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寿51%股权被出售 又一波险企股权交易潮将至?

来源:慧保天下 2019-06-15 08:59:04

摘要
近期,一则信达资管拟出清幸福人寿51%股权的消息引发热议,对此,更多的评论将原因指向了幸福人寿累计的巨额亏损,但信达资管的解释是“为落实有关监管精神,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资源”,称此举是围绕“突出主业”做出的战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也早有传闻称幸福人寿第二大股东三胞集团也正拟出清所持全部股权。作为一家

  近期,一则信达资管拟出清幸福人寿51%股权的消息引发热议,对此,更多的评论将原因指向了幸福人寿累计的巨额亏损,但信达资管的解释是“为落实有关监管精神,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资源”,称此举是围绕“突出主业”做出的战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也早有传闻称幸福人寿第二大股东三胞集团也正拟出清所持全部股权。作为一家典型的民营金控企业,三胞集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金流危机,出清部分金融企业股权或是其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在一系列的风险事件之后,在严格监管以及下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野蛮生长数年的金控企业正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无论是对于国营金控还是对于民营金控而言都是如此。减持或出清部分金融机构股权,彻底减肥,然后回归主业正成为一些企业的共同选择,海航集团、中植集团、九鼎集团等莫不是如此,而幸福人寿股权出售问题,只不过是这大风大浪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1

  先是信达财险再是幸福人寿,信达资管出售旗下险企股权

  6月11日,信达资管发布公告称拟转让所持幸福人寿的全部股份。根据其公告,其拟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一次性转让持有幸福人寿50.995%的全部股份,挂牌底价不低于幸福人寿的资产评估备案结果,评估基准日为2019年3月31日。

  作为本次被挂牌对象,幸福人寿在2018年以巨亏68亿元在所有寿险公司中居首位,这被认为是其被大股东信达资管抛弃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2019年一季度,虽然其数据有所改善,终未逃过被处置的命运。幸福人寿2019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净资产58.30亿元,净利润2.63亿元,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6.65%和216.19%。

  工商信息显示,幸福人寿成立于2007年11月,先后历经多次增资后,注册资本从初始的11.59亿元增至101.3亿元,股东包括中国信达(持股50.995%)、三胞集团(持股14.182%)、深圳市亿辉特(持股9.271%)等17家公司。

  然而近十年来,幸福人寿几乎连年亏损,仅在2016、2017两年实现微盈利。2009-2017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45亿元、-4.76亿元、-7.37亿元、-7.91亿元、-7.53亿元、-3.93亿元、0.18亿元、0.49亿元,算上2018年净亏损68亿元,十年来累计亏损101.28亿元。也就是说,十年来幸福人寿不但没有盈利,反而累计亏掉全部资本金

  资料显示,2007年底,幸福人寿成立时,其注册资本金11.59亿元,从2011年开始,股东几乎每年都在为其增资,一直到2017年底,其注册资本金已经达到101.30亿元之巨。

  然而对于股东来说,巨大的资本投入显然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信达资管第二次出售保险公司股权。就在2016年12月,信达资管作价42.2亿元将信达财险41%股权转让给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自己只保留10%的股权。随着控股股东的变更,信达财险也更名为国任财险,年报显示,2009年-2016年,国任财险累计亏损3.51亿元。

  2

  监管要求专注主业,国营金控信达资管瘦身弃“幸福”,会否引发其他国有资管公司效仿?

  虽然成立十余年,累计巨额亏损百亿被视为幸福人寿被大股东抛弃的主要原因,但信达资管的解释却是“落实有关监管精神,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资源”,并称此举是围绕“突出主业”做出的战略选择。

  企查查股权结构显示,信达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的资管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多个金融牌照的金控企业。其旗下共有22个控股子公司,横跨金融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个行业,并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期货等金融牌照,同时还持有25个新三板或A股上市公司股票,涉及领域从煤炭开采、化工到文化传媒航空航天等。

  无论是出售信达财险部分股权,还是此次出清幸福人寿全部股权,毫无疑问,信达资管已经开始减肥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与信达资管类似,四大国有资管公司均都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多种金融牌照的金控企业,且除华融资管外,信达资管、东方资管、长城资管三家旗下都有保险公司。2007年、2009年,信达资管旗下幸福人寿和信达财险相继成立,2009年长城资管收购长生人寿半数股权;2012年东方资管入主中华联合控股。

  而且,从目前来看,信达财险易主、幸福人寿被抛售,中华联合人事更迭不断,长生人寿停滞不前,资管公司在保险领域未能大放异彩。

  三大国有资管公司的保险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这其中或有行业、监管等客观因素存在,但其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模式可以概括为收购资产,通过追偿、出售及重组,发现并提升不良资产价值以获取收益,相对于寿险公司“七平八盈”、财险公司“三平五盈”的盈利周期相对较短。

