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宏重返公募 基金大佬顺势回流

来源:金融界 2018-06-19 04:46:42

摘要
6月12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夏基金原总经理范勇宏已于6月8日正式履新鹏扬基金董事长,原董事长姜山则因工作原因离任。作为公募基金的标杆式人物,范勇宏的回归引发了业内的大量关注。事实上,除了范勇宏之外,已有不少“大佬”在近年回流公募。携手华夏旧部范勇宏的回归早有先兆。2017年4月29日,鹏扬基金

6月12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夏基金原总经理范勇宏已于6月8日正式履新鹏扬基金董事长,原董事长姜山则因工作原因离任。

作为公募基金的标杆式人物,范勇宏的回归引发了业内的大量关注。事实上,除了范勇宏之外,已有不少“大佬”在近年回流公募。

携手华夏旧部

范勇宏的回归早有先兆。2017年4月29日,鹏扬基金曾发布公告称新增宏实资本为股东,而宏实资本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正是范勇宏。

在引入宏实资本后,鹏扬基金的持股比例变更为: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持股52.291%,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2.784%,由范勇宏控股的宏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925%。

而在成立之初,鹏扬基金的工商注册登记信息显示,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杨爱斌占股55%,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5%。

杨爱斌为范勇宏在华夏基金的“旧部”,后来成为“公转私”的标志性人物之一。2005年,杨爱斌入职华夏基金,先后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总监,于2011年离职创立鹏扬投资,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

鹏扬投资成立不到5年资产管理规模已超400亿元,迅速成长为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债券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因固定收益业务的客户多为机构,私募基金获取这类资金的青睐存在不少障碍,鹏扬投资随即开始申请公募牌照。

2016年7月,鹏扬基金获批,成为首家“私转公”的公募基金公司,并开创了此后私募界效仿的“全面私转公”的鹏扬模式,杨爱斌本人也成为“公转私”后重返公募的代表人物。

据了解,为杜绝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鹏扬基金成立后,鹏扬投资原有的私募业务被终止,其原有的投研团队亦平移至更为广阔的公募平台。

范勇宏的加盟,一时间让鹏扬基金成为业界注目的焦点。不过,据了解,范勇宏或仅出任鹏扬基金兼职董事长,并不参与鹏扬基金的日常经营和管理。

对于未来是否会增持鹏扬基金股权,宏实资本人士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不知情”。

从规模角度来看,鹏扬基金在同期基金公司中业务进展颇为快速,但其公募业务至今体量颇小。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同年成立的10家基金公司中,鹏扬基金公募基金规模以72.35亿元排名第一。截至今年一季末,鹏扬基金的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90.15亿元,在同期成立的公募中规模名列前茅。

据海通证券(港股06837)研究所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数据,鹏扬基金2017年末剔除货币基金后规模为37.98亿元,在行业内排名第83位。

大佬逐渐回流

过去几年,公募基金大佬纷纷离开公募,曾经让业界对行业的未来产生担忧。不过,实际上,公募基金的机制在过去几年发生较大变化,已经吸引了部分大佬回流。

基金业协会从业人员备案信息显示,王鸿嫔已于2018年5月24日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并已加盟大摩华鑫基金。据了解,王鸿嫔或将出任大摩华鑫总经理一职。

王鸿嫔的公募基金经历亦颇为辉煌。王鸿嫔曾在2004年参与创立上投摩根基金,并将上投摩根基金带入行业第一梯队。两个任期之后,王鸿嫔回到中国台湾相夫教子。2015年其二次创业,成立上海富汇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事实上,上海富汇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亦在申请公募牌照,由原华安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王国卫领衔,在“公转私”多年以后,王国卫亦在尝试重返公募。

范勇宏是公募基金行业的第一代“大佬”。实际上,肖风早在数年前回归。肖风是老十家博时基金公司的创业总经理,自1998年起担任总经理直至2011年离职。在肖风的带领下,博时基金挺进了千亿规模阵营。肖风从公募离职后选择了万向集团,后来浙商基金的公告显示,肖风接替此前的高炜,出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

2017年堪称大佬的回归之年。2017年3月获批的凯石基金,董事长陈继武曾任南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等职;2017年6月获批的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曾任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2017年6月获批的东方阿尔法基金,董事长刘明曾任大成基金股票投委会主席、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肖冰曾任大成基金市场部总监、综合管理部总监。

其中尤为行业所关注的是莫泰山,在担任交银施罗德总经理期间,表现堪称优秀,交银施罗德的规模从行业第23位快速升至第9。

目前排队候批的基金公司中,亦出现不少大佬的身影,其中最受期待的或为原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目前正申请设立正心富基金。除此以外,原信诚基金总经理王俊锋申请设立瑞泉基金,原鑫元基金总经理李湧申请设立恒信基金,原华夏基金副总经理、英大基金总经理刘光灿申请设立中晟基金。除了以上公募大佬外,原东证资管董事长陈光明也在筹备睿远基金。

