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大“扫货” 安邦保险打包举牌三公司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12-12 03:47:59

摘要
【岁末大“扫货”安邦保险打包举牌三公司】安邦保险强势启动A股“扫货”模式:继前期举牌万科、同仁堂、金风科技之后,日前其又对金融街、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快速完成了举牌操作。大商股份和欧亚集团是其新锁定的投资标的,而对金融街的举牌已是第五度,其25%的持股比例已逼近金融街大股东金融街投资集团。安邦保险年末

【岁末大“扫货” 安邦保险打包举牌三公司】安邦保险强势启动A股“扫货”模式:继前期举牌万科、同仁堂、金风科技之后,日前其又对金融街、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快速完成了举牌操作。大商股份和欧亚集团是其新锁定的投资标的,而对金融街的举牌已是第五度,其25%的持股比例已逼近金融街大股东金融街投资集团。

安邦保险年末全面发力,强势启动A股“扫货”模式:继前期举牌万科、同仁堂、金风科技之后,日前其又对金融街、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快速完成了举牌操作,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金融街今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12月10日,“和谐健康保险—万能产品”购买金融街普通股股票累计已达到4.74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88%);同期“安邦人寿保险-积极型投资组合”累计持有金融街股份数达到2.727亿股,占总股本的9.12%。由于和谐健康保险、安邦人寿保险同为安邦保险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故此番增持过后安邦保险已持有金融街25%股权,也由此实现了对金融街的第五次举牌,而起前次举牌还要追溯到2014年12月17日。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本次举牌的完成,安邦保险持股比例已逼近金融街大股东——金融街投资集团,后者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的持股比例为27.52%。

相较于金融街这一“旧情人”,安邦保险如今也同时锁定了两大新投资标的。据今日公告,同样截至12月10日,安邦保险旗下产品还同时完成了对大商股份、欧亚集团的首次举牌(持股比例为5%),对应持股规模分别为1468.60万股和795.45万股。

盘点安邦保险近期实施的六个举牌案例,其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岁末突击增持”的方式,这在上述三家公司中体现的同样明显。以金融街为例,安邦保险两家子公司在11月份购入6249万股,12月上旬又强势买入6409万股,回看金融街股价在本月前三个交易日放量连续拉出涨停板,安邦保险吸筹之凶猛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安邦保险12月份购入大商股份股份规模为1193.14万股,占其整体持股规模比重高达81%;而其所持欧亚集团795.45万股股份中,亦有366.64万股是在12月份突击购入。

至于对上述三家公司的举牌动机,安邦保险给出的表述也大体一致:即出于对相关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而在未来12个月内,则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三公司的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决定何时增持以及具体的增持比例(对金融街的表述为“决定是否继续增持”).

事实上不止是安邦保险,近两月以来,生命人寿(举牌浦发银行)、阳光保险(举牌京投银泰、中青旅、承德露露)等险资同样表现出“有钱、任性”的一面,频频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举牌。而在分析人士看来,保险资金临近年末不断动用巨资建仓A股股票,或许是为明年能够更好地资产配置做准备、打基础。

【高层动作】

险资狂举牌 保监会开展险企资产配置压力测试

近期,险资在二级市场的疯狂举牌引发了大量媒体及投资者的关注,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为防范新形势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强对保险公司资产配置行为的监管,保监会官网昨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于通知出台背景,保监会表示,具体到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方面,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利率下行可能带来成本收益错配和利差损风险。二是部分公司存在“短钱长配”现象,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当前,一些保险公司的部分负债端业务呈现期限短、成本高的特征,如果这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通知称,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应当分析资产负债匹配状况,进行资产配置压力测试,评估对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和偿付能力的影响,并向保监会提交压力测试报告:财产保险公司的预定收益型投资保险产品投资金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30%,且公司资产配置中股权、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合计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人身保险公司负债平均持有期少于5年,且公司资产配置中股权、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合计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超过20%的;人身保险公司的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保险产品大类账户中,至少一个大类账户资产收益率小于保险产品资金成本的。

