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私募投资者的惨历 从赚90万到亏60万

来源:经济导报 2015-11-27 01:07:32

摘要
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正令上半年蜂拥挤入私募业的投资者陷入深思。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公告了一份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包括了华天国泰、中融坤瑞、中元宝盛等12家私募基金公司。据了解,按照基金业协会的通报,无论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抑或短信,协会均无法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这些私募机构也

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正令上半年蜂拥挤入私募业的投资者陷入深思。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公告了一份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包括了华天国泰、中融坤瑞、中元宝盛等12家私募基金公司。据了解,按照基金业协会的通报,无论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抑或短信,协会均无法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这些私募机构也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回复相关情况。

“我买的产品在正常运作,昨天还和管理方通过电话,但产品在净值上的表现很不理想。”26日,一家加工出口企业的董事长李长运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其年初花300万元投资了一款股票型私募基金,上半年收益一度超过30%,但随后遭遇市场暴跌,导致其本金最多时亏损了近60万元。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令其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风险。

“表面看整个私募行业借助前期牛市行情蒸蒸日上,但实际上基金经理缺乏经验、管理乱象多、风控意识不强,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加强。”在李长运看来,私募行业虽然有着大好的前景,但若监管不严,或将出现更多风险事件,令整个行业蒙受更大损失。

遭遇重挫

“我从去年底就开始关注股票型私募产品。”李长运说,近两年其经营企业所处行业景气度下滑,虽然公司依靠固定的大客户仍能维持一定利润,但不宜再投入更多资金,所以他手中的现金储备较为充足,“考虑到合理保值升值,民间借贷风险太高不敢动,前期多数选择银行理财、信托产品,但股市去年走好后,周边的朋友、银行熟人都开始推介私募基金了。”

于是,经过朋友推介,李长运于年初与一家私募基金管理方签了协议,投下了其用来试水的第一笔资金———300万元。据了解,李长运选择的产品成立于今年2月,募集规模为1亿元。

“刚开始的一个月,净值增加了不到2%,基金经理表示行情波动较大,正在谨慎建仓。但随后几个月,产品净值就出现了快速增长。”李长运表示,其购买的私募基金在4、5月份增值幅度分别达到11%和5%,6月上半月最高增幅达到14%,也就是说,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其300万元本金就已经增长到了390万元。

然而,进入6月下旬,市场风云突变,A股遭遇“断崖式”下跌,李长运所持有的基金由于前期仓位一直处于“高举高打”状态,受损严重。“第一波下跌后,基金净值就跌去了10%。基金管理方对我们说只是市场的暂时调整,而且公司的研究团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投资标的,‘翻身仗’即将打响。”

不过,市场并没有给乐观主义者机会,又连续走出了罕见的3个月连续下跌行情。“我了解的是,8月底市场再度下跌的时候,这家私募基本上就已经清仓了,当时产品净值维持在0.8元左右。”李长运表示,这意味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其前期赚到的90万元烟消云散,还亏损了60余万元,可谓损失惨重。

同时,李长运表示,0.8元的净值距离其与基金公司合约上规定的0.7元清盘线非常接近,一旦达到这一标准,该产品很可能进入清盘阶段,而他以及其他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不得不承受本金30%的损失。

实际上,自6月A股出现大幅下跌以后,出现上述情况的私募基金不在少数。导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加杠杆”、“满仓”操作等多种原因,不少私募基金未能逃过市场调整,遭遇重挫,仅7月和8两月就有近400只股票型私募基金被迫清盘,其中不乏年内新成立的产品。

“我朋友投资的一个私募,由于多个标的股连续跌停,无法卖出,净值一路跌到了清盘线以下。最后不得不再续合约,将清盘线下移了不少。”李长运说,他的这位朋友,已经做好了长期被套的准备。

需加强风控监管

在李长运看来,虽然他投资私募基金仅有不到一年的经历,但是这波罕见的过山车行情,令其对私募行业的了解愈发深刻。“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目前中国市场的闲置资本太多,除了股市外的可投资标的又太少。但如果不能规范、有序发展,这个行业的危机还是很大的。”

在其看来,私募行业隐藏的首要危机,就是管理方的风控意识缺失。“市场赚快钱的氛围浓厚,一旦出现行情,满仓、加杠杆操作大量出现。”李长运表示,这一方面缘于基金管理者的大部分收入都要靠收益分成,使得其不愿放弃“鱼尾行情”;另一方面,也缘于基金经理缺乏品牌、长效经营意识,部分管理方甚至存有清盘了换个“门头”重新再来的意识,令其操作中有意忽视风险。

另外,李长运表示,部分私募基金存在管理团队年轻、缺乏经验的问题。“比如我投资的基金公司,部分负责人都是‘85后’,和我孩子差不多大。这次行情中也可以看出问题,市场高涨时操作过于乐观,再度暴跌后又过于悲观。”其表示,9月后市场进入整理阶段,但当时其购买的这款私募基金几乎空仓应对,“结果近两个月市场大涨,很多股票价格都创了新高,但我的基金净值还在0.9元附近。”

投资者对于私募基金的认识不足,也令李长运颇为担心。“网上看到的多是‘一年净值翻倍’、‘三年翻5倍’这样的报道,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这样的产品极少,即便是有,你也买不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市场也出现了不少“浑水摸鱼”者。李长运表示,其近期频频接到电话或银行方面人士的推荐,说某某公司的私募产品表现优异,现在新产品正在募集期,且门槛只有1万元,和购买银行理财一样。“但实际上一查,好多都没有牌照,属于黑户,这样的公司一旦跑路,投资者一点保障都没有。”

据了解,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个人、单位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投资者需达到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标准。该规定本身就为了防止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投资者盲目进入,若这一门槛被有意放开,行业风险必然大增。

“特别是近期,像 徐翔 被抓、私募失联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多发,更应引起注意。”李长运表示,投资者一定要谨慎为之。私募行业也要提高警惕,必要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市场规范,规避系统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