沪上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募基金实际上还是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公募基金为大众理财,成就感与做私募不可同日而语。从财务的角度说,公募的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在牛市私募的头部企业容易获取更多回报,但在漫漫熊市,公募相比私募而言,盈利模式更加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大佬出走前的身份为职业经理人,回归之后多数成为了基金公司股东甚至实际控制人。

辉煌职业生涯

在所有的公募大佬中,范勇宏的职业生涯最为辉煌。

1992年12月,范勇宏放弃了建设银行(港股00939)总行机关工作,应聘到刚刚成立的华夏证券做了一名交易员。

1993年,华夏证券公司营业部(后改为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发生了严重的股民资金透支事件,股民保证金被挪用并造成600多万元损失,而当时营业部资本金仅1000万元,资金周转不灵,随时面临挤提风险。8月25日,范勇宏临危受命,成为华夏证券公司营业部总经理。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风险得以化解。

正是在东四营业部,范勇宏开始在证券行业崭露头角。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东四营业部的交易规模、实现利润等指标位居十大证券公司行列,被业内称为华夏第一营业部。

1998年2月,范勇宏告别东四营业部,创建华夏基金并担任总经理。

范勇宏的公募生涯颇多波折。2003年,华夏基金原控股股东华夏证券因自身财务危机将华夏基金的控股股权转让。不仅如此,三大原始股东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以及中科信都因资不抵债先后消失了。

而在股权领域的折腾并未停止,2003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北京国资公司。随后三四年,几经易手,公司又变成单一股东的基金公司。一年后,又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公司,成为了业内唯一一家合并的基金公司。

又过了三年,因不符合规定,华夏基金又从单一股东变成6个股东的基金公司。其间,因股权转让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公司不能开展新业务,不能发行新产品。

令人诧异的是,在公司股权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华夏基金仍保持了核心团队的稳定,还缔造了同期公司很难企及的辉煌。

直至2012年5月,范勇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在其任期内,范勇宏交出了行业内最为出色的一份成绩单。华夏基金从改革注册资本金700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到资产管理规模3200亿元,自2007年以来一直蝉联中国最大的公募基金;为1600多万投资者累计分红超过800亿元,除此以外,为股东创造了198亿元、200倍的投资回报。

规模与业绩

曾有观点认为,华夏基金的崛起,当归功于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出色表现。不过,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华夏基金品牌,王亚伟的贡献确实无可厚非,但范勇宏才是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夏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范勇宏出色的大局观以及定力。

在2004年,货币基金独领风骚,最大的货币基金规模逼近400亿元。深圳某基金公司前总经理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面临的选择是“慢性自杀或集体毁灭的囚徒困境”。明知有问题仍硬着头皮做高收益。

沪上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他看来,走过货币基金的那轮危机,正是华夏基金崛起的起点。当时华夏现金增利基金在同类收益率偏低,一度排名倒数第二。引发投资者不满,2004年底,该基金规模从首募的64.24亿元降至47.72亿元,净赎回率超过四分之一。

不过,这次货币基金的狂欢盛宴,最终却给基金行业带来了数亿元损失,部分外盘损失、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利息损失都由基金公司或基金公司股东承担。因为提前规避了货币基金危机,华夏现金增利基金成为了2006年底市场上唯一一只超过200亿元的货币基金。

“规模与业绩哪个更重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为投资和营销孰轻孰重。我始终认为,投资是基金公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业绩不过硬,就如同一个丑陋的人妆化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这是范勇宏所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深入思考。

实际上,范勇宏也是这么做的。沪上某基金公司中层曾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经历了持续几年的熊市之后,当时全行业只有两家公司旗下所有的产品仍能保持正收益,其中有一家就是华夏基金。

“基金规模是‘管’出来的,而不是‘卖’出来的,”范勇宏有过这样的论断,“做一个业绩平庸、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还是做一个业绩优良、规模适度的基金公司,我愿意选择后者。”

范勇宏认为,美国共同基金过去的25年浮沉,令人深思。早年曾经有观点认为银行系基金会主导行业,倘若没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连生产的机会都没有。而实际上,不仅券商系公司没有在长跑中胜出,银行系公司也没有在长跑中胜出。

在范勇宏看来,失败者往往追逐短期利益,成功者往往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失败者注重营销,成功者看重投资业绩。因此,“做好投研工作需要一点信仰”。研究工作像绣花,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成功则水到渠成,组建好一支好的投研团队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在范勇宏看来,在华夏基金的前15个年头中,规模前8年不是最大的,后来能做到行业第一,并不是因为发了很多基金,而是关键时刻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范勇宏淡出的2012年底,中国基金业资产规模3.6万亿元,如今已经翻了数倍。但他的这些思考,依然引人深思。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