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私募寒冬:退群、寄居、卖壳
摘要 在私募圈里,对于2018年有这样一个说法:2017年的行情是怎么造神的,2018年的行情就怎么诛神。从这话可以透视出2018年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令私募机构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在2018年这个股市寒冬中,不少的私募基金净值大跌,产品清盘数量也创出新高。2018年,私募基金清算产品数量累计达8013只,
在私募圈里,对于2018年有这样一个说法:2017年的行情是怎么造神的,2018年的行情就怎么诛神。从这话可以透视出2018年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令私募机构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在2018年这个股市寒冬中,不少的私募基金净值大跌,产品清盘数量也创出新高。2018年,私募基金清算产品数量累计达8013只,其中提前清盘5069只。
回溯2018年,火山君愕然发现,目前,已有10家私募已从自2016年以来的百亿级俱乐部“退群”;更多的中小型私募由于业绩不佳,为压缩成本只有通过为券商营业部“打佣金”换取办公场地栖身。
10家私募从百亿级俱乐部“退群”
私募行业内有一条潜规律――规模是业绩的杀手。这一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什么策略的私募基金,只要规模变得太大,操作空间就会变得有限,而基金经理操作也会受到更大的约束。
那么,从2016年底来看,管理规模达百亿级的私募名单中,经过2017年、2018年的市场风云变化,这些百亿级私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火山君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了查询。
据格上理财2016年四季度公布的百亿级证券私募名单显示,当时一共有包括景林资产、重阳投资等27家百亿级管理规模的证券私募基金。
2016年四季度百亿级证券私募基金
景林资产、六禾投资、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理成资产、朱雀投资、从容投资、展博投资、重阳投资、远策投资、和聚投资、银叶投资、青骓投资、佑瑞持投资、耀之资产、东源投资、合晟资产、暖流资产、乐瑞资产、千合资本、映雪投资、博道投资、大岩资本、富善投资、茂典资产、盈峰资本、蓝石资管
到2018年6月底,管理规模达到百亿以上的证券私募管理人包括重阳投资在内共有30家,但火山君却发现,从数据来看,在2016年底的27家百亿级私募中,已经有10家消失了,这10家有六禾投资、理成资产、盈峰资本、展博投资、青骓投资、东源投资、大岩资本、富善投资等。
另外,火山君注意到,有几家百亿级私募选择了“私转公”,如博道投资等。而在2018年9月15日,百亿级私募朱雀投资成为第五家“私转公”的公募基金。
那么,在一年的股市寒冬中,导致这些百亿级私募跌落榜单的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火山君注意到,业绩回撤后遭遇巨额赎回是一大原因,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市场风格的风云突变。如2017年,A股出现“一九”分化行情,量化对冲类私募产品普遍陷入危局,不少百亿级私募的量化对冲产品业绩出现大幅回调,最终导致从百亿级私募行列退出,如盈峰资本。
8013只私募产品“结账”清盘
从这些退出百亿级俱乐部的私募基金情况看,火山君注意到,这些私募基金普遍出现产品线收缩的状态。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部分私募清盘的私募产品数量高于新成立产品数量。
2018年,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在私募八大策略里面排名垫底,就连一批明星私募也没能幸免。弱市之下无英雄,连“一哥”王亚伟旗下的产品铁宝盈祥云3号也被提前清盘。数据显示,千合资本旗下大部分产品在2018年都是负收益,其代表产品昀沣2018年的亏损幅度达36.18%。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私募基金清盘产品数量累计达8013只,其中提前清盘的产品数量为5069只,股票策略产品清盘3602只。而从2014年至2017年,产品清盘数量分别为782只、1824只、2288只和3572只,2018年的私募清盘数量明显逼近数年来的总和。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火山君注意到,2018年前11个月,私募基金共发行18407只产品,相比2017年的发行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仍旧较大。
此外,火山君还注意到一个数据,除了已经清盘的8000多只私募产品外,还有一群中小私募挣扎在清盘线附近。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净值跌破0.8元的私募产品就有近2600多只。
为省成本“寄居”券商“打佣金”
近期,火山君发现,不少中小型私募公司的办公地点出现了变更。而从其新迁地址看,无疑是从城市的中心区搬走,毕竟那里的房租比较贵,换到一些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地方办公展业。
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有2万家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未来新成立、规模小、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
有私募行业人士告诉火山君,目前证券类私募中能过盈亏平衡点的估计不到10%。按照2018年的市场行情,收益做到10%以上也很难,按20%提成,1亿元的管理规模,如果产品收益10%,再加上1%~2%的管理费,算下来,私募拿到手的收入也就200万元左右。对于一些小型私募来说,控制成本的办法就是少雇些人,换个便宜的办公场地,想方设法将运营成本控制在200万元左右。
实际上,从2018年以来,一些私募机构纷纷想法降低运营成本。
有不愿具名的券商营业部人士在近期告诉火山君前期一些小型私募基金曾找过他们营业部合作,目的是让券商营业部来提供私募基金的办公场所。
据该券商营业部人士透露,券商给私募提供办公室也并非没有条件,营业部为了经纪业务创收,一般要求私募基金通过短线交易来为券商营业部“打佣金”。营业部收取私募的佣金率是千分之二,并且每个月的佣金额也有要求,至少要保证每月20万元以上,按照这个佣金额来倒算,至少交易金额在1亿元左右。另外,券商还会为这些合作的私募基金旗下产品寻找投资资金来源。
原卖百万的“壳”40万无人问津
在2018年,不少私募元气大伤,主要是因为旗下产品濒临清盘线,在没有明确机会的时候不敢放大仓位博取收益。然而在这样的煎熬中,公司员工工资、房租水电的开支一分也不能少。由于产品没有收益,一直都在吃老本,已到了快熬不下去了的境地,但放弃又心有不甘。
而私募的这种凄惨境遇,也导致私募“卖壳”生意暗流涌动。有私募人士向火山君透露,他知道的不少小型私募都倾向于清盘“卖壳”走人。
不过,有“卖壳”想法的私募多了,结果就是“壳”的价格一路走低,由高峰时期的百万元直接降到40万元左右也无人问津。
近期,火山君还从各大私募圈发现,在私募圈兜售私募公司“壳”的中介越来越多。不少中介机构手里都捏着一大把私募“壳”公司资源在到处兜售,一次甩出好几家来供买方选择。甚至还有中介机构在私募圈搞起了年终特价大促销,声称客户委托急转几家私募公司。火山君注意到,从中介机构提供的4家“壳公司”地址看,都是注册地在北京的。该中介还向火山君表示:“您看上了哪个资源随时可以操作变更,而且价格还可以商量。”
该中介还表示,现在直接“买壳”备案可能比自己申请更省钱,至少能省掉时间成本。如果自己去申请“牌照”,除了租场地、请员工等各种花销外,完成登记备案的耗时也比较长。火山君发现,现在的私募“壳买卖”已经由此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真正出手“买壳”的人还是比较少。毕竟买下了私募这个“壳”也不好养,还要考虑如何吸引资金发行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难度还是不小的。
责任编辑:l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