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进军中国市场 3家获投顾资格
摘要 原标题:“洋私募”来了中国资管市场愈发国际化来源:新快报目前已登记的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共有21家,其中16家已备案中国私募基金产品外资私募进入中国步伐加速。近日,野村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霸菱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工作,成为第20家和第21家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商独
原标题:“洋私募”来了 中国资管市场愈发国际化
来源:新快报
目前已登记的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共有21家,其中16家已备案中国私募基金产品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步伐加速。近日,野村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霸菱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工作,成为第20家和第21家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至此,今年上半年完成备案的外资私募已有5家。此外,还有3家外资机构获得投顾资格,可以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投顾服务。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均指出,外资私募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并不仅仅看重私募市场,待监管、准备成熟后,公募基金将成为下一发力目标。
新快报记者 许莉芸/文 廖木兴/图
外资私募加速入场,管理规模达52亿元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步伐明显提速。2016年8月仅有一家外资私募备案,随后2017年有9家,2018年也有6家外资私募完成备案,今年来又有5家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已登记的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包括富达利泰、瑞银资管、英仕曼、施罗德、桥水投资等21家,其中,16家已备案了中国私募基金产品,总数达到38只,管理规模52亿元。
其中,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富达利泰投资已有4只产品备案,包括3只债券型私募基金和1只股票型私募基金;于2017年7月份进入中国市场的惠理投资,已有6只私募基金先后在中基协备案。
今年以来,外资私募产品发行速度不减,已推出13只产品,施罗德投资前不久备案了4只产品;惠理投资和元胜投资两家私募产品总数均达到6只,是目前外资私募中备案产品最多的;贝莱德投资、路博迈投资等私募也有多只产品备案。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外资私募备案的产品包括股票、债券、量化和多元策略等。有分析称,外资私募陆续进入A股市场能够带来新的活力和金融工具,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应用,如贝莱德基金官网表示,其投资策略运用了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手段,甚至还动用了卫星技术投资信号分析。据新快报记者了解,此前该类投资信号主要用于分析工业型或其他重资产类公司,以及分析在特定地区经济活动情况下的公司业务表现。
3家获投顾资格,可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投顾服务
除了积极发行自主管理的私募产品,外资私募对投顾业务也非常关注。
今年上半年有3家外资私募路博迈投资、富敦投资和贝莱德投资获得投顾资格。与自行发行私募产品相比,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更为广阔,可以为券商资管、期货、基金子公司甚至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投资顾问服务。
政策的支持也是推动力。去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指出,私募理财产品的合作机构、公募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可以为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为依法合规、符合条件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明确私募机构的投顾资质。
“投顾资质对私募公司来说又多了一块获取收益的业务范围,特别是对于投研能力很强的公司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扩大业务范围和公司利润来源。”浙江引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忠光表示。
对此,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是持欢迎态度。某筹建中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其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我们理财子公司在职能和渠道占据优势,然而权益类管理仍需较长时间完善,符合条件的私募可以依靠自身投研实力成为我们的合作机构,提供多样化的策略选择及强大的投研能力。”
外资私募拿到投顾业务资格,意味着打开了更广阔的募集渠道,比如与银行合作代销产品或者担任理财子公司的投资顾问等。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外资私募能否脱颖而出还要看自身业绩,或者能否提供一些与国内现有机构差异化的策略,国外私募可能更擅长量化、多资产配置、全球配置等策略。
事实上,投顾业务的准入门槛较高,其中包括:已成为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满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会员;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最近3年无不良从业记录。”
虽然这两个条件拦下了大部分私募机构,但是仍有不少外资私募跃跃欲试。某家外资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看重投顾业务带来的机构业务需求,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因为外资在海外以做机构业务为主,我们是机构化的投研流程,投资方法论比较契合机构客户的需求,不追求短期,看长期回报。所以,我们等到登记满一年后,也会积极申请。”
下一目标是
公募基金牌照
对于外资私募巨头而言,并不是进入中国私募那么简单,这些外资巨头下一步发展的雄心是在中国境内成立公募基金,而目前来说,锻造业绩曲线、熟悉中国市场则是这些外资机构的当务之急。
但是监管的态度是关键的。今年6月17日,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发布的政策成果中也提及了“私转公”一事,“中方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基金管理人将其独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转换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这明显释放了监管对于“私转公”的鼓励态度。早在去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国就宣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其中包括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等。
“从这些开放消息提出时算起,外资心中基本都有了一个“计划时间表“,重要的是外资应利用这2-3年的窗口期积累经验、锻造业绩曲线、扩大本土网络等,为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好充分准备”,富敦上海总经理黎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知情人士透露,富达国际在上海的外资独资企业已经开始谋划公募业务。“今年年后就开始准备了,富达计划暂停发行更多私募产品,后续会按照公募的标准对公司进行升级,公司此前还专门对外包服务商进行了筛选。”
“虽然有很多外资私募对转公募有想法,政策上还没有具体要求和指引,”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和本土公募基金一样,对可追溯的业绩表现、人员、资本金等有所要求,也许未来政府会在外资“私转公”上进行试点。“第一步还是要利用私募牌照先把产品和业绩做好,有了很好品牌效应后,未来如果转公募才能更顺畅些。”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