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一年多成效初显 机构谋求转型 监管短板待补齐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9-08-20 10:27:34

摘要
2018年4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拉开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规范转型发展的序幕。今年上半年,肩负法人风险隔离、打破刚性兑付重任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设立并陆续发布净值化产品,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资管新规实施一年

  2018年4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拉开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规范转型发展的序幕。今年上半年,肩负法人风险隔离、打破刚性兑付重任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设立并陆续发布净值化产品,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多以来,政策效果如何?机构如何调整以更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顶层设计又该如何完善?日前,在《资管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研究》CWM50课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热议。

  新规效果初步显现

  在资管新规框架下,理财新规、证券私募资管新规等陆续出台,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等正在研究制定,资管业务监管制度体系正在全面形成。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表示,资管新规的目的在于通过补齐监管短板,统一规制标准,压缩监管套利的空间,遏制刚性兑付、资金池多层嵌套等问题,规范整顿金融秩序,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多来,在各部门、各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资管产品的净值化程度显著提高,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大幅收缩,期限错配程度降低,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资管行业也进一步凝聚了共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王景武说。

  “资管新规防范了一次险些酿成的系统性风险。”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实际上,自2017年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开始,各个金融机构就在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那个时候不及时果断出手治理金融乱象,任由这些问题累积起来,后果不堪设想。肖钢提醒,当前,还要把握好处置风险的节奏和力度,充分尊重现实,不搞“一刀切”。

  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实施以来,效果已经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机构的通道业务规模大幅压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资管新规落地前的2018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一对一产品规模分别为14.07万亿元和9.84万亿元,合计为23.91万亿元。经过一年的消化,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券商、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存续的单一产品规模合计仅为18.67万亿元。与此同时,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也有所下降。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单一资金信托资产余额为9.53万亿元,较2018年一季度末减少2.13万亿元。

  更重要的是,坚持资管新规的原则和方向已经成为各界共识。肖钢表示,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还是社会各界,都认为要回归资管的本源。而是否回归本源要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是否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是否有利于满足财富管理的需求,是否有利于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银行理财转型有挑战

  目前来看,银行系资管在资管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余额近8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近22万亿元;从2012年到2017年间,银行理财规模占比稳定在25%左右,始终处于资管行业的领先地位。

  不过,转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表示,尽管在一年多的过渡期内,净值型产品、长期限产品的发行量明显增长,但占比仍然有限,市场接受尚需时间。

  “当前,银行理财业面临着转型困难和挑战。由于传统运行模式与未来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从以往利差模式转变为管理费模式的过程中,银行理财面临着现实挑战。”顾建纲表示,具体而言,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水平和认识存在偏差,受长期刚性兑付、习惯思维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多数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产品是否保本和产品收益率水平,对产品的合同条款、风险分类、净值变动、投研能力、历史业绩不作分辨,投资者教育工作量巨大。

  从银行理财子公司角度来看,顾建纲直言,对已经成立公募基金或者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银行,如何定位理财子公司及其他资管机构的关系、区分各机构业务,尚需进一步明确和探讨。

  另外,存量产品如何处置也是一大难题。肖钢表示,当前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还有22万亿元,要靠净值型产品筹集的资金去对接老资产不可行,“非标”转“标”也不现实,由表内承接如此大体量的表外理财非常困难。此外,他认为,提前收回、资产证券化的路也很难走通。

  “存量产品及资产处置压力较大,压降老产品的速度较难把控。”顾建纲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老产品的压降需要匹配新产品的增长,压降速度过快或过慢均会导致理财产品大幅波动,甚至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非标”资产回表、“非标”转“标”和发行产品续接等处置存量“非标”资产的方法,面临着不小的调整。

  资管机构压力机遇并存

  不只是银行面临转型挑战,通道业务的压缩对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报告认为,信托公司要想巩固和提升自身比较优势,需要努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包括投资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券商资管和基金资管公司来说,通道业务的压缩使得大量通道业务人才向信托机构回流,同时也倒逼其加强主动管理、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在努力消化存量风险的同时,市场机构要积极探索发行新产品,加快推动行业向前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与此同时,在过渡期内,监管机构和市场机构都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对转型期的一些不利影响,避免产生新的风险点。

