私后,大量的精力分散到与投资无关的地方,十分无奈。

去年年底《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出台后,中国基金业协会今年陆续公布了三批私募业务外包机构,涵盖券商、基金、IT服务等各类机构,通过这些专业外包平台,阳光私募可以将以前通道给自己的服务都交给外包公司去做。这样阳光私募也可以更专注于投资。

虽然外包业务才刚起步,但由于广阔的市场空间。各类机构尤其是券商,在这块PB(主经纪商)业务方面的竞争非常之激烈。从券商的角度讲,虽然外包业务可能不赚钱,但通过经纪、两融甚至以后股票销售的投行业务,都可以通过外包服务打通。从私募的角度而言,外包机构服务的竞争,除了解放生产力,节省成本,还可以获得诸多小私募缺乏的研究服务,可谓双赢,深圳一家新成立的小私募负责人表示,因为有了较好的外包服务机制,现在发行产品也不用去专门找通道,就交给券商外包了,产品还是在自己名下,省去很多麻烦事,这样就可以更加专注于投资了。

六七月份股市的剧烈动荡,以及之后对市场配资的强势清理,令私募的发行渠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伞形信托的式微,将以往一些伞形信托的私募客户挤出到券商PB平台,而基金子公司更为低廉的价格也在争抢私募外包业务的蛋糕,在这方面,券商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有些私募对于渠道的转换仍有严重不适,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PB平台的一个小小的使用不顺,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提升券商PB的服务水准,满足私募券商的要求,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焦点。实际上,外包业务不应该被券商PB部门所垄断,更专业、更人性化的第三方外包应当迅速出现抢占市场,这样才能让基金经理们专注核心业务,耕耘好投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