  资管公司的“快”作风与保险公司的“慢”盈利,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用人理念。资管公司的核心能力在于价值发现和处置能力,在买进环节的精准眼光和估值体系,在卖出环节的多样化手段。因此,其对人才判断的标准是敏锐,是对机会的把握能力。

  而保险行业的经营往往慢工出细活,需要经久的打磨,逐步调整业务流程,优化人员配置,管理效益在于点滴进步中凝结。因此,其对人才判断的标准是韧性,是对长线条的统筹能力。毕竟,几万人的队伍和几千人的队伍不是一个打法。

  不同金融业务间不同的经营特点加剧了业务协同的难度,而从几家资管公司所经营的险企来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母公司的业绩表现,这或者正是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其“专注”的原因所在。

  2019年2月1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赴中国信达调研时强调,各会管经营类机构要强化风险防控,更加专注主责主业,在新形势下推进业务拓展创新,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健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回归主业的号召下,作为几乎拥有全金融牌照的四大资管公司之一,信达资管已然准备舍弃寿险牌照,其他金融资管公司是否会跟随值得关注。

  3

  严监管+流动性紧张,三胞集团等民营金控忙瘦身,传幸福人寿或被二股东“抛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信达预备出清幸福人寿股权之时,也有传言称幸福人寿的第二大股东三胞集团也拟出清幸福人寿股权。截至目前,三胞集团持有幸福人寿14.18%的股权。

  三胞集团与信达资管不同,是一家民营企业,不过,经过多年的扩张,其也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多种金融牌照的金控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三胞集团控股或参股的金融企业包括紫金商业保理、江苏汇通担保、南京宏图科技小额贷款,以及江苏银行(行情600919,诊股)、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南京证券(行情601990,诊股)、紫金信托、锦泰期货等。

  不过,保险才是其最为青睐的金融牌照。三胞集团官网资料显示,其还是上海同人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天眼查数据显示该保险经纪公司还100%控股青岛元和通达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同时持有天下同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30%股权。

  除以上三家保险中介公司外,三胞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宏图高科(行情600122,诊股)2015年还曾投资100万元参股恒泰保险经纪公司,不过持股比例较低。

  对于一家对金融有执念的企业来说,保险中介牌照显然并不能满足其对于保险牌照的向往。

  2014年12月31日,原保监会正式批准幸福人寿增资事宜,三胞集团斥资10亿元,成为幸福人寿第二大股东。

  2016年8月16日,三胞集团又与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及股权转让协议,欲收购利宝保险(中国)公司的51%股权。协议达成后,三胞集团很快派人入驻利宝保险,不过由于该项交易迟迟未能获批,2017年11月,三胞集团决定彻底退出。

  扩张的美梦最终被债务危机惊醒。2018年7月,三胞集团被曝634亿元债务危机,多家江苏省外金融机构要求未到期债务提前还款,并对三胞集团及关联企业采取起诉及查封、冻结账户、资产和股票等,相关诉讼、执行案件达50多起,企业流动性凝固。

  受流动性问题影响,2018年三胞集团旗下多个项目或停滞或延期,多个短期债券和在P2P融资平台的理财计划也出现延期。

  对此,三胞集团掌门人袁亚非提出“100亿资产减肥计划”,专注健康产业,出售或清理现有资产,陆续出售非核心资产,以解决阶段性的流动性问题。

  截至2018年年底,三胞集团已经通过处置多个国内外项目回笼资金,其中包括紫金信托约4.89%股权。

  进入2019年,减肥计划仍在继续,其目标是在2020年,将负债率降到50%以下。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开始有传言称三胞集团拟出售幸福人寿股权。

  从传统产业起家,为追逐更多利润,开始进行多元化扩张,并逐步构建起自己的金控平台,三胞集团的发展轨迹其实也正代表了很多民营企业,所谓“明天系”“安邦系”“复星系”“海航系”“中植系”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监管机制,也为这些机构突破监管防线埋下了隐患。

  在2018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央行行长易纲就曾表示:“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着较大风险,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民营金控俨然已经成为近年来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直指金控企业,尤其是民营金控的合规问题。

  严监管叠加不景气的大环境,很多民营金控都开始瘦身计划。海航集团已陆续出售多个金融机构股权,包括新光海航人寿全部股权、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全部股份以及部分德意志银行股份,部分皖江金租股权等。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海航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航将陆续放弃手中持有的所有金融机构股权,从一家拥有保险、信托、券商等牌照的大型金控集团回归航空主业。

  安邦保险集团被接管之后,也已经陆续售出多个金融机构股权,其中和谐健康保险已经被出售给大连的福佳集团。

  九鼎集团也将香港富通保险的全部股权一次性出清。

  至于最为知名的明天集团,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发文,截至目前,已将持有潍坊银行、泰安银行、中江信托等十余家金融机构的股权向新的投资者转让。

  国营金控在瘦身,民营金控也在瘦身,在这个齐齐瘦身,回归主业的时代,有多少险企股权会被抛弃,又会有哪些拥有足够实力的新资本涌入?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