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00多天91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高达492.9亿,债券市场该如何规范
摘要 债券频频违约,违约潮提前来临?进入7月已经有9只债券违约,若将时间拉长至年初,债券违约数量则增至91只,涉及金额高达492.9亿元。海通证券姜超在研报中指出:“今年民企债券违约仍甚,新增的24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共有21家,占违约主体数的87.5%,较去年的82%进一步提高,共涉及债券余额469亿
债券频频违约,违约潮提前来临?
进入7月已经有9只债券违约,若将时间拉长至年初,债券违约数量则增至91只,涉及金额高达492.9亿元。
海通证券姜超在研报中指出:“今年民企债券违约仍甚,新增的24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共有21家,占违约主体数的87.5%,较去年的82%进一步提高,共涉及债券余额469亿元。民企实际控制人风险频发。仅7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4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被有关机关刑事拘留或批准逮捕。实控人风险主要体现在实控人对企业再融资有显著影响。另外事前实控人可能利用职权便利“掏空”公司,例如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事后影响后续项目推进。”
近期的频繁暴雷,引起市场的担忧。根据上清所的公告,7月15日当天就有4只债券发生违约。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生违约的主体均是民营企业,部分还曾是当地民营企业的龙头,行业仍然集中在化工。
资金链崩了!行业巨头21亿债券违约
7月15日晚间,精功科技(002006)公告称,由于受宏观去杠杆等多重因素影响,资金出现流动性困难,导致精功集团发行的18精功SCP003在2019年7月15日终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兑付资金,本期短期融资券未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该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为10亿元,应付本息金额为10.51亿元。
7月16日精功集团发公告,申请将“17精功债”、“17精功02”、“17精功03”、“17精功04”、“17精功05”从当日开始停牌。受此影响,精功集团旗下的3家A股上市公司:精功科技、精工钢构、会稽山股价接连重挫。
7月17日,精功集团在上清所发布公告称,截至7月16日,精功集团及合并范围内子公司到期未清偿的债务金额合计约21.07亿元。其中,未能清偿金融机构债务10.5亿元。
精功集团自2018年12月以来,公司已连续兑付各类债券本息合计约36亿元。
其实,早在今年4月,精功集团就因涉及担保代偿风险而被评级机构列入信用观察名单。根据4月份精功科技以及会稽山的公告,精功集团持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其原因则是精功集团因太合汇投资管理(昆山)有限公司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的债务纠纷一案中涉及了连带担保债务责任。
4月22日,大公资信在公告中指出,精功集团利润水平有所下滑,持有的两家上市公司股份因债务纠纷被全部冻结,短期债务压力很大,且被担保企业部分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或破产,存在较大待偿风险。因此,决定将精功集团及“17精功MTN001”列入信用观察名单。
根据精功集团5月21日发布的公告,截止当时,精功集团又新增8笔资产被冻结和轮候冻结,其中包括浙商银行股权、绍兴银行股权、精工控股股权、上海越信投资有限公司股权等。
面对危机,精功集团曾向各方求助,而且相关部门已为其协调补充了超过40亿的流动性。就在违约前一周,精攻集团还在向相关部门求助,但是最终协调无果,未能躲开本次债券违约的迎面撞击。信用等级也一夜之间从AA级直接崩到C级。
“适度理性,频发是害”规范债券市场
1、市场与监管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有所增加,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违约主体经营不善方面的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我国债券市场和债券发行的监管仍有待完善。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地区和行业发行主体利润增速呈下滑态势,从而导致前期举债扩张的部分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到期债券,债券违约增加。
二是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背景下,信用和融资环境收缩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和再融资难度增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产生债券违约。
三是部分违约主体公司治理混乱,盲目和激进扩张,甚至粉饰和造假财务报表。部分企业为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或多元化发展,采取激进扩张的战略,不断通过举债收购进行扩张,形成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短期内偿债负担过重,企业流动性持续承压,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最终资金链断裂、债券发生违约。
2、过多债券违约要防范
适度理性的债券违约有助于市场的法治化建设,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对长期形成的“刚性兑付”的认知偏差具有重要纠偏作用。然而,过多违约事件的发生则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值得警惕和防范。
其一,违约频发推升融资和再融资成本,增大投融资风险。债券违约增多条件下,投资者对风险溢价要求提高,带动债券利率抬升,导致实体融资成本上涨。一方面,违约事件频发会直接推动债券发行价格上升。另外,债券违约还导致其他融资渠道受限,加剧市场再融资风险。
其二,违约频发恶化金融生态环境,诱发区域性信用风险。一方面,在债券违约高发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呈现下降。另一方面,高频率违约会导致部分区域内联保、互保企业相互支持作用减弱。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违约,对相关多家企业的资金需求会顿时加大,企业资产可能被冻结,从而引爆区域性信用风险。
其三,违约频发加剧流动性压力,危害金融稳定和安全。在大范围违约事件冲击情况下,债券作为质押品进行再融资的能力将大幅下降,机构被迫去杠杆,腾挪资金,配置安全资产,导致市场内部分流动性快速消失。同时,债券违约可能导致持有相关债券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公私募基金)面临集中赎回风险。另外,债券违约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如债券抛压、金融产品赎回等会加剧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敏感度增强。
3、四举措促进债市健康发展
从长远来看,适度理性和可控的债券违约是我国信用债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打破长期形成的“刚性兑付”认知偏差。然而,债券市场违约事件较高发生频率,则可能在短期内推升债务融资成本,降低市场流动性,甚至破坏金融安全,危害金融稳定。为此,需要在金融监管、市场发行和公司经营与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完善机制,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促进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其一,加强债券发行事前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债券违约风险主要是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这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加强事前监管,完善信息披露,促使发行企业及主承销商及时、准确披露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以及影响企业金融和财务风险的重大事项,这不仅有助于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更加准确评估发行人信用风险,同时也便于市场和监管跟踪分析,评估和预警违约风险,减少投资者损失。
其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促进评级结果客观公正。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是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进行合理投资选择的重要前提,也是资本市场保持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评级机构尽职尽责,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对违法、违规的评级机构应给予严厉处罚,甚至取消其评级牌照。
其三,建立有效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债券违约。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降低,加之到期债券数量的增加,债券违约将不再罕见,因此建立有效的违约处置机制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债券市场的违约处置机制尚不成熟,债券投资者在发生债券违约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违约处置进展缓慢,求偿难度较大。
另外,我国也已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建立了市场化债转股机制,以及债券匿名拍卖等违约处置机制。但这些处置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问题,债权人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为此,需要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和破产、结算等偿债保障制度,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合理优化债务结构。当前,部分企业违约源于公司治理出现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在主营业务未发生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出现违约,主要原因在于激进的扩张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为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自身债务结构。在进行战略扩张前,制定详尽的计划,避免因激进扩张导致债务和管理失控,给企业自身和债券市场带来不良后果。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才查到科技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