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教科普】理性看待打破“刚兑”后的信托行业

来源:才查到 2019-09-13 07:15:00

摘要
所谓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如期支付投资者信托本金及收益;换言之,在此情况下投资信托产品事实上得以实现“高收益、零风险”。事实上,我国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定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到期时负有“刚性兑付”的义务。2018年4月底《资管新规》发布,其首段明确提及,新规出台主要针对当

所谓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如期支付投资者信托本金及收益;换言之,在此情况下投资信托产品事实上得以实现“高收益、零风险”。事实上,我国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定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到期时负有“刚性兑付”的义务。


2018年4月底《资管新规》发布,其首段明确提及,新规出台主要针对当前资产管理“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正式确认信托行业的刚兑被打破。


【投教科普】理性看待打破“刚兑”后的信托行业      图1:资管新规对信托的影响

      数据来源:Wind


一、为何要打破刚兑?


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更核心原因在于:刚性兑付承诺过度扩展,会导致单个债务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上升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最终演变为政府兜底,要么风险无法出清,要么出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间的网络关联性高,和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国有属性,金融机构刚性兑付会消解现代公司治理中“有限责任”的积极意义,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绑架政府。当资产产品的刚兑承诺成为金融机构的有限责任后,会产生三种问题:


第一、相对于单个底层资产的债务人,金融机构的体量大很多,这意味着债务人的有限责任实质上变成隐性无限责任,风险隔离功能消失。


第二、由于金融机构与社会经济关联度更大更广,一旦其出现风险,容易成为系统性风险,这意味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会使债务人的非系统性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第三、由于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国有属性,其背后有国家隐性担保,尤其对于大型系统性重要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有限责任,实质上是政府责任,进而演变为实际无限责任,一旦出现风险,最后常变为政府兜底。


【投教科普】理性看待打破“刚兑”后的信托行业

      图2:资管产品刚性兑付承诺到政府兜底的逻辑推演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研究中心


二、正确理解信托公司信托义务 


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一旦签订信托合同,双方即成为信托法律关系主体,信托公司就必须为了投资者利益,按照合同约定及信托目的,全面履行上述信托义务。然而,因市场、政策、项目运行等情况千变万化,即便信托公司全面履行了信托义务,仍有可能出现信托产品的兑付风险,就法理而言,这种风险应由投资者负担。


在这种情形下,风险处置机制便演变为:首先是信托公司不得违规以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对风险进行“兜底”;


其次是在无法有效处置信托产品风险时,应启动责任区分机制,通过司法程序或谈判机制区分信托公司责任,信托公司对风险负有责任的由其负责赔偿,不负有责任的兑付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由此将信托公司的赔偿责任与“刚性兑付”严格区别;

再次是监管部门应审慎对待出现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信托公司,对于已经全面履行信托义务的信托公司,不得因为发生风险事件而采取限制性监管措施,从而保障信托行业的有序发展。  

 

三、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有效管理风险 

 

信托产品作为高端理财产品,相较于金融市场其他理财产品,不但收益高,投资门槛也高。如上文所言,信托产品一旦发生兑付风险,信托公司并无“刚性兑付”的法定义务,在其全面履行信托义务的前提下,投资者终会面临投资受损的风险。


当然投资者也应该知悉,一方面风险总是与收益紧密相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另一方面在“刚性兑付”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信托产品的安全性并非无法保障。信托的结构化设计、抵押质押、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等措施,都是为了起到防范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因此,作为理性投资者,不应因为谈风险色变而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而是应该正视、分析信托产品投资风险,并加以积极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还能弱化风险发生时的负面影响。


对于投资者而言,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嵌入到信托产品的投资分析、信托合同的签订、信托产品的投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并且在信托产品投资的任一有效管理风险的环节中,应当明确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是风险得以有效管理的载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风险处置,且各个节点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