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来源:慧保天下 2019-06-18 07:35:09

摘要
曾在内地和香港保险市场引发退保风波的投连险再爆雷。6月15日,一篇《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文章在保险圈刷屏,再次引发香港内地保险之争,投保人和安盛各执一词,认为自己“无辜”乃至是受害者。第一时间,众多媒体聚焦安盛投连亏空事件,有媒体观点认为,涉事方安盛、东航国际金融、AsiaOne和投保人都有一

  曾在内地和香港保险市场引发退保风波的投连险再爆雷。

  6月15日,一篇《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 》的文章在保险圈刷屏,再次引发香港内地保险之争,投保人和安盛各执一词,认为自己“无辜”乃至是受害者。

  第一时间,众多媒体聚焦安盛投连亏空事件,有媒体观点认为,涉事方安盛、东航国际金融、Asia One和投保人都有一定的问题与责任;也有媒体指出,由于涉及到基金可能欺诈等复杂情况,该基金的“爆雷”是否与安盛有关尚未有定论,不应因单一事件让整个香港保险业“背锅“。

  亦有媒体报道称,监管三番五次提醒海外保险风险不是没有原因的。海外或许有好保险,但风险也不一般。

  安盛到底有哪些责任?前期的尽调是否有纰漏?销售环节的审核是否符合产品购买标准?亏空95%,安盛的风控部门或难撇清责任。

  1

  事发2018,投保人多轮沟通未获回应后维权曝光,安盛近期连发声明

  近期,大约200位投保人购买香港安盛保险公司(以下称“安盛”)发行的投连险Evolution后,2018年年中发现Evolution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为负数。据悉,200多名投资者的总损失高达4亿港元

  期间,数次沟通无效后,便有消费者近期的拉横幅维权,投保人认为安盛在推诿责任;而安盛近期亦连发声明,解释此类产品投资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公司可能遭遇诈骗,已报警。

  有专业人士坦言,投连险核心就是公募基金,需要消费者自负盈亏,然而因为叠加了保险的特质,产品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容易误解、销售人员也有了更多误导的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投连险注定是一种容易“出事”的产品。

  根据投保人发布的情况说明书显示,安盛公司发行的Evolution保险产品收益稳定,资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值服务。鉴于该保险产品宣传其收益稳定,加之对安盛公司国际大品牌的绝对信任,投保人购买了该产品,投保额从几十万到数千万元不等。

  但在2018年年中,投保人发现该保险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降为负数,这也才有了投保人拉横幅维权的一事。

  根据投资者情况说明书描述,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安盛从未主动寄过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且发现每到申购日,产品净值就大幅上升,而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

  期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但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应。

  投保人质疑:在2018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无特大利空的环境下,该产品净值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几乎归零?是否存在商业欺诈甚至商业犯罪?

  针对事件,安盛香港6月10日发布声明,公司声明称,Evolution是一种投连险产品,投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6月15日,安盛再次发表声明:Evolution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HKIF基金由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该基金价值近月经历显著跌幅并进行清盘,大部分投资该基金的客户由独立保险经纪Asia One代表。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安盛公告中表示,该事件复杂,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公司现正积极协助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就该基金涉嫌欺诈活动的刑事调查。

  据悉,法国安盛保险集团是全球保险行业的中流砥柱,法国安盛在中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92年。当年国卫保险亚洲有限公司(National Mutual Asia)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并于1999年更名为安盛国卫保险有限公司(AXA China Region Limited)。

  2018年,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开数据,安盛保险个人新单业务标准保费收入35亿港元,在香港保险市场份额的占比为3.3%;个人有效业务总保费收入为188亿港元,在香港保险市场份额占比为4.4%。

  2

  投连险系基金内核+保险公司特质,业内称投保人亏损安盛难逃其咎

  涉事的HongKong Investment Fund(HKIF)是安盛保险平台上一款可供选择的基金之一,但是安盛保险并非该基金的管理人,而仅仅是该基金的代销渠道。在安盛的产品说明中,该基金由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

  据一位就职于香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精算咨询和国际金融集团保险精算部的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第一亚洲控股(FAHL)在引入新加坡Megatr8后,以发行私募基金的方式进行了融资,目标是在港交所上市。后来,新加坡Megatr8发现上市无望,在2016年5月将基金倒手卖给东航国际金融。

  在东航金融接手后,FAHL旗下的保险经纪公司宏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AsiaOne)开始推广该基金,其手段是看中了香港保险的热度,选择了安盛的投资连结险作为该基金的代销平台,在推广中着重宣传安盛保险的品牌,将其历史、信用、排名及市场份额作为背书。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来源:https://www.hk01.com/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图片来源:Evolution产品推介ppt

