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基金业将迎来发展新时代与大时代
摘要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呈现四大特征■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600837)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在会上发表“砥砺奋进,中国私募基金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与大时代”主题演讲,并深入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600837)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在会上发表“砥砺奋进,中国私募基金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与大时代”主题演讲,并深入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呈现的四大特征。
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郑波表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有新进展,质量效益有新提升,改革开放出现新亮点,高质量发展开端良好。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资本市场着墨很多,定位很高,对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会议明确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目标,即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郑波分析称,从2004年到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业风雨兼程15载,已是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今年4月份,资管新规开始实施,对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以及基金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资管新规明确对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频率、杠杆比例以及私募基金管理人履行主动管理职责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显示出监管机构规范发展私募基金业的决心与信心。
“这是我们私募基金的一份重大政策红利。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必将迎来了一个更阳光、更规范和更大规模化的发展新时代与大时代。”郑波说道。
进入2018年以来,私募基金行业延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自律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信力逐步形成。
私募基金发展的四大特征
郑波分析称,中国私募基金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四大明显特征:
一是实现了量的扩张。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8922家,管理资产规模2.39万亿元;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561家,管理资产规模8.44万亿元;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255家,管理资产规模12.8万亿元。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爆发式增长。
二是行业发展开始进入了质的发展新时期,业内一批抗风险能力强、风控水平较高的头部私募基金崛起。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前10个月,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32家、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的有278家、20亿元到50亿元之间的有670家、10亿元到20亿元之间的有798家、5亿元到10亿元之间的有1143家。
三是行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土洋私募基金”竞合的时代到来。今年6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在协会进行管理人登记的特别说明》,其中提到QDLP管理机构要想在中国境内开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必须在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今年下半年以来,外资私募布局中国资本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已有富达利泰投资、瑞银资管、富敦投资等16家外资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记,发行的私募基金数量达25只。“洋私募”的到来对本土私募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对外开放提速的机遇,推动本土私募高质量发展,塑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私募新形象,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
四是行业自律与行业治理水平得以提高。今年以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不断强化主动自律、行为自律、过程自律,推动市场化信用博弈和信用约束,积极发挥业务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矫正作用,与行政监管、司法惩戒共同构筑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行业治理格局。
截至2018年10月末,已累计注销1.4万家长期无展业意愿机构,将509家机构列入失联公示名单,将4350家未按时履行信息报送义务机构列入异常机构名录,公示128家不予登记申请机构,涉及律师事务所105家,相关律师225人。对68家机构、52名从业人员以及5家律师事务所采取自律管理措施。事实上,行业自律既是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基金法》的最基本要求。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王连洲:
私募基金行业需要新思考、新作为和新突破
■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投资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受邀出席本次峰会并发表精彩致辞。
王连洲从私募基金此前的规章制度建设、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这一主线,谈到了他的贴切感受和真切思考。他表示,中国私募基金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当前来看,私募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新思考、新作为和新突破。
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
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截至2018年6月底,私募基金合计规模迅速达到12.52万亿元,已接近发展20年公募基金的12.79万亿元规模。“最近几个月规模有所萎缩,这其中固然有中美摩擦、经济遇冷、形势有变、变中有忧等国内外大环境原因,但与私募基金法律法规及监管的导向也不无关系。”王连洲分析称。
王连洲表示,“由于种种原因,《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删除了对于风险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规定。当然就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来说,毋宁先出台私募投资基金法:一是已经有了证券委员会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可以相对较快提高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能力;这里不存在是与非,历史没有后悔药。”
