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再度遇冷
摘要 一周综述:1、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再度遇冷,成立规模急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60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34.07%;募集资金55.75亿元,环比下滑55.07%。2、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发行规模小幅下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42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
一周综述:
1、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再度遇冷,成立规模急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60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34.07%;募集资金55.75亿元,环比下滑55.07%。
2、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发行规模小幅下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42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51款,环比减少7.93%;发行规模324.61亿元,环比减少6.10%。
3、本周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规模大幅回落,金融类信托依旧坚挺。据统计,本周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29.42亿元,环比增加106.42%;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8.50亿元,环比减少88.90%;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14.66亿元,环比减少33.71%;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1.17亿元,环比减少89.51%。
一、集合信托市场一周回顾
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再度遇冷,成立规模急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60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34.07%;募集资金55.75亿元,环比下滑55.07%。本周因节假日的因素工作日仅四天,集合信托市场的募集受到假期影响,产品募集规模的下滑有较大的偶然性。从资金投向来看,严监管效应明显,房地产类信托的资金募集规模大幅回落,减少近九成。
本周披露成立规模的17家信托公司中,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1家,5-10亿元之间的1家,1-5亿元的信托公司12家,1亿元以下的信托公司9家。成立规模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兴业信托(17.5亿元)、平安信托(9.0亿元)和外贸信托(8.11亿元);产品成立数量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外贸信托(13款)、华润信托(6款)、湖南信托(5款)。
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发行规模小幅下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42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51款,环比减少7.93%;发行规模324.61亿元,环比减少6.10%。本周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市场出现些许变化,基础产业类信托开始发力,本周以56款产品的数量居首位,金融类信托以52款产品的数量屈居第二位。监管趋严使得房地产类信托收紧,进而倒逼信托公司在业务上进行转型,基础产业信托和金融类信托正是其重要发力点。
本周披露发行规模的40家信托公司中,发行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5家,10-20亿元之间的5家,规模5-10亿元的13家,规模5亿元以下的17家。发行规模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光大信托(35.90亿元)、中航信托(30.82亿元)和山东信托(23.92亿元);发行数量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四川信托(26款)、外贸信托(12款)、光大信托(12款)。
本周成立的集合信托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27%,环比增加0.60个百分点;集合产品周平均期限为3.22年,较上周增加1.38年。本周集合信托产品的周平均预期收益率飙升,或因受假期影响较大。本周集合产品的成立数量少,周平均预期收益率的变化偶然性因素较大,周平均期限的上升则与证券投资类产品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本周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规模大幅回落,金融类信托依旧坚挺。据统计,本周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29.42亿元,环比增加106.42%;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8.50亿元,环比减少88.90%;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14.66亿元,环比减少33.71%;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1.17亿元,环比减少89.51%。
本周房地产类信托回落,金融类信托重回首位。金融类信托产品成立的数量和规模均占据首位,股债市场的回暖令金融类信托产品出现较为火爆的行情;而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规模的大幅减少在预料之中,尤其在中信信托和建信信托两家头部信托公司因房地产业务违规而被监管层处罚的情形下。监管严格已经是近期集合信托市场的主基调,而作为监控的重点领域,房地产业务近期已受到极大的压制,虽有永续债形式的擦边球,但仍难以逆转颓势。
本周金融类信托产品数量最多,基础产业类次之。房地产类信托募集下滑,产品数量大幅减少,主要资金运用方式分别是开发贷和受让特定资产受益权;基础产业类信托中,贷款类和权益投资类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资金运用方式多为流动资金贷款、投向专项债权和受让应收账款。金融类信托产品数量依旧最多,资金运用方式多样,权益投资类产品大幅增加,其中资金多投向证券市场。近期股债市场的回暖同样使得信托业资金大举进入证券市场。
