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偿付能力继续保持稳定 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摘要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当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稳定。2019年二季度末,纳入本次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较上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8%,较上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二季度,保险业总体运行平稳,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当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稳定。2019年二季度末,纳入本次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较上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8%,较上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二季度,保险业总体运行平稳,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稳定,风险总体可控。历经两年多的转型发展和从严监管,我国保险业正由规模扩张型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行业转型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产品端优化了业务结构、销售端更加重视提升员工质效,还体现在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得到强化。伴随偿二代的落地以及二期工程的推进,保险业偿付能力更加充足。
《金融时报》记者统计目前已发布的160家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时发现,风险评级为A类的公司占比过半,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在二季度仍不达标的企业数量明显下降。从细分看,大型险企中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整体优于人身险公司,相对来说,中小型险企中有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因此,及时增资扩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金,成为不少中小险企化解偿付能力不足风险的应对之道。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保险公司需同时满足三个指标,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应在B类及以上,才可以称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从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有3家险企风险评级均低于B级,另有3家险企偿付能力处于红线边缘,且有多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偿付能力承压。对此,今年以来,部分不及偿付能力达标线的保险公司开始寻求多方注资,争相通过增资、发债等方式进行“补血”,试图提升偿付能力。
据《金融时报》记者对银保监会以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得出,截至8月底,已有超过20家险企获批增资,公开注资计划的险企也已超过20家,各家险企共计“补血”超800亿元。可以看出,当前正是保险公司亟须补充资本金的关键时期。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部分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为充足的险企,通过增资扩股以及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方式“补血”,有助于充实资本,为未来业务规模增长留出空间,同时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以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险企发展速度较快,容易出现资本金消耗较快的现象,短期内资本易承压,须通过融资来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才能够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不管现在阶段偿付能力是否充足,在增资“补血”这条路上将会看到更多保险公司的身影。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良好,不少险企为了自身业务的扩张及发展,也纷纷走上增资道路。近日,平安健康、泰康在线、建信人寿等多家股东背景雄厚的险企先后公开增资扩股相关计划,试图在原有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事实上,保险公司此次增资浪潮始自2016年,多数今年增资的险企,自两年前已开始筹谋、积极布局,预防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为公司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传统的增资扩股模式,近年来,保险公司依靠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的频率加快,今年以来已有5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金额达535亿元,仅中国人寿一家即获批发行不超过35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数额庞大。中国人寿披露的公告称,此次募集资金将用来补充公司资本,提高偿付能力。
从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五大上市险企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已超过210%,中国人寿这一举动无疑是在为未来业务发展进行铺垫,以满足长期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需求,持续保持偿付能力充足,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面对近年来通过资本补充债券补充资本的情况,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门槛相对较高,且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保险公司不需要承担流动性溢价风险,融资成本较低、流动性相对较大,同时交易灵活,投资者认购更加活跃。未来,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或可成为险企补充资本的捷径。
今年上半年已过,从各家险企偿付能力报告中也可看出,保险业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多家公司表示,将在资产配置上保持适度流动性,在满足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的同时做好现金流匹配工作。这也反映出,随着保险业转型和推进,大多数保险公司均在为未来的市场变化未雨绸缪,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也将为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市场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