遗憾的是,私募基金行业在近几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之后,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王连洲表示,从目前私募基金的规章制度建设和监管现状可以看出,部分私募基金的募集、投资、管理、退出可能涉及银保监会、发改委、证监会、人民银行以及基金业协会多重监管――存在着监管重叠或监管缺位的问题。
私募基金当前发展
需要新思考、新作为和新突破
站在2019年的起点,王连洲表示,中国私募基金业当前的发展还需要新的思考、新的作为和新的突破。
首先,从规制建设和科学监管方面,需要以信托法、基金法为基础,从法律上确立私募投资资基金行业的信托关系,推动金融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稳步转化。
具体包括:明确界定私募基金的业务本质和监管规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基金组织形式和运作特点,做出专门的监管制度;针对私募基金活动可能出现的金融犯罪风险,建立具体的防范机制和惩处措施;对私募基金不宜设置过多的行政限制;防止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同质化的监管;应汲取整治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爆雷而采取“一刀切”整治措施。
其次,从基金企业结构来说,基金企业要高度重视经营团队的和谐组合,不管是合伙、有限责任,还是股份公司,都需要股权的明晰、责任的分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时代已经来临,正是中小企业、天使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
王连洲表示,尤其要高度重视优秀专业性人才的凝聚和培养,“没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没有创新事业的开拓。”
最后,要始终重视对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基金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群体,但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投资者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随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权益,这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
王连洲表示:“投资基金行业的当事人在权、责、利的构架匹配中,存在着基金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受到切实保护的规则缺陷,致使基金投资收益和基金持有人赚钱效应不够匹配。不管是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资管公司的资金管理人或受托人,在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要约精神上,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将维护基金投资者、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重中之重’,既有极大的客观必要性,也有突出的现实性。”
海通证券副总裁裴长江:
资管新规实施将重构行业格局
12月28日,在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上,海通证券副总裁裴长江表示,2018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受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环顾全球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大宗商品市场,甚至是数字货币市场都出现普遍的下跌。
裴长江认为,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坐下来冷静、客观分析波动因素,碰撞思想,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观点。只要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悲观、不放弃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迎来资本市场的春天。
新规实施提供历史性机遇
裴长江指出,虽然债券市场疲软下行,但是随着财富的积累,信贷行业在过去几年展现出顺应时代的内在新动力,整个社会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始终在增加,这个趋势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中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即便如此,我国居民对财富的管理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整个行业仍然具有最大的发展机会。
裴长江认为,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从长期来看是一次重构资管行业的重要时期。资金池和刚性兑付退出舞台之后,需要寻找其它的产品和载体来承接。对私募基金来说应该是历史性的机遇。
事实上,私募基金的发展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私募基金是国内外主体最活跃,涉猎最广,结构最灵活的机构。在过去短短几年里私募管理人已经从1348家增至8746家,产品从3000多支已经增加到36000多支,管理规模也从400多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已经成为A股规模第四大的投资主体。
虽然2018年资本市场较为低迷,但是,仍有顶级金融机构密集拿下私募牌照进入私募基金领域。其中,2018年8月份,五大行之一的工商银行(601398)最先拿下私募牌照。此后,农业银行(601288)和建设银行(601939)也先后成立私募基金子公司进入私募领域。
“2018年堪称私募A股的元年,将缩小与海外市场的差距。”裴长江表示。
从传统模式转为供应商
据了解,海通证券正从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供应商。海通的私募基金已经突破了1000多亿元,并已与几百家的公司合作。
“自2014年开展至今已经投资了近百个私募管理人,目前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而对于投资者,服务中心也从经济业务从财富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为私募基金带来的价值是无法想象的。”裴长江介绍称。
裴长江表示,银行、保险、信托等行业同仁的到来,让我们对私募基金蓬勃发展更有信心,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增进了解、加深合作、优势互补,推进私募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
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副秘书长刘传葵:
险资与私募有广阔合作空间
12月28日,在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刘传葵表示,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稳健,资金规模持续增加,与金融各子行业一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从险资与私募基金合作来看,刘传葵提到,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对于保险资金与私募基金的合作,近年来政策面积极尝试并加大支持力度。未来保险资金将与大资管迎来更广泛的合作机遇。
政策面积极支持合作
从资金体量看,截至2018年10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5.7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84%。从大类资产配置看,银行存款达到2.2万亿元,占比14.05%;债券55684.84亿元,占比35.2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0054.68亿元,占比12.7%;其他投资59992.14亿元,占比37.99%。
刘传葵表示,上述提到的险资投资结构,与私募基金相关联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目前大约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与海外私募机构有诸多业务合作;二是保险资金的对外委托管理,目前主要是委托给认可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管理,在债券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项下均有涉及,对如何进一步打开保险资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业务合作值得共同努力与期待;三是目前更主要的是私募股权基金领域的合作,更多体现在保险资金的其他投资项下。
