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慎对医疗领域?价值回归、理性投资趋势显现
摘要 本报记者卢杉北京报道近两年资本市场的“宠儿”医疗投融资遇冷了吗?2018年上半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依旧是仅次于TMT的第二大投融资领域和行业。年初至今,资本寒冬在各个行业轮番上演,但医疗行业跑赢平均值,依旧是资本市场上的热点。医疗行业通常被视为防御性较高的行业,不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医药行业同
本报记者卢杉北京报道
近两年资本市场的“宠儿”医疗投融资遇冷了吗?
2018年上半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依旧是仅次于TMT的第二大投融资领域和行业。年初至今,资本寒冬在各个行业轮番上演,但医疗行业跑赢平均值,依旧是资本市场上的热点。
医疗行业通常被视为防御性较高的行业,不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医药行业同时也是对政策高度敏感的行业。2018年,医疗政策进一步落地、监管改革深化,风投和股权融资持续增长,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近几年内进步显著。除了PE/VC加持,港交所、主板针对非盈利企业的上市新规,给长周期的医疗企业产融结合不断拓宽路径。
与此同时,高风险、严监管,医保、质量、知识产权和专利纠纷同样伴随着医疗投融资,潮起潮落,时刻提醒参与者们做好准备。
“2015年是中国医药产业产生巨大变革的转折点。在药品监管、评审申报领域跟国际接轨,这是非常好的趋势。”10月23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018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政策调整下的医疗变局:行业重构再出发”上,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表示,“医疗产业以十年为周期,没有资本的接力,创新企业会非常少。即使在今天,中国投资环境变好、钱也非常多了,这种情况下,真正在中国进行原创研发的企业,还是很少的。只不过目前的形势不乐观,创新企业的推动还要继续,不能停下来。微芯生物计划明年以H+A的形式上市。”
研发扎堆、原创缺乏
根据UBS报告《中国生物科技革命》,到2017年,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拥有800种在研创新分子药,从临床前试验阶段到三期临床试验,其中10%处于三期临床试验。尽管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分子药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发41种创新生物制剂。
在CAR-T、PD-1/L1等热门领域,中国企业的布局在数量上赶上了国际水平,但在新药质量和原创上,“缺乏创新、布局重复、资本泡沫”等反思之声比比皆是。除高投入和高风险,过于集中的肿瘤布局是药企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中国的投资都去扎堆投PD-1,造成了社会、病人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从投资回报率来讲,未来这些产品上市后,能够给患者或者投资回报有多少?”鲁先平认为,行业还缺乏更专业的评判能力,有一些短平快急于求成,“缺乏壁垒,头部企业可以赢得市场,但后续的企业有多少能够真正做到符合GMP生产条件、临床质量真正满足注册要求,这是我们跟国外的最大区别。”
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为数不多的优秀创新型企业被资本追捧的膨胀了,可能也走偏了。在资本追逐情况下头脑冷静做得好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国内相对来说少一点。”高深资本合伙人唐磊表示,“美国扎实、估值合理的好像多一点,但是未来可能会有变化,美国也存在着泡沫的可能。”
CAR-T方面,吉凯医药创始合作人、总经理袁纪军表示,“目前CAR-T有一些泛滥的情况,但我们一致认为细胞治疗是中国企业可以弯道超车的领域。如何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新技术,是我们面临比较大的问题。随着现在投资冷下来,细胞治疗慢下来,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想做好、有真正技术、有真正专利的公司会留下来,慢慢走到正轨上。”
投资趋向理性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说:“如果你的心脏不能承受股价一天涨跌20%甚至更高的波动,请千万不要投资(生物科技)。”
2017年,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国内外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总规模高达28亿美元,创纪录新高。投资者可考虑通过私募股权、新IPO发行、近期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以及进军生物制剂的传统中国制药公司,来布局于该行业内处于初期阶段的创新科技。
“很多数据显示医药行业投资非常好,今年比去年增长好,但我自己感觉今年比去年难了,一是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行,二是有些前几年投的项目大家后悔了,因为投高了。”北控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风志表示,“现在投资人比过去更冷静一些。作为投资人来讲,犯太多的错误也是会被淘汰的,投资机构也是创业者。”
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王毅认为,“布局非常早期的前沿企业,投资一直相对较冷,即使宏观经济在调整期,冷其实是一个正常情况。医疗投资不是变冷,也不是更热,而是回归价值。过去被高估的泡沫化的领域和企业,有一个价值回调的过程,但总体行业是持续向好的。”
(编辑:陆宇)
责任编辑:h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