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不易!岂止万科 私募基金也高喊“活下去”
摘要 记者汪莹赵婷即将告别2018年,私募的成绩单一片惨淡。不仅小私募生存艰难,一些百亿私募也深陷亏损。寒冬中,私募比以往更加期盼春天的到来。私募坦言今年相当艰难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私募基金平均收益为-9.64%,较前10月的-11%有所好转。11月份,受益于多项利好政策,如减小股权质押风
记者汪莹赵婷
即将告别2018年,私募的成绩单一片惨淡。不仅小私募生存艰难,一些百亿私募也深陷亏损。寒冬中,私募比以往更加期盼春天的到来。
私募坦言今年相当艰难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私募基金平均收益为-9.64%,较前10月的-11%有所好转。11月份,受益于多项利好政策,如减小股权质押风险、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完善市场交易等,市场出现一波反弹,当月私募基金取得1.69%的业绩,十大策略均获正收益;股票策略平均收益为1.66%,今年以来亏损也收窄至-13.81%。
回顾即将结束的2018年,私募感慨异常艰难。朴信投资创始合伙人、投资总监朱昆鹏坦言,今年的艰难甚于2011年和2008年。整个行业氛围比较沉闷,情况糟糕。
和聚投资研究部透露,今年整体业绩浮亏10%到15%,略优于指数。“今年A股市场是单边下行行情,申万28个一级行业全部亏损。私募面临业绩、规模等压力。但经过3年多调整,随着极度悲观预期释放、政策底出现,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底部区域往往也是下一轮发展的起点,现在应该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市场,争取把握住下个阶段的机会。”
睿璞投资创始人蔡海洪表示,股票指数除了1月份有一波上涨外,今年大部分时间一路向下,对投资挑战很大,尤其是对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以往A股一年当中都会有市场红利、主题机会、行业高增长等机会,今年这些机会都不持续。只有少数细分行业或个别公司存在超预期增长,要把握这些少数机会对风控要求很高。不过,蔡海洪表示,目前其所有产品均获得正收益,主要是因为坚持了既有投资方法,如独特的研究流程和投资清单等。
上海雷根资产总经理李金龙认为,今年大盘普跌且跌幅较大,股票多头很难不亏损。尤其是外围不可控因素很多,美股大跌、中美贸易争端等,这些很难通过择时规避。同时,黑天鹅事件增加了市场波动,改变了市场风险偏好。内外因结合使得中长周期的择时比较难做,交易量下降也让大体量资金的短期调仓发生困难。
磐耀资产董事长辜若飞也表示,今年市场比较难做,作为私募行业从业人员,责任重大,倍感压力。辜若飞透露,公司年初做了相应的策略调整,整体业绩不错。“市场行情极度低迷的时候往往是积累播种的时节,我们心怀希望。”
多因素致私募业绩不佳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跌幅达21.57%,创业板指数下跌25.23%。不少投资人士表示赚钱难,宏观、微观等多因素叠加,行情没有给出什么机会。和聚投资研究部表示,国内方面,年初以来政策定调加速去杠杆,与行业性的收缩政策叠加,对市场影响很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市场短期风险偏好的扰动非常明显。
朱昆鹏也持类似观点,外在方面,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国内方面,对民营经济作用的争论也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没有遇到的情况。另外,经济周期、政策面去杠杆过急等因素的影响叠加,市场信心缺失。
辜若飞认为,去杠杆的背景下,股权质押风险逐步显露,经济数据也差强人意,很多行业业绩增速低于预期或者持续下行。加之外围贸易摩擦的扰动,市场的不确定性非常多。
除了宏观背景,辜若飞还认为之所以私募业绩普遍较差,还因为很多私募没有从去年的慢牛中转换思维,仓位较重,面临流动性风险时应对不足。
蔡海洪认为,不合理的预期是业绩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白酒和家电行业,之前的赚钱效应带给这些行业过高的估值。在蔡海洪看来,乐观情绪是投资的敌人,而今年黑天鹅事件频繁,一旦增长低于预期,很容易造成戴维斯双杀。此外,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一季度,以蓝筹股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公募和私募基金受到投资者热捧,过多的资金追求有限的标的,不切实际的预期和交易堵塞也随之出现。
李金龙表示,今年行情走弱与2017年的结构性牛市有关。年初,资金分流导致2017年资金抱团行情瓦解。受到外围因素及质押风险影响,科技股、成长股难以担当新的抱团题材,同时,成交萎缩,人气渐失。“股票策略除了通过选股赚取收益,还可以赚非理性交易对手的钱,而当市场成交额过低,没有人气时,非理性交易行为也减少,这部分收益也降低了。”李金龙说。
赚钱不易,控制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金斧子财富合伙人朱义龙称,今年不少百亿私募都跑赢指数,主要是因为在震荡行情中兼顾盈利和流动性,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控制净值回撤能力优秀。市场寒冬中,大部分私募采取的还是保生存、练内功的应对方法。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也表示,恶劣的环境下,靠严格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止损制度,能够大幅减少亏损,在行情见底的时候,才能把握主动性。
股市“寒冬”中私募坚守
期待2019否极泰来
记者房佩燕
尽管煎熬,面对新的一年,私募斗志不减。他们对2019年相对乐观,希望把握结构性行情和经济转型的机会。
寒冬下私募的生存之道
在今年的投资寒冬中,不少私募陷入生存危机,表示“活下来”最重要,但如何才能“活下来”,明年的机会又在哪里?