从服务实体经济来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制的改革大幅提升了发行效率,截至2018年10月份,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投资计划983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2.35万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其中,支农支小融资业务累计放款180多亿元,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总金额600多亿元,参与长租公寓首单200亿元已经落地,这些投资取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整体来看,保险资金运用稳健,资金规模持续增加,与金融各子行业一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刘传葵认为,保险资金具备资金期限长的重要特性,也具备机制极大灵活性特点,是一种开放的资金,包括在股市的“压舱石”角色、资金委托管理的做法、近期积极建立“纾困基金”等,因而容易和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各类资管主体展开业务合作。保险资金是一种长期资金,从资金来源上保障了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寿险产品为例,一般期限通常在10年以上,有些长达二三十年,这是其他资金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因而从投资期限而言,保险资金可以支持长期的投资项目,或者穿越周期支持所投资的标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灵活多样,具备机制、方式创新的良好禀赋,为与私募基金在内的各类资管主体合作具备了良好基础。
险资投资私募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有超过100家的保险机构投资了12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230多支基金,累计投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已经成为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并且,另类投资占比的上升是近年来的资管机构投资的重要特点,这显然有利于今后保险资金与私募基金合作空间的进一步拓宽。”刘传葵提到。
“保险资金投资私募基金,及加强合作,具有策略与战略的意义。”刘传葵表示。
就策略而言,保险资金是私募基金理想的资金来源之一,保险资金参与私募基金也有利于有利于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分享经济转型升级成果,改善投资收益,有利于创新投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就战略意义而言,保险资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和高科技企业,是价值创造者和新经济的推动者,对实体经济而言,有利于缓解当前创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期限短的问题,减轻发展压力,也有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投向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凸显在复杂经济背景下的保险资产管理业的行业责任与担当。
刘传葵表示,2019年期待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各类资管主体,加强对保险资金的研究与关注,保险资金也与各类私募基金等资管主体有更多、更务实的合作,共同促进大资管市场的合作与繁荣。
施罗德投资债券基金经理单坤:
资管行业发展需要基金支持
2018年12月28日,施罗德投资债券基金经理单坤在出席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上表示,中国资管行业的大趋势将会由“野蛮生长”到“回归本源”,未来的增长将会主要来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目前,整个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非常重要的阶段。单坤指出,核心观点就是从“野蛮生长”,即将步入“回归本源”。无论信托还是其他理财产品均出现了下降,商业银行理财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到如今已经开始走平(最新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虽然2018年的规模没有公布,但预计也是相对走平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基金市场、公募基金市场依然保持上升的趋势,如今两个市场的规模相当,其中,私募市场规模12.8万亿元、公募市场规模13.36万亿元。
单坤认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寄希望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处于金融领域主导地位,居民金融资产主要投资于银行产品,较少投资于基金。
从整个中国家庭资产比例来说,基金的规模只有1%。这极大说明在过去几年,银行业还是处于主导型的地位,居民的金融资金除了房地产之外,主要还是投资于银行产品为核心,较少投资于基金,占比只有1%。相对于欧美、日本、韩国市场,我国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像韩国、日本市场目前占比分别是3%、6%,欧盟是8%。如果我国基金规模从1%提升到5%以上的话,对我国基金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提升。
此外,从公募基金市场来看,因为数据披露有限,目前规模是13.36万亿元,但其中货币基金是一枝独秀。剔除这8.9万亿元的货币基金规模,混合、债券、股票、QDII加在一起大概是6.5万亿元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增长速度缓慢,但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的伏笔。自2017年以来,最新数据显示,债券基金已经突破2万亿元的规模。未来十年,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需要不断去思考不断完善。
单坤表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税收抵扣)、商业银行理财开始净值化(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变化),以及管理风险工具多元化;改革开放40周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变化(新的投资机会)。
此外,对于外资资管在中国境外和境内的布局,单坤指出,外资资管进入中国,无外乎是三种模式,模式一:境外投资境内(QFII/RQFII,沪港/深港通,债券通,CIBM银行间债券);模式二:境内投资境内;模式三:境内投资境外(上海QDLP和深圳QDIE,中国香港互认基金(南下方向)。
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金融资产分别是股票和债券;2018年前三季度,债券投资净增量达45.6%,主要是对国债的增持;股票投资净增量为8.8%。虽然整个2018年股票市场回落,但外资对国内的布局还是非常有信心。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能带来什么?单坤指出,外资私募从2017年开始进入,已经推出很多的产品,市场需要非同质化的投资理念、判断,观点不同带来了合理的风险定价。此外,带动多元化产品发展(ETF指数性基金和ESG概念),注重长期稳定的收益,积极管理和对冲风险。
最终外来的和尚到底会不会念经?单坤表示,主要依然遵循海外母公司的投资理念,同时充分理解国内市场的驱动因素(要接地气)。中国基金行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外资布局,深度理解市场和客户,做好长期业绩。
新资管时代新变局
财富管理机构需“合纵连横”实现共赢
2018年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顺利召开。
建设银行资管对公客户团队负责人曹勐、中国人寿(601628)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新业务部业务董事闫立罡、兴业银行(601166)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和俊和前新时代信托副总裁边涛,五位业界大咖共聚一堂,讨论“新资管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行业将面临哪些新变化?