通知要求,压力测试报告要由保险公司投资风险责任人签字。

在压力测试内容中,其中有一项是:上证指数点位下跌20%、30%,无风险利率曲线上升50BP、100BP,利差扩大100BP、150BP,长期股权投资下跌10%、20%,投资性房地产价格下跌10%、20%,保险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中不良资产60%和80%无法收回本金等,分别分析单因素变动情形下,对公司当期整体层面和大类账户层面的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对公司当期利润、净资产、净现金流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

通知称,对于评估认为险企资产负债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或出现重大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保监会经提交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委员会或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将采取提高流动性资产比例、限制资金运用渠道或比例、限制相关保险产品业务销售、责令股东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措施。

保监会称,《通知》的发布,有利于建立保险资产配置风险排查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防范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研究相关配套措施,推动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与此同时,保监会网站昨日公布《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全面规范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保险机构提升内部审计能力与水平,强化保险机构风险防范能力。(来源:证券时报)

【相关评论】

险资举牌潮折射偿付能力压力

本周,一边是保险资金岁末进场大扫货,豪买老牌上市公司的手法令人咋舌;一边是各路资金跑步进入保险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要竞购保险公司股权或新设保险公司,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对于近期的险资举牌潮,从偿付能力的视角看更容易理解。保险公司为何频频举牌直至比例超过20%?因为如果持股不足20%,在岁末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中,该笔投资将以公允价值来认可,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旦市场大跌,动态监管的偿付能力达标压力将变得非常大;而当持股超过20%之后,该投资可以转为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记账,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可以按比例体现在利润表和偿付能力报告中,不仅增厚了保险公司的利润,还避开了市场波动,减轻了偿付能力压力。

风头正劲的保险业是否真如外界所看到的这般风光旖旎?其实未必。

险资疯狂买买买,看重的是地产和银行的高股息率,将其当作类债券资产来配置,但随着保险资金的前赴后继,银行地产股价被抬高,购买价值已在降低。另外,不断增持尤其是动用杠杆资金的增持,让保险资金对二级市场波动变得更敏感,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险资豪举背后,折射的是一些保险公司在负债成本走高,资产荒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下,退而选择参与更大的市场波动换取更高收益,确保偿付能力达标的行为。君不见,在二级市场上举牌的常客,都是近年市场上保费跨进千亿俱乐部的黑马,它们对内承受着巨大的投资压力,因为一些保险公司爆款产品万能险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已达到7%左右。

各路资本纷纷追逐保险牌照,多是将保险业理解为高杠杆的融资平台和现金奶牛。但是这种简单理解忽视了保险行业的一个重要变量,即偿二代的实施。

作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升级版,偿二代被类比为保险业的巴塞尔协议III,已经筹备了3年,目前正在过渡期,未来2年内正式实施是大概率事件。它将对保险行业的融资功能产生巨大影响。

偿二代体系将过去保险行业的规模导向改为风险导向,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与最低资本要求挂钩。简言之,未来保险公司承受多大风险、做多大规模的业务,都要受到资本金的约束,这种约束在相对粗放的偿一代体系下不明显,但在偿二代体系下将真正体现。

偿二代体系下,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对资本的占用,比偿一代提高了大约3倍,这将有力约束保险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包括一掷千金的举牌行为。

在偿一代时代,保险公司能够大卖高收益理财产品成为现金奶牛,是因为这种做法对资本占用不明显甚至还可以创造资本,但在偿二代,保险公司的产品因分类不同,对资本占用的差异巨大:长期寿险保单的资本占用会明显减少甚至不再占用资本金,而高现金价值类保单的销售规模会更严格地与资本挂钩,对资本的占用也会大大提高。

今年7月份公布的保险业一季度试运行偿二代的结果显示,一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公司数量比偿一代增加了,其中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寿险公司主要是高现金价值业务较多、投资较为激进的公司。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在偿一代业务风生水起的公司,有可能会在偿二代暴露真实的风险状况。

毫不夸张地说,偿二代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面向保险行业的任何一项投资,不放在偿二代体系下考量,将无法得出可信服结论。

偿二代体系下,那些寄望拿保险牌照当自融平台的大股东们,那些动则喊出保费过千亿的保险公司,如果没有雄厚的注册资本作铺垫,将如何安好?(来源:证券时报)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