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欲“出海” 业内人士提醒需谨慎

来源:期货日报 2015-12-08 00:17:20

摘要
11月业绩迎逆转经过两个多月的低迷期后,借助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提升,国内期货私募一改颓势实现业绩大逆转,近七成期货私募产品11月实现正收益,整体平均收益也由负转正。这是继9月份股指期货遭限以来,期货私募业绩首次大范围回暖。而在业绩回暖的同时,一些私募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商品市场交易,开始参与到境外市场

11月业绩迎逆转

私募欲“出海” 业内人士提醒需谨慎

经过两个多月的低迷期后,借助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提升,国内期货私募一改颓势实现业绩大逆转,近七成期货私募产品11月实现正收益,整体平均收益也由负转正。这是继9月份股指期货遭限以来,期货私募业绩首次大范围回暖。而在业绩回暖的同时,一些私募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商品市场交易,开始参与到境外市场中去。

近七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量化交易“王者归来”

期货资管网上周公布的11月单账户月收益排行榜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在其收录的878只CTA策略单账户产品中,有持续业绩记录的期货私募单账户数量共计299只。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共有197只,占65.89%,整体平均收益率为6.79%。

期货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与9、10月份相比,期货私募11月份业绩增长明显。例如,9月份实现正收益的期货私募产品占比为49.54%,整体平均收益率为0.41%。10月份则有42.07%期货私募产品实现正收益,整体平均收益率为-1.07%。

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期货私募业绩回暖主要得益于11月以来商品市场波动提高。“进入11月份,商品期货市场波动性增加,尤其是CTA基金获利明显,产品业绩纷纷创新高。”上述人士说。与此同时,9月份以来,股指期货已经形同虚设,在此背景下,商品市场活跃度较之前回升。期货资管网11月份所有单账户产品交易数据显示,商品期货的持仓量和成交量均明显增长,11月份参与天胶、PTA、白糖、铁矿石、郑醇、螺纹钢、铜等交易的人数最多,而沪深300期指交易量却由8月份的第1位骤降至11月的第27位。

上海明汯投资总经理裘慧明表示,11月份商品市场出现了一波大的下跌行情,“无论是长周期还是短周期策略的私募都会抓住这一机会,尤其是以程序化交易为主的私募,肯定会抓住做空的机会”。

据记者了解,月度冠军为韦航投资旗下的一只商品套利产品,11月收益率为98.44%,基金经理为张海峰,策略上以不同品种之间的主观套利为主,获利品种依次为塑料、天胶、锌等,资金规模约480万元。而月度收益亚军则是由固利资产总经理王兵掌管的一只产品,月收益率为96.82%,获利品种分别为焦炭、玻璃、鸡蛋等,资金规模在3000万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股指期货遭“雪藏”后受伤最深的量化私募业绩也在11月反转,平均收益较前一月大涨12%,超越主观期货私募。期货资管网数据显示,在299只可跟踪的单账户管理期货策略产品中,以量化交易策略为主的产品有116只,占比38.80%,11月平均收益率为11.33%;主观策略为主的产品共183只,占比61.20%,11月平均收益率为3.92%。

回顾10月份数据,量化交易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1.74%,小于主观策略的-0.63%。9月份量化交易策略收益率也小于主观策略,分别为-0.56%、0.41%。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9月份之前,不少量化交易私募都是以股指期货为主要投资标的,而在股指期货交易受限后,这些私募量化策略的实施受到阻碍,纷纷转战商品市场,不断开发新策略,终于在11月份抓住商品市场波动行情,业绩得以翻身。

深圳嘉理资产总经理李建春告诉记者,不论市场涨跌,量化交易都能够稳定盈利,“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商品市场上进行对冲的市场中性量化私募,波动大的时候赚钱能力不如做主观交易的私募,但是我们的风险却能控制得很好”。

一位从国外回来的量化对冲基金经理则表示,量化投资在国内的机会很多。“美国有30%以上都是量化投资,而在国内这一比例却非常低,国内量化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量化投资在国内的机会非常多。”该对冲基金经理如是说。

私募欲“出海” 业内人士提醒需谨慎

11月份,私募除了转战商品期货市场并大展身手之外,记者还了解到,最近也有不少期货私募“看上”了境外市场。

上海明汯投资就是最近决定“出海”的私募之一。据了解,近日该公司打算推出投资境外市场的基金产品。裘慧明告诉记者,客户对境外市场产品需求呼声较高,“未来推出的产品与在国内的做法类似,属于全市场投资,包括股票、期货等品种,主要做境外市场套利,内外盘都涵盖”。

富善投资总经理林成栋日前在2015年第六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上公开表示看好境外市场。他认为,量化对冲基金要想有更好的发展,仅仅在国内做商品期货是不行的,还应该到境外去,“境外投行提供的产品未必比国内对冲基金提供的产品好,因此,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资金‘走出去’,也确实需要中国优秀的对冲基金帮忙去管理一部分资产”。据其透露,他一直辗转于香港、上海等地,与境外机构打交道,就是为了能打通境内外两个市场,为中国对冲基金真正“走出去”探路。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人民币成功加入SDR的消息更是给那些打算投资境外市场的私募增添了一丝动力。虽然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利好有限,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指日可待。不过,纽约投资管理公司路博迈高级经济学家Puay Yeong Goh上周则表示,2016年人民币将逐步贬值。“随着人民币资产进一步贬值,对于国内私募来说,配置境外资产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一位打算进军境外市场的私募投资总监如是说。

国内一家量化对冲私募总经理则表示,除了看好量化对冲型基金产品8%—15%的收益外,未来全球FOF这一类型产品也非常有前景,“比如境外有很多比较优秀的对冲基金,那么你可以成立一个FOF来投这些优秀的对冲基金”。

对此,裘慧明表示,境外FOF机构有上千家,产品也非常多,做FOF关键还在于基金经理选择基金的能力,“比如你需要不停地发现既有高收益又能躲掉‘雷’的基金产品,毕竟境外的策略比较多,不像国内那么单一”。

不过,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目前人民币还未实现可自由兑换,资本“走出去”暂且受到额度等政策限制,在资本市场还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国内真正“走出去”的私募机构并不多。因此,在没有更多可参考借鉴的情况下,一些私募人士认为,私募“出海”还应该再慎重一些。

“那些从国外回来或者在境外有投资业绩的私募基金经理,在拓展境外市场时应该更有优势。”一位私募人士说,拥有这些背景的基金经理更加了解境外市场。

李建春则表示,虽然国内不乏一些具有境外投资能力的优秀私募,但境外市场未必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境外资本市场历史比国内更悠久,境外的量化对冲基金行业更是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国内私募要想与他们竞争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私募对境外的市场、制度规则、汇率、法律风险等方面也不是很熟悉,因此盲目‘出海’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李建春也认为,私募走向境外市场将是未来的趋势,但“走出去”也需要一个过程。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