  报告就各资产管理子行业业务模式给出了研判。例如,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直接融资方向转型,改变过去信贷业务模式的低风险偏好特征,培育专业、主动管理能力。基于此,固收类、现金管理类作为主打产品,“非标”投资仍是重要资产配置方向和特色优势,而在投资端,跨境投资业务成为趋势,权益类投资占比或将上升,FOF模式具有较大发展机会。保险资管机构一方面通过发行资管产品或接受委托投资等模式,为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的资管服务;另一方面采用投资顾问模式,为客户提供“外脑”。除此之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一步加大在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上投资管理的渗透。

  就信托行业而言,中信信托常务副总裁王道远表示,下一阶段可以重点发展多基金管理的主动配置型资管业务。信托公司和私募合作开展阳光私募业务十几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私募基金管理的投资策略、投资交易记录等。信托公司可以继续挖掘这些数据,加快投研体系的建设,重点发展这类产品。另外,也可以探索一些领域比较集中的债券投资业务。信托公司在房地产领域和城投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直接融资,对于这类业务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他还表示,信托公司要大力发展自主投资型的高端财富管理。信托公司可以充分开发渠道,转变目前大部分家族信托是银行私人银行通道的情况,寻求家族信托业务的主动投资决策,实现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联动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信托型ABN、ABS资产的配置价值,提升资管产品竞争力以及挖掘另类投资等业务机会。

  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当然,资管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监管政策等顶层设计的规范、引导。

  申万宏源证券000562)董事长储晓明认为,资产管理市场必须要以完备的法律基础作保障,并且,资管行业遵循的法律应该统一。统一的法律有利于对各类资产独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体系进行精准定位,使资管产品管理者的权利特征得到清晰界定。

  杨凯生建议,在现行框架下,建议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业务总体上遵循信托关系,但考虑到历史发展原因,少部分资产管理业务可单独列出其适用的法律关系,比如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适用委托代理关系等。另外,应加快统筹推进上位法法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

  在上位法的修改上,报告建议证券法将资产管理产品纳入证券范畴,明确私募发行200人的限制仅针对个人投资者。此外,报告认为,信托法的修改迫在眉睫,原因在于现有内容较难从根本上解决信托法律制度的完整性问题,也不能满足对民事信托、公益信托、营业性信托等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存在信托财产独立性、登记过户、信托税制安排、流动性、受托人授权或专营、当事人权利平衡等诸多方面问题。

  在监管方面,王景武透露,下一步要加快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制订出台,继续推进保险资管产品的管理、标债资产的认定、产业投资基金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相关办法的制定实施。完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监管制度,通过尽快形成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资管业务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补齐监管短板,抹平监管差异,推动资管业务回归本源,为资管业务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针对监管差异问题,杨凯生建议,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做大直接融资作为资管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持续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标准从有限统一到完全统一,消除资产管理产品增值税计税规则的差异,加快出台完善资管新规相对应的配套细则。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注意重视解决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执行尺度不够一致的问题。

  储晓明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资管市场应有丰富的市场产品体系,要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产品要共同发展。资管新规积极推动“非标”转“标”,初衷主要是解决“非标”产品背后的刚兑问题、嵌套问题和资金池问题。对于“非标”产品本身不能戴“有色眼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非标产品的监管措施。

  资管发展需长期资金供给

  事实上,中长期投资者的相对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我国资产管理产品期限错配的重要原因。

  对此,报告建议,首先要加快推进养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企业年金或雇主基金,尽快推进个人所得税递延型养老账户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居民资金扩大个人养老金规模,建立第三支柱有效补充机制,为金融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其次,尽快协调人社部给予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在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养老金领域的投资管理人资质。再次,积极做大社保基金规模,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划转社保,发挥社保基金作为中长期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最后,建议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股权投资中的支点作用,利用产业基金或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股权投资,同时尽快解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面临的税收难题和投资退出难题。

  王景武表示,要加强长期资金供给,推进资管业务平稳有序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把握好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关系,加强监管协调和预期引导,推动金融机构稳妥有序,确定整改计划,确保新旧业务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引导推动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扩大可投资资管产品的范围,为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提供多元的资金支持。

  投资者教育也是关键。王景武认为,从资管新规实施以来新产品销售的情况来看,投资者对净值型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还不够高,需要强化投资者教育和引导。另外,要推动构建资管产品的合规销售体系,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投资能力。

  报告建议,强化投资者教育和引导,应打造由监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教育部门、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投资者教育体系;强化“破刚兑”“净值化”的投资者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创新投资者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yjj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