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资金池受限 银行资金欲改道券商而弃信托
摘要 编者按:被金融机构热衷浇灌的资金池模式如今已走到了十字路口。因期限错配、项目不透明等原因,资金池饱受“庞氏骗局”的指责,部分信托资金池日前已接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商业银行对于不期而至的监管显然已有了新的规避举措,即转而借道券商平台设计“偏房资金池”,部分银行混乱的多头管理以及资金池暗箱操作的隐性风
编者按:被金融机构热衷浇灌的资金池模式如今已走到了十字路口。因期限错配、项目不透明等原因,资金池饱受“庞氏骗局”的指责,部分信托资金池日前已接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
商业银行对于不期而至的监管显然已有了新的规避举措,即转而借道券商平台设计“偏房资金池”,部分银行混乱的多头管理以及资金池暗箱操作的隐性风险是否会转移到券商的资管业务,令业界为之担忧。
近期火爆的信托公司资金池如今正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庞氏骗局”则成了信托资金池产品的代名词。业内预计,基于来自监管的压力,银行此前在信托公司建立的资金池项目资金将可能率先撤离,并转向券商的平台。这一出口的转移很可能意味着,银行是将混乱的多头管理以及资金池暗箱操作的部分隐性风险转移到券商的资管业务平台。
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部一直是主导当前银行资金池产品的主要管理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旗下其他部门乃至分支机构因利益分配原因,也纷纷在信托公司设立“偏房资金池”。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偏房资金池”实际上是体系内最大的风险敞口。
“穿越时空的黑洞”
据证券时报此前报道,目前信托的资金池产品规模已接近千亿元。而这其中,除了信托自营的资金池项目外,也包括部分实际上由银行主导的在信托公司建立的资金池产品。
据摩山投资董事长严骏伟介绍,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资金池产品是由金融市场部(部分银行称为资产管理部)主导,但目前部分银行的其他部门,如私人银行部、投资银行部、个人金融部,甚至包括各地的分行也纷纷通过信托公司设立资金池。业内将银行金融市场部的资金池形象地称为“正房资金池”,其他部门则相当于“偏房资金池”。
对于银行业内出现非主管部门纷纷抢食资金池业务的现象,严骏伟认为,这主要是看到了资金池在业务操作上的便利,此类产品成立后,无论在资金端还是项目端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然而受制于银行内部分工,这些部门及分支机构只能寄生于外部,其基本操作模式是:先由信托发行资金池产品,但项目采集和资金募集工作均由上述各银行部门负责,在利益分配上自然也由这些部门主导,信托公司只收取通道费用。
不同的是,这些在信托公司建“偏房资金池”的银行部门与分行机构,却能游离于银行总部的监管体系,同时也不在监管部门的管控范围,这无疑将导致监管部门此前对于银行资金池的监控无法得到彻底落实。
据广发银行[微博]某人士表示,对于银行的资金池,事实上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就已经进行了监管,要求资金池产品要做到单一理财产品对应单一资产,做到每个产品都单独配置资产且独立核算,而不允许再出现“多对多”的形式,以避免银行的资金池通过以期限错配、发新偿旧的方式来满足到期兑付。
但这些“偏房资金池”却能游离于监管之外,因此在资金与项目配对上,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在严骏伟看来,这些偏房就如同是“穿越时空的黑洞”。
不过,这些建立在信托公司的“偏房资金池”正面临着新的冲击。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监管层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信托公司的资金池业务。对此有信托人士预计,这将迫使银行各部门此前在信托公司建立的“偏房资金池”浮出水面,也将使这类资金在近段时间率先撤离,并转向券商的平台。
“这有如银信业务转型后的历史重演。”上述信托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规范信托的银信业务后,银行为寻找同业业务新出口,迅速与正在进行资管创新中的券商达成共识,形成了目前银行同业业务中,银信合作与银证合作并举的格局。
但这也可能意味着是将目前部分银行混乱的多头管理以及资金池暗箱操作的隐性风险转移到券商的资管业务中。
“准基金”向基金变革
曾就职于民生银行金融同业部的严骏伟,是国内最早从事设计并运作银行资金池的专业人士。据严骏伟介绍,当时他们将资金池业务叫做“准基金化运作业务”,“与基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资金池不披露净值,在资金投向上也只是简单地预设投资范围。”严骏伟说。
在收益的核算上,此类“准基金”更像是刚性兑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而非基金化的非保本产品。
正常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本应是通过计算资金池对应资产的综合收益而确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情况却是预期收益与其对应资产实际收益脱钩,更多是参考了同业水平、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以及同类产品的综合收益水平而定。
然而作为资产管理和投资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所对应的资产运作结果往往是有赚有赔。当资金池项目赔钱而导致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符甚至实际收益为负时,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者赎回时往往不按净值计算,发生亏损也不予确认,最终使得“预期收益”成为了保底且必须支付给投资者的“固定收益”。
为实现刚性兑付,“借新还旧”成为了必然举措,“庞氏骗局”的质疑也开始不绝于耳。对此,上海某信托公司高管认为,资金池模式只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最终导向应该还是彻底的基金化。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如工商银行已经摒弃资金池模式,初步向国际上通行的净值型投资组合资产管理模式转型,产品单独核算,投资组合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配置。
严骏伟表示,目前资金池产品整体的市场体量已经十分庞大,监管部门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整顿。而基金化则是缓解资金池产品风险的重要切入点,但这对金融机构的后台系统,尤其是信息技术(IT)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各类从事资金池业务的机构增加相应投入。
在严骏伟看来,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在信托或其他机构设立的“偏房资金池”应该予以严厉禁止,因为这些“偏房”的私下运作模式,使其游离于监管之外,因此并不具备向基金化转型的条件,反而已成为体系内最大的风险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