从房地产领域来看,本周共有2款集合产品披露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7.8%和9.7%。本周房地产类信托产品成立数量少,募集规模大幅下滑。另外,从投向地区来看,本周成立的房地产类信托披露投向地区的有2款,分别投向的是上海市和广东省。
从基础产业领域来看,本周共有5款集合产品披露预期收益率,分布在8.25%到9.25%之间,其中平均预期收益率9%以上3款,8%-9%的2款。成立规模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兴业信托(9.31亿元)、湖南信托(2.86亿元)和国光大信托(1.16亿元)。从产品的投向地区来看,本周披露投向区域的7款产品,投向浙江、湖北、山东的2款,投向湖南的1款。
从金融领域领域来看,本周共有14款集合产品披露预期收益率,分布在4.5%到9.2%之间。金融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区间跨度较大,与其底层资产有较大的关系,投向债券市场的收益相对较低,而资金池类产品收益相对较高。从产品数量上来看,外贸信托、华润信托以及四川信托分列前三位。
二、信托市场新闻一周回顾
影子银行压缩高风险资产 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下降13.15%
9月11日,银保监会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推进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最新进展。两年半以来,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共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4.5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余额较2017年初下降85%,理财产品嵌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规模占比较资管新规发布时降低10个百分点,监管套利突出的同业投资减少3.65万亿元,信托公司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规模同比下降13.15%。
违规输血楼市,建信、中信信托被罚
中信信托、建信信托两家龙头信托公司因地产信托业务违规吃罚单,引发外界关注。根据北京银保监局9月11日公示,由于将信托资金违规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等,两家公司被罚款120万元。记者从两家公司处获悉,所罚业务均是之前的项目。业内人士认为,近几个月来地产信托监管不断从严,上周五央行又宣布了降准,罚单在此时公布有很明显的警示意义,避免降准再刺激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
全国统一信托受益权账户系统今天在上海上线
信托业的规模在我国金融系统中仅次于银行业,为规范信托业运行,降低行业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全国统一的信托受益权账户系统今天(10日)正式上线运行。一般来说,我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股票等,收益都会直接归投资者所有。而信托产品的收益,既可以归投资者本人所有,也可以直接划给投资者指定的受益人所有。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托受益权账户是信托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创新,今天,这一系统在上海正式上线。
监管“组合拳”下房地产信托遇“冰点”
今年以来,随着房企融资政策收紧,供给渠道进一步受限,由于信托制度灵活、可提供定制化产品,取道信托融资成为不少房企优选。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房地产业务利润大、回报高,展业意愿强。此形势下,房地产信托得到蓬勃发展。8月份房地产信托募资规模骤降至400亿元,环比下降近四成,几乎与年内最低点(2月份为380亿元)持平。监管规范下,房地产信托得到有效遏制。
三、信托公司创新业务
信托公司差异化转型 头部企业重点发展三大业务
云南信托研报指出,若以2018年信托收入为准将68家信托公司分为前列(1-22)、中游(23-45)及下游(46-68),这些信托公司的发展战略已经在发生明显变化。22家前列信托公司中,有八家信托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加强各自的综合服务能力。在排名最靠前的几家公司中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其中,中信信托提出“打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排名第二的平安信托要求“以多种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第三名的中航信托则提出“成为国内具有领先竞争优势的金融整合服务商”。同时,结合行业整体趋势来看,中融信托在这方面的战略格局更像是信托行业整体的缩影:“要从‘资金提供者’转型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渤海信托抢滩绿色信托业务
在攻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这场大型战役中,信托业因其灵活的机制显现出独特作用。其中,渤海信托一直着力探索服务实体“新路径”。渤海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渤海信托管理信托资产中投向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规模为3300多亿元。同时,积极创新“信托业+实体经济”合作新模式,对接市场需求,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风险,持续提升绿色信托业务的竞争能力。
陆家嘴信托发布弘远系列首单慈善信托
“陆家嘴信托·弘远1号甘肃临洮定向扶贫慈善信托”捐赠仪式暨慈善品牌发布在上海举行,这是陆家嘴信托弘远系列首单慈善信托。中国信托业协会副秘书长郑方,中共甘肃省临洮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顺尧,陆家嘴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黎作强参加了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上,陆家嘴信托还发布了慈善信托品牌——陆信弘远。
安信信托(600816,诊股)推出创意中秋礼 积极转型财富管理
近期,上交所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便推出了名为“月亮代表我的信”的中秋礼,成为信托行业中定制节礼的先行者。安信信托相关负责人透露,安信信托自2018年开始以“信任之蓝”为核心,打造从品牌到视觉、文创、礼品的升级,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品牌内蕴,改变信托公司原本“B2B”的品牌建设模式,从而在资管新规影响下的信托转型之路上,走出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