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嘉兴两地试点显示 长护险正在促进护理产业快速兴起
摘要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声音越来越密集。9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要求紧扣群众关切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时提出,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随后,民政部于9月2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声音越来越密集。
9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要求紧扣群众关切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时提出,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随后,民政部于9月2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满足多元化照护需求。
从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15个试点城市开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之路算起,长护险试点已三年有余。而按照设定的试点目标,试点城市利用一到两年时间,积累经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三年试点,这一关注度不断上升的险种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又面临着什么问题?近日,记者来到1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江西上饶和“自愿”试点的浙江嘉兴,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数据资料
长护险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记者在两地采访过程中,失能人员亲属说的最多的四个字。
记者来到嘉兴亲亲家园老年颐养中心照护区的房间时,一名护理员正在为姚静莲(化名)老人进行口腔清洁。放在老人床头的一张护理服务计划执行记录表显示,护理员的工作有27项,其中,头面部清洁、梳理,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口腔清洁,排泄护理等工作是每天都需要进行的。
“我母亲已经98岁了,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以前住在家里,需要24小时有人照顾,而我也七十多岁了。”姚静莲的女儿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于2017年住进了亲亲家园老年颐养中心。
谈起护理员的工作,姚静莲的女儿连连称赞:“为老人擦身、洗头、洗脚、剪指甲、陪老人说说话,特别有耐心;还用专业的护理手法为老人按摩,锻炼肌肉。虽然长期卧床,但我母亲从没出现过压疮、便秘。”
除了减轻了照护负担,长护险更为这个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嘉兴试点长护险制度之前,姚静莲老人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工资不足以负担其每月的照护费用,还需要子女共同承担余下的费用。其子女坦言,长期持续下去,这笔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而现在,长护险每月为姚静莲老人支付2100元。姚静莲老人的女儿说:“有了长护险,不仅有医保局不定期来这里检查,还能实实在在地为家庭节省开支,让我们全家都更安心、更放心。”
按照嘉兴长护险相关文件规定,参保人选择定期上门居家护理,长护险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每月,支付比例80%,月最高支付1200元。选择长期24小时连续护理,在医疗机构,最高支付限额为2400元每月,支付比例70%,月最高支付1680元;而像姚静莲老人一样在养老机构,最高支付限额可达到3000元每月,支付比例70%,月最高支付2100元。
从长护险制度在嘉兴落地到今年8月底,1年9个月的时间,嘉兴参保人数达到400万人,累计受理失能评定申请15508人,评定14151人,共有9505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待遇。其中,选择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享受24小时连续护理的有2670人,占28.1%;选择居家护理的有6835人,占71.9%。
而作为1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上饶,截至2019年8月底,已有25批2744人申请了失能鉴定,2415人通过鉴定并通过公示后正在享受长护险待遇,长护险累计支付近2000万元。“解决了失能人员个人或家庭33%到60%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上饶市医保局局长郑寿庆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护理产业初步兴起
“长护险试点期间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嘉兴市医保局副局长王保国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除了缓解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切切实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之外,还较好地促进了居家护理产业的发展。
在长护险试点之前,嘉兴的居家护理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试点一年多后,当地的养老护理机构纷纷扩大规模,同时引进了浙江省外的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初步呈现出居家护理机构、居家护理人员从无到有的良好势头。
取得这样的成效,在长护险制度设计之初已经有所考虑。在嘉兴,如果参保人选择定期上门居家护理,长护险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每月,支付比例80%,月最高支付1200元。其中,600元用于支付护理机构的服务,300元用于购买护理耗材,300元作为亲属照护的劳务报酬。
在采访中,多位失能人员家属提出这样的疑问:“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我们家属一直在做,也可以继续做下去,为什么不能将给护理机构的费用给家属?”“这主要是为了培育护理服务力量。”王保国表示,居家护理依然是当前长护险服务的“主战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群体期望接受家庭护理和居家护理的比重接近70%。而居家养老并非是老年群体专属,太保安联最新发布的《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报告(2019)》显示,即便是中青年人,选择家庭护理的比例也接近50%。
数据资料
记者注意到,提出疑问的失能人员家属基本都处于身体健康、退休阶段,且有多个兄弟姐妹可轮流进行照护。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延迟退休稳妥推进、独生子女成为照护主力,若想满足未来多元化、多层次的照护需求,现在必须付诸行动,大力培育照护产业。
在这一点上,长护险试点各地都在筹谋,在行动。在上饶,如果失能人员选择由家属居家护理,家属在接受专业护理培训“上岗”后,长护险按照15元每天支付“工资”。不过,“我们已与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即便以后长护险支付标准提高,15元每天的标准不会提。”郑寿庆表示,一方面,参保人应认识到长护险不是补贴、不是养老金;另一方面,这也不利于推动护理产业发展。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上饶的护理机构已经慢慢培养起来。与试点之初相比,参保人选择领取现金的比例已经从95%下降到70%左右,而选择护理机构居家护理的则增加了超过20%。”郑寿庆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护理机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参保人在家享受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
护理人员缺口严重
“三年来,长护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首批15个试点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纷纷出台方案,另外,‘自愿’试点城市也有四五十个,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郑秉文肯定道。不过,他也指出,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仅15个试点城市,在保障范围、受益规模、保障水平、筹资渠道、筹资标准等多个环节就存在不一致、不确定。而随着参与试点的城市越来越多、试点的时间越来越长,考虑到公平、可持续的原则,应该在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之前,统一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筹资原则、基本待遇水平等关键问题,防止长护险制度碎片化现象进一步扩大。
除了制度框架亟待统一,在试点过程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上饶现在护理服务人员极缺。”郑寿庆表示,尽管近几年上饶加快了对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但仍然远远不够。而护理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效率和效果,制约了长护险制度的有效推广。
《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报告(2019)》认为,我国护理市场尚不成熟,劳动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长期护理市场供需失衡。从人才缺口来看,目前我国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为4063万人,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但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专业护理人员不足两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另外,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流动性高,且通常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
面对现实条件,作为经办机构的保险公司并未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让参保人享受到专业的照护服务。比如,泰康养老就借助其在医养康护一体化养老社区的管理经验,建立了78项长期护理服务标准,针对日常护理项目设置26项操作考核标准。在长护险经办过程中,泰康将这些标准应用在了试点地区。与此同时,还邀请泰康养老社区具有丰富、专业临床护理经验的居家护理培训师,定期将专业的护理课程搬到长护险一线,第一时间解决参保人居家护理的难题。
就在本次采访结束的9月底,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一政策将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延伸阅读
2016年6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式进入探索之路。
截至2018年6月底,长护险制度覆盖5700万人,参保职工与城乡居民的比例约为7∶3,享受待遇人数已达18.45万人。除了确定的15个试点城市以外,目前自愿开展长护险的城市已有近50个,而且这一趋势正在逐步扩大。
长护险有效地破解了“养老机构不能医、医疗机构不能养、家庭成员无力护”的养老困局,取得了“患者家庭减负担、护理机构得发展、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正因如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为长护险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