从2017年开始,大资管行业的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也是本次论坛中五位嘉宾重点讨论的话题。
对于大资管行业未来可能会迎来怎样的发展节奏,曹勐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资产管理的发展基本上紧跟经济周期,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过去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管行业解决了信贷规模金融抑制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顺应了这个发展趋势。现在,深化经济改革需要资管行业自身进行调整,以配合未来新的环境。
曹勐还表示,2018年的资管新规给行业重新梳理机会,在憧憬新资管的同时,还要正视中国资产管理和国外资产管理有三个最大的区别:第一是资金端;欧美国家资管机构管理的都是“老钱”、“长钱”,而中国资管机构管理的钱都是“快钱”,都是“比较年轻的钱”,投资偏好不同。第二是资产端;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是以消费拉动为主,而中国还是投资拉动为主,在投资拉动过程中的负债和投资经营效益很难判断,也很难量化。第三,欧美国家的资管行业是监管机构、资管机构和企业三方不断进行市场化博弈的,而中国的资管行业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行动力,市场化博弈的成分要稍小些。所以,这三个鸿沟是经济发展处在不同阶段造成的,很难凭借一个资管新规就完全跨进欧美国家的资管模式。可能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资管行业的这三个差异将逐渐缩小,并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资管行业发展路径。
对此,闫立罡则表示,从保险业的角度来看,保险的钱肯定是“长钱”。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大约是15万亿元,其中的80%是委托给保险管理公司管理,这里面除了债券、基金、股权外,大约40%是“其他类”,里面包括了投资计划、PE、长期股权投资等。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大类投资的比例是逐年提高的。为什么大类投资的比例会逐年提高?闫立罡认为,从美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固定类收益比较高,第二是可以有效规避波动,第三是跟海外的周期性相匹配。
资管行业未来怎样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资管产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资管行业未来的路怎样走,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里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顾卫平认为,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里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资产管理高速增长是有它的必然性,但同时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风险问题。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才经历十多年时间发展,而国外从上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开始就已经实现市场化了。中国很多的资产管理机构是从影子的模式开始的,随着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以后,商业银行表内的扩张受到了资本的约束。
顾卫平还表示,资管行业的转型要不忘初心,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但很显然,银行理财这几年的发展还是不够的。银行理财过去是以“非标”为主,而现在,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优秀的管理人都提供了很多的合作机会。未来,希望商业银行能提供更多的和银行理财做资产配置的工具类产品。
王和俊则从信托业的角度阐述了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2018年以来,整个信托行业的资金规模增速都在放缓,甚至在负增长,信托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也是个位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一方面可以说明信托业在坚决执行“去杠杆”的政策,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托业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需要转型的关口。
王和俊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信托行业的发展当然要符合大环境的要求,要服务实体经济,也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此外,还要把科技的力量加进去,要做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这是一个共识。在这样一个共性的环境下,可以观察到整个大资产范畴内各大信托公司的动向,第一类是坚持原有业务的深耕;第二类是做消费金融业务;第三类是坚持做与证券相关的业务。
此外,与会嘉宾还普遍对资产管理机构间如何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边涛认为,对于信托业来说,过去主要是靠刚性兑付,而且它的收益比银行理财收益高,实际上是靠价格吸引投资者的。现在,信托公司跟很多的私募机构其实都已经开始进行了深度合作,特别是中国比较有标志性的私募基金,最早也都是跟信托公司合作的,一下子就从阳光私募做大做强了。