今年逆市表现突出的睿璞投资创始人蔡海洪强调做绝对收益。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时候,私募基金都应该尽量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不必过多地去与指数或同行进行比较。“这点在牛市里很难坚持,但如果不坚持这个目标,就容易为熊市的亏损埋下隐患。私募基金要生存和发展,只能靠信用和品牌,而支撑信用和品牌的只能是持续稳健的业绩回报。”
至于如何持续获得正收益,蔡海洪给出两个建议。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投资纪律,比如,在新产品累积安全垫阶段和产品出现较大回撤时,控制股票仓位;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长期坚持的投资框架,安全边际和逆向投资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坚持选择高安全边际的标的,投资尽量要去人少的地方。”
上海雷根资产总经理李金龙认为,私募生存主要靠产品规模和收益。当前,产品规模比较困难,而产品收益是与投资者长期合作的根本,稳健的收益背后是投研投入和技术的支持,需要不停研发,以适应市场和交易的需求。
和聚投资研究部表示,在战略层面继续做好“聚焦”,第一聚焦二级市场本身,尤其在擅长领域不断强化竞争优势。同时,在重点领域、行业集中资源,把研究做得更扎实,挖掘出具有超额收益、跨越周期的标的。
期待2019年否极泰来
对于2019年的市场行情,私募相对比较乐观。
“股票价格是对未来盈利预期的折现,往往会否极泰来,”蔡海洪表示,他的乐观预期基于四方面的分析。首先是市场估值到了相对较低的位置,即投资有了安全边际;其次,政策利好在累积,贸易摩擦有望好转,即边际上的改善;再次,经济下行过程中,好公司脱颖而出。“经济下行,宏观的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的企业家都在不断调整,好公司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加大研发和开辟新市场等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调整让我们可以分辨出好公司和差公司”。最后,悲观的市场情绪让投资者可以用好价格买到好公司。
蔡海洪表示,盯着后视镜开车是非常危险的,投资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把今年遇上的利空线性外推到今后三年。
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也对2019年A股走势相对乐观。他认为,市场风险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得到释放,长期来看股市可能渐趋回暖,投资机会将逐步显现。和聚投资研究部认为,2019年市场表现可能会好于今年,但趋势性行情仍需等待,机会将更多地以结构性的形式展开。
李金龙从投资和募资角度分别做了分析,他认为,股指期货再次松绑,量化对冲策略受限更少,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净值化、货基收益持续走低,都让股票或CTA产品有更多机会进入投资者的配置视野。
朴信投资创始合伙人、投资总监朱昆鹏认为,现在到明年一季度是市场磨底的过程,明年下半年相对向好。从数据看,明年还有一个加速下行的阶段,上半年是相对低点,下半年会好一些。“如果明年二三季度经济慢慢往上走的话,资本市场会提前3到6个月有所反映,现在及明年一季度可能是个低点。”从市场情绪、估值等因素来看,2019年相对乐观。
逆向投资把握机会
看好新消费等
在具体操作上,蔡海洪表示,明年大概会将九成精力用于个股的研究,并且尽量追求高度确定性;而花在宏观和策略研究上的精力相对较少,追求模糊的准确。在具体策略和布局上则会做一些小的调整,既坚持过去3年给他们带来较大回报的2C的大消费行业,同时开始布局2B的行业,当下大消费板块受到市场高度认可,寻找预期差的难度在加大。
朱昆鹏认为,中国经济处在转型过程中,转型是主题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在酝酿,旧的增长动力在减弱,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很难有特别大的起色,结构性因素更明显,新消费、新科技、新产业可能是未来的方向。战术上会对灵活调整仓位,品种上会布局新消费、新科技。
和聚投研部表示,安全边际仍是2019年选股的第一要点,同时关注一些系统性不确定性的落地,国内经济增速见底尚需时日,保持谨慎乐观,力争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
