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定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1—2030)
摘要 【记者朱艳霞】在6月13日举行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2019)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支持民营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主战场”全体大会上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着手制定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1-2030),同时计划发一些文件引导商业银行把小微金融做得更
【记者 朱艳霞】
在6月13日举行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2019)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支持民营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主战场”全体大会上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着手制定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1-2030),同时计划发一些文件引导商业银行把小微金融做得更好,特别是在银行的贷款方式上,提出一些监管政策和措施,希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持续发力。
李均锋介绍,小微企业融资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目前有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为660万户,占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的25%左右,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为1200万户,占整个个体工商户的16%左右;小微企业信贷在大量增加,按照国标口径统计的小微企业贷款约35万亿元,占整体贷款的24%,授信在1000万以下的普惠性小额贷款为10.04万亿元,2018年至今增长了2.36万亿元,增长幅度达3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12.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逐渐下降,今年前4个月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为6.9%,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8%,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此外,2018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较好,2018年以来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大型银行都控制在1%左右,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都控制在1.5%左右。
“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李均锋表示,自2018年以来发生了六大变化: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更加重视,在机制建设上更加健全,在线上数字信贷技术方面更加成熟,并打造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契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产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的叠加效应形成了对商业银行做小微金融的政策激励,银保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推动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
在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端,李均锋认为应从产品和机构两个方面建立更加有序的供给结构。在产品方面,目前融资市场上信贷占比较大,下一步需要增强股权和债权的融资;在机构方面,要在普惠金融体系中打造竞争有序、相互合作的机构供给市场。这一供给市场有四个部分,政府金融、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纯民间机构,目前政府金融和商业银行仍然是信贷市场中主要的供给者。“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信贷市场的补充,下一步我们将研究让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他说。
在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方面,李均锋称,监管部门现在制定政策的一个原则是,发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模式上,解决成本、风险对称问题,不能搞运动式的、政策性的、慈善性的普惠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商业银行按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价,在此基础上也要降低成本,让小微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外,金融机构一定要用技术手段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用数字获客、数字风控来解决小额贷款的信用放款问题。
针对于普惠金融存在的痛点、难点,李均锋建议,第一,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没有抵押担保的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利用现代技术发放信用贷款,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第二,科创企业要更多地通过直接融资、通过股权、风投、PE,银行机构要进一步推动银行信贷和股权投贷联动;第三,推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贷款方式转变,把知识产权作为权利抵押用好,研究解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长期需求问题。
“另外,发展小微金融还是要靠政策和机制,政策机制不到位,机构主体不愿意干也不行。”李均锋表示,最近,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有一些政策红利,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监管政策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动:第一,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从2个点提高到3个点,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优惠额度,从500万提高到1000万元。第二,推动商业银行机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形成敢贷愿贷会贷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