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与康养服务业融合壮大养老产业
摘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关乎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由此带来的养老尤其是康养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关乎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由此带来的养老尤其是康养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中, 保险业因为具有与养老产业天然的融合优势,已经成为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随着康养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保险业服务链条的延伸,许多保险公司正在向养老服务全链条渗透,成为养老基础设施重要的投资力量,形成了“康养+医疗”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保险成为养老产业关键一环
在政策层面,保险作为养老服务供给方的作用日益体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要求,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国务院办公厅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养老项目资金来源。
“保险业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2017年,我国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在三大支柱中的收入比重远高于其他老龄化阶段相近的国家,始终保持在65%水平上,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占比保持在18%左右,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占比较小。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保险业创新能力的增强,针对老年人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逐渐丰富。比如,在京保险公司开发了多种养老保险产品,包括“中国人寿(601628,诊股)个人养老年金保险”“泰康乐享新生活养老年金保险”等10多种通用型养老保险产品,以及“融华富贵两全保险C款”等四大类专为60周岁以上老人开发的保险产品。另外,北京市还持续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项目,并自2012年起推行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养老保险产品的多元化有效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
在政策支持和现实需求推动下,保险业正在将视野逐渐从提供单一的保险产品向提供专业养老服务转变。据悉,截至目前, 已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光大永明和阳光人寿等保险机构陆续在北京建设养老社区。其中,泰康人寿燕园、新华人寿莲花池尊享公寓和光大永明汇晨均为医养融合的养老社区,且已有相关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对接。阳光人寿于2016年底先后在天通苑和安贞社区建立两家嵌入式养老机构,依托社区向辖内65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活动、日间照料等多项服务,辐射两个社区近13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其中,安贞社区2017年获得朝阳区政府颁发的社区养老驿站牌照,与安贞医院成为医养结合定点单位。
满足养老服务刚需须增加保险产品供给
虽然目前险企投资或合作的养老机构不断涌现,但也有专家表示,险企投资养老机构还需解决建设理念、投资策略、盈利模式以及经营风险等问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对养老服务形成的巨大刚需与供给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存在明显的失衡倾向,虽然我国商业养老险有了较快发展,但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占比和参与度仍然较低。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普惠,中低收入群体的老年人可选择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较少。虽然已经试行个人税延养老险、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产品,但是进展缓慢,业务量较少。
另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乏职业化的上升通道,影响了护理队伍的建设,进而影响到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的供给。在职业责任险方面,没有制定相关责任保险,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护理目前来看仍存在较大风险;医责险(职业责任险)目前仅针对机构,并不针对个人,对个人的约束不大,也对此险种业务开展和作用发挥造成了影响。
期待政策合力形成有效激励
对于实现保险业与康养服务业更好地融合,专家建议,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全民参保的照护险,即长期护理险、子女照顾险等,将其作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大社保基本险种。比如,北京市已在海淀区和石景山区分别开展了商业性、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营管理机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筹资机制,实施税优政策,允许税前列支并对企业和个人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给予税前扣除。
“子女照顾险可以采用个人购买的方式,投保人自愿投保,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加以鼓励。”王绪瑾表示,鼓励子女为父母购买照护险,通过孝心体现,受益人为父母,性质为商业保险,从子女的收入中享受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作为孝顺父母的激励,保险支付范围包括机构养老费用或者居家养老费用。
如何破除护理医师责任险发展的瓶颈,专家建议,应当借鉴国外模式,改变现有医院整体上责任险的方式,以保险养老社区为核心,成立相互保险公司,医院作为会员;建立质量稳定的护理人队伍,使护理行业成为有职业尊严的行业。
丰富养老保险产品需要调动保险公司创新的积极性。保险业与康养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面向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普惠式养老产品,以保险养老社区为核心,向上连接退休理财、投资基金等其他老年保险金融业务,向下延伸至老年保健、医疗护理、生活照料、老年设施等相关领域,进一步拓展保险服务产业链。同时,“养老保险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在依法监管、依规监管的基础上,应当着重于市场培育、扶植。”王绪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