  而很多投保人误把安盛保险的信用当作投连险产品本身的信用,销售的宣传资料中又把HKIF描述为香港物业基金,事实上,该基金底层资产存在次级按揭房贷和民间借贷

投连之殇:“101”风波后 再爆安盛账户暴跌95%

图片来源: FAHL旗下控股子公司第一亚洲财务2015年财报。

  http://gETFilings.com/sec-filings/160128/FIRST-ASIA-HOLDINGS-Ltd_10-K/

  一位在香港保险业供职多年的精算师对“慧保天下”表示,安盛的失职在于没有严格筛选可以进入其平台的基金,缺乏审查机制。他认为,不像内地,投资账户由保险公司向保监报备,香港投连险产品可以挂钩外部基金,这常常被视为香港投连险的优势,但由于保险公司缺少约束,也蕴含较大的风险。

  该人士认为,虽然安盛保险急于撇清责任,但无论如何,没有起到应有的风险管控责任,依旧难逃其咎,或将承担连带责任。

  3

  投连之殇:平安曾壮士断腕巨额补偿,香港遭遇“101保单”风波

  事实上,投连险作为一种衍生的保险产品,由于其“基金+保险”的特质,在迎合一部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多次招致风波,香港如是,内地也如此。

  保险业的资深人士或许仍对当年香港热销的“101保单”记忆犹新。“101单”产品提供身故利益,不过仅仅为投连险账户价值的101%,因此被视为一种纯投资基金型产品,几乎不提供风险保障。

  受益于投资收益高企,“101保单”一度在香港热销,其新单保费份额占比曾在2007年达到37.8%。

  不过,那时,香港很多投连险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销售误导行为。例如,以10%~15%的投资收益利益演示;淡化投资收益非保证收益,且有可能出现亏损;避谈退保损失,隐瞒投连产品所收取的多项、高额管理费用等。

  严重的投资损失叠加严重的销售误导,盛极一时的“101保单”造就的泡沫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潮面前彻底破裂,新单保费占比一路下滑至2016年的1.1%。

  “101保单”引发的风波之后,当时的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开始着手对于投连险产品做进一步的规范,发布《承保类别C业务指引》(GN15),并于2015年1月1日实施,对投连险业务开展及产品设计做出一系列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身故利益不得低于账户价值的105%(由101%上调),按照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的《保险核心原则》确立公平待客原则,调低退保费用,调整最低供款年期,调整佣金结构(不能一次性发放佣金),建议书演示必须更加清晰、不能具有误导性。

  其实不只香港,内地保险业也曾数次爆发投连险风波。

  投连险作为一种新产品首度被引进国内是在1999年,当年6月10日,原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 保监发[1999]93号》,将寿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

  严格的限制之下,保险产品在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倍显尴尬,为吸引消费者,国寿、平安以及太保开始分别引进理财型产品,其中国寿主导开发分红险,太保引进万能险,而平安则率先引进投连险。

  1999年,平安在国内推出第一份投连险:平安世纪理财,先在上海试点,恰逢牛市,市场吸引力大增,保费也因之快速增长。1999年上海寿险市场年终盘点,平安人寿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市场占有率突破42%。

  上海试点成功之后,投连险大戏在各大城市野蛮上演,出现了久违的“排队买保险”盛况。而平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其中尝到了确确实实的甜头。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平安部分销售人员的说辞开始变形:产品收益被放大,而风险则被刻意缩小了,销售误导开始愈演愈烈。

  2001年下半年,股市大跌,投连开始出现亏损,且亏损程度越来越严重,前期销售误导埋下的隐患开始发酵,多地出现平安投连险退保事件。平安自身声誉、业务发展严重受损

  最终为缓解危机,平安不得不壮士断腕,不仅拿出巨额真金白银补偿,还启动了中国保险史上最大规模的客户回访,集体性诉讼案件得以避免。

  “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一群不恰当的人,卖给了不恰当的客户”,平安的投连险风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显然仍没有引起某些人的足够注意,每次股市暴涨投连险就开始受到追捧,当股市下跌,这些投连险业务又难免一地鸡毛。

  平安投连险风波之后,国内又发生了一次投连险退保风波。2008年9月,山东银保监局收到投诉海康人寿(现名:同方全球人寿)的案件233件,多数是涉及银行代销的投连险业务,与此同时,生命人寿天津分公司也因投连险销售上的违规操作,遭遇集体退保,并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纵观香港以及内地的几次投连险退保风波,都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都在股市暴涨期间保费大增;二是受资本市场走低影响,投资资产急剧缩水,超出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引发退保潮;三是往往伴随销售误导、违规操作,消费者实际上并不了解投连险是类似于基金的一种产品,需要自行承担投资损失

  急功近利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以及对投连险缺乏准确认知的消费者,似乎已经成为投连险的一种宿命。一位对于香港以及内地保险市场都非常熟悉的精算师,指出了其中的核心问题所在:

  “投连险的内核就是公募基金,但因为和保险公司绑定在一起,容易让人产生更加‘保险’、更加‘稳健’的错觉,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并不提供保底收益,不同的账户适合不同的风险等级,适合不同的风险偏好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销售人员或中介公司误导,就很容易产生风险,尤其是在投资情况不好的时候。”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