辜若飞则认为,对私募基金来说,增强自身投研力量以及风控水平是永恒的核心。明年在操作层面,要进一步提高仓位管理的能力。在经济触底过程中,外资也在逐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比重,与往年相比,对宏观政策的敏锐解读和及时跟踪全球影响尤为重要,短期应关注去杠杆的节奏,中期关注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转向。
李金龙表示私募是一个竞争节奏很快的行业,投研部需要高效研究发现市场规律,了解投资者的配置需求。目前公司在同质化的主流投资策略以外,加推异质的策略产品,如港股打新,同时在现有混合策略产品基础上,新增单策略产品,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配置选择。
生存不易
私募寒冬中的他们
记者房佩燕赵婷汪莹
或许是连续多年的市场调整,消耗了私募的御寒能力,2018年市场造成了更大面积的冻伤,更多的私募机构和个人在江湖中沉浮,只求生存下去。
有百亿私募遭遇滑铁卢
规模缩水严重
2015年股灾以来,市场经过多次巨幅调整,私募行业也重新洗牌。部分百亿私募遭遇较大的净值回撤和投资者赎回,掉出一级梯队;新成立的中小私募也生不逢时。
首当其冲的当属成长风格私募。据记者了解,北京、上海和华南地区有多家私募,依靠投资成长股起家,规模一度达到上百亿。而近两年,创业板和中小板遭连番回调,成长风格百亿私募业绩也是“一熊熊三年”,规模缩水严重,有的从百亿降至不足50亿,有的规模只剩下高峰时的零头。
此前热衷炒壳、赌重组,或参与定增、举牌的私募也受到挫败,不仅规模缩水,公司也分崩离析,人员流失严重。
据悉,广州一知名私募,此前规模过百亿,如今二级市场规模不足十亿,据内部人员介绍,去年公司还有近50人,现在只剩下10个人。上海一家曾经的百亿私募积极参与新三板定增,如今规模还剩不到20亿。北京某趋势派私募,也曾规模近百亿,如今缩水严重,基金经理无心工作,回家生娃。
记者了解到,“择时生娃”的私募员工还不少。“熊市没事干,不如趁现在把孩子生了,等牛市来了鼓足劲加油干。”北京一位私募市场人士表示。
债券私募的伤亡也不小。据记者了解,一家债券私募今年踩雷,业绩惨淡,规模缩水,人心不稳。一位离职员工告诉记者,在公司看不到希望,身边的同事基本走光。此前,市场还传出该私募有申请公募的打算。
中小私募面临生存困境
活下去成首要目标
相比而言,大型私募由于家底厚,”抗冻”能力也比较强;小型私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的连生存也成了问题。
华南一家新成立的私募负责人感叹运气不佳,创办私募遇上股灾。“一开始我还满怀信心招呼公募的朋友一起干,现在情况太糟糕,一直亏钱,有的已经返回公募了。”他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次创业。“以前拿工资做投资的日子很轻松,现在不仅要做投资,还要管理公司、卖产品,我们现在不渴望把规模做多大,能活下去就好。”
成立时间较长的小私募境况也不一定就好。北京一家小型私募在2015年4月牛市顶峰前夕成立,当年7月完成备案时市场已经暴跌,总经理感慨躲过一劫。之后两年,公司规模逐渐上升,2017年接近10亿。然而,躲过了2015年,躲不过2018年。“今年行情急转直下,部分基金清盘,资管新规出台,我们之前发的一些产品不符合要求,所以提前清盘,仅这一块大概有6个多亿。目前在运作的产品只剩下6000多万。”
今年的低迷行情也“扼杀”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创业想法。西南地区某三方财富合伙人告诉记者,旗下子公司备案了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年初时准备开展业务,“大家凑了些钱去试水,结果全部赔光。”
对于一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私募,开源节流度过寒冬是当下首要选择。在成本压力下,不少公司面临生存危机,开始裁员。还有私募选择降低办公条件缩减成本。沪上一家2015年前后成立的私募,一开始将办公室设在陆家嘴附近位置较好地段。今年为节省成本,公司已搬到一处面积较小、租金便宜的办公室。
私募从业人员:
不奢望年终奖,只盼保“饭碗”
临近年终,不少人开始为年终奖牵肠挂肚,但对很多私募从业人员来说,年终奖已成奢望,有的寄望“保住饭碗”,有的则在计划转行。
深圳一位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他所在公司年底就会清盘,这一个月一直在面试工作。“私募研究员没前途,现在要去一家大型企业做战略研究员。”而他的同事,多数还在为工作奔波,很多人还没收到面试通知。
华南某公奔私的研究员也在这几天离职。“公司亏损20%,资产缩水近一半。年终奖已没有希望,不如去试试新的机会。”
不仅研究员,合伙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前述西南地区三方财富合伙人今年年中已离开原公司,到某政府金融平台就职。“今年市场行情不好,财富公司没怎么募到钱。公司没有解散,其他合伙人还在管,我只保留股份,目前持观望态度,等市场行情转向再考虑是否换工作。”
责任编辑:z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