边涛还表示,未来,信托公司一方面是要“把盘子里的菜炒得更多”,另一方面是如果不能“把菜炒得更多”就要“把菜炒得更精细一些”。例如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服务,它不仅是开发贷的概念,更多的是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相当于要在一个资产里面赋予更大的价值,这还包括一些标的会涉及到医疗、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融合。
私募大佬纵论长线投资机会2019年市场会比去年乐观
■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2018年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作为压轴环节的“未来长线投资如何找到赢策略”圆桌会议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站在2018年的尾巴,展望2019的投资机会是当前最为关注的话题。圆桌会议伊始,众嘉宾就2019年的投资机会发表见解。
2019年市场有结构性机会
清河泉资本董事长刘青山表示,总的来看2019年的投资机会肯定要比2018年好得多。他分析称:首先,前两年的疲软行情过后,基本面已经有一些好转,再经过2018年权益市场的回调后,风险已经有所释放;其次,看了过去十年A股资本市场的一些表现,无论是从2004年、2005年,还是到2010年、2012年,包括最近几年的周期,发现只要权益类和商品类投资经历过回调后,第二年至少不会再大幅下滑,另外,至少有一类资产会是正收益。
千合资本投资经理崔同魁进一步回顾了2018年的资本市场。他指出,从全球市场来看处在短期债务周期(5年-10年)的尾声和移动互联网科技红利消退叠加的状态,随着利率的上行,经济衰退和企业盈利下行的风险加剧,而程序化交易和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占比提升,加剧了波动幅度,近期美股的下跌反映较为明显。
展望2019年,崔同魁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六稳,目的是应对“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形势变化,预计会有结构性机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政策对冲型的行业,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比如说新型基建投资,如轨交、5G;一二线城市地产调控边际放松,地产股特别是中国香港内房股有盈利和估值修复机会。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精选的高成长个股机会,类似于2012年的“白马股”,基本上当年估值没有提升,因为业绩的高增长投资获得了较好的收益。这类公司会比较稀缺,主要在新型消费,长期渗透率有显著提升空间以及可以进入全球供应链方面进行精选,有望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认为,去年的市场肯定会比大家想象的要好一些,今年的市场应该要稍微的乐观一点。她把背后的原因称为“复兴牛市酝酿科技类领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会在科技类的弱周期成长股上。另外,从政策点来判断今年应该是政策利好不断,其中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杨玲认为,顶层框架相对比较明晰,从行业整顿的角度结束之后,可能会带来的一些正面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作用于实体经济,当然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龙头企业,收益会比较多。
另外,她还谈到了国际贸易摩擦和对国内基本面的判断。从国际来看,美国的经济可能慢慢有所衰退,中美贸易摩擦会有所缓解;国内的产业升级还在持续,但是可能相对周期比较长,不会在一年内完成,经济的新旧动能的转换趋势正在发生。另外,从侧面来看,高端人才还处于一个很好的人口红利阶段,这样的人口红利阶段对于高新技术、专利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支撑。
外资乐观程度超国内预期
重阳投资合伙人、联席首席投资官陈心在圆桌会议上表示:“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我们肯定比一年前乐观,但是对市场总体的看法是发散的市场,或者分散的市场,可能整体系统性地说走‘牛’的机会还不是太充分,最后还是结构性发散机会。”
他认为,经济周期性下行、金融周期下行、中美的贸易摩擦,类似这些因素已经在价格里面充分体现了。
谈到对这些风险的认知,陈心也是信心满满。他提到,监管层已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了,也已经把很多的风险因素都包含进去了。今年的市场是有机会的,2019年的市场应该比2018年要好。
东方港湾执行董事周明波同样认为,2019年的市场会出现结构性分化,会出现结构性投资机会。
具体到行业,周明波特别提到了消费和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他分析称,传统电商增速有所放缓,但社交电商行业发展前景可观,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另外,服务商过去两年在美国是比较好的,这个产业是前周期的,在中国这个标的不太好找,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第三,目前周期类资产的投资比较少,但是现在养殖板块的周期会比较长,这些周期类资产值得重点关注;最后,科创板今年推出,会比较早落地,同样值得关注。
路博迈投资量化投资总监周平则从外资的角度,谈到了他们对于中国2019年市场的看法。作为量化投资的专家,他坦言预测未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但是预测本身很重要。“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首先要清楚是什么在推升股票上涨,什么推动人类发展。”
“资本市场的波动率是远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率,换句话说在年复一年的市场巨大波动中,感受到的最重要的是动物精神,这个巨大变化意味着中国市场今年会不会好,没有人知道,今年会大涨吗,也没有人会知道。”周平讲到,近几年,中国继续引入外资,实际上,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乐观程度是远远超过国内的预期。
责任编辑:l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