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私募问题频出 投资者须谨防“套路”
摘要 8月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披露了第二十三批共7家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及第七批即将被注销的22家失联私募名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发现,上述部分失联私募机构曾在近期爆雷,有的私募机构被通报涉嫌集资诈骗并已被立案调查,有私募机构实际控制人在事发后玩起“躲猫猫”甚至直接跑路。业内
8月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披露了第二十三批共7家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及第七批即将被注销的22家失联私募名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发现,上述部分失联私募机构曾在近期爆雷,有的私募机构被通报涉嫌集资诈骗并已被立案调查,有私募机构实际控制人在事发后玩起“躲猫猫”甚至直接跑路。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避免踩雷需从根本上提高自身鉴别能力,切实保证资金安全,尽量去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对于行业而言,在政府部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才刚刚开始。
失联私募曾问题频出
在协会披露的第二十三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中,包括北京锋创财富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广东谊信投资有限公司等7家私募机构。其中多家失联私募机构已于近期爆雷,实际控制人也都已经跑路。
以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为例,该机构实际控制人刘致远“众筹炒股”超百亿元,因涉嫌集资诈骗已被公关部门立案侦查,目前刘致远已跑路。事实上,6月份,该私募机构就被曝出投资人平台提现无法到账、网站无法打开,随后实际控制人失联,产品清盘。
同样失联的还有深圳市前海中精国投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实控人。一个月前,这家私募被曝所有私募产品出现严重兑付危机,大批投资人前往公司交涉,涉事资金超过18亿元。
继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公布后,8月10日,协会又披露了第七批即将被注销的失联私募名单。现有22家机构达到公示期满三个月且未主动联系协会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注销条件,包括昌龙运通(北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恒资时代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协会称,将注销该22家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并将上述情形录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透过这份拟被注销的失联私募名单,记者梳理发现,多家机构也是问题重重。
深圳市中鑫富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炒作“妖股”被证监会处罚。公开资料显示,中鑫富盈成立于2014年9月。2015年7月10日至8月28日,中鑫富盈控制使用账户组,集中资金及持股优势连续买卖等方式,合谋操纵特力A、得利斯的股票价格,反向卖出获利。其中操纵特力A股票价格获利约1.5亿元。最终证监会没收中鑫富盈违法所得1.47亿元,并罚款4.4亿元。
苏州金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批捕。据悉,金联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为吕尚简,而吕尚简控制的新三板公司金瑞科技曾于2017年12月15日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吕尚简带走公司流动资金520万元,还悄悄将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质押,贷款1000万元。2018年1月4日,吕尚简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苏州市公安机关批捕归案。
上海大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于2016年4月陷兑付危机后,人去楼空。上海龙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人则在“躲猫猫”。龙德基金曾参与“德舜投资—上海宝山宝松广场专项基金计划”,总规模达1.5亿元,资金用于上海宝山宝松广场项目的开发。2015年2月,部分投资人一年投资期限到时,本金和利息却并未如期到账。同年7月,宝松广场项目融资方公司负责人则因涉嫌集资诈骗案被经侦支队立案调查。龙德基金法定代表人李金涛则在事发后,一直处于“躲猫猫”状态。
投资者需警惕“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私募机构被曝出重大问题并非个例。据2018年上半年各地证监局私募处罚案例数据统计,处罚共涉及至少23家机构和34条违规事项。
面对私募失联事件频发的现象,多位私募机构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从大的宏观经济层面看,金融去杠杆、打破刚兑、产品净值化,加剧了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另外,这些年私募基金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而私募机构参差不齐,出现了违规宣传、利益输送、拉抬操纵股票价格、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兑付逾期等行业问题。后续随着监管趋严,越来越多的问题机构终将浮出水面。
针对失联私募和拟注销的失联私募机构存在的问题,多位律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春林律师表示,投资者不要盲目相信预期收益的美妙宣传,要对投资的用途和底层资产的情况保持清醒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最终出问题的项目,其实从一开始的资金投向、交易结构设置上就能看出端倪。同时,投资者应多征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左俊义建议,一是警惕项目夸大宣传预期收益率,比如目前1至2年期贷款类信托平均预期收益率8.2%,因此对高于这一水平的项目要有警觉性,一般收益率能达到8%的项目资质已经很低了,所以首先不能追求过高收益率。二是要仔细查询私募基金领导的过往从业经历,在大型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公募子公司等有过从业经验的是重要的加分项,因为大型公司一般有完善的风控和合规要求,所以在大型金融机构工作过的人风控和合规意识要高一些。三是尽量投资本省的项目。由于私募基金起投金额较大,为了切实保证资金安全,投资人最好去项目所在地实地调研一下,或者通过朋友家人打听一下企业口碑,或者自己查询企业有没有失信记录等,而本省的项目自己获取相关信息更容易一些。
以8月8日公布的失联私募名单中的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为例,该机构的实际控制人就是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资人。记者查看天眼查数据发现,除了亚洲掘金,该私募机构的实控人刘致远还同时控制了多家其它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旗下的众筹理财平台“陨石地带”采用的就是众筹炒股模式,宣称“收益超过30%、投资者能有固定和超额收益”等。然而,6月11日,该平台却停止提现,受害人数超过5000人,涉案金额高达150亿元。
中债登前法律顾问、德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柯荆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做好应尽责任调查,比如私募基金以前是否做过有关项目,私募基金管理人以前是不是从事金融行业。如果基金管理人以前从事其他行业如地产之类,风险就比较大;如以前在银行、信托和大的证券公司就业,则相对靠谱。二是委托金融专业律师仔细审查相关基金合同、贷款合同,看其法律关系是否复杂,合同中是否有陷阱,同时也看一下相应托管人的资信。三是到基金业协会确认一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产品的登记情况。四是要求管理人披露项目的具体情况,出具其持有的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证明,以及相应的股权登记情况,最好去项目所在地实地考察。
“其实很多金融和法律专业人士早已司空见惯的套路,却仍然让很多投资者上当受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值得重视。”唐春林律师表示,投资者本身要加强金融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本着看不懂的事不参与的保守原则,就能避免很多风险的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出问题之后仍然对所投资产品缺乏基本的认知,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
私募基金风险事件频发,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向各地证监局发送《关于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重点关注“集团化、跨辖区和兼营金融业务的私募机构、管理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其他存在问题风险线索的私募机构”。比如对于第一类机构,监管要求检查抽取比例不低于1/3。
随后,部分地方证监局陆续发布企业自查通知和抽查名单,并进入现场检查阶段。8月1日,北京证监局组织召开2018年辖区私募基金监管工作会议,称近三年来累计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已达到149家次。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私募行业,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相关配套管理法规,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基础制度扎实、规则体系完善、底线要求明晰的自律管理体系,持续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在监管高压下,一批失联私募纷纷被拉入黑名单。自2015年11月23日发布第一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来,协会共对外公告23批失联机构和7批公示期满三个月且未主动联系协会的失联机构,失联私募数量已增至482家,13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被注销,有10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
事实上,纵观国内外私募发展情况,中国的私募走过野蛮生长期之后,行业优胜劣汰才刚刚开始。
日前,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美国私募基金行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美国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997家,私募基金产品30031只,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2.54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85.85万亿元。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6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3854只,管理基金规模12.60万亿元。
相比之下,可以看到,SEC注册的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约3000家,协会登记的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约24000家,美国管理人的数量仅为中国的1/8,但管理体量却是中国的6.8倍。在私募巨头方面,中美对比也是相形见绌。业内人士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打造7+2管理体系,助力私募行业规范、持续、稳健发展。未来严监管还将持续,中国私募行业优胜劣汰的步伐将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