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种从0到70 期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壮大
摘要 新中国走过了光辉的70年。70年间,中国的金融事业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的金融业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稳步
新中国走过了光辉的70年。70年间,中国的金融事业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的金融业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其中,中国衍生品市场在历经近30年的探索实践之后,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乱到治,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到金融期权、商品期权,浓缩了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
回望新中国期货业改革与发展历程,我们的确值得自豪:仅用了不足30年的时间,我们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的路程,并且我们的商品期货交易量已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价格”渐渐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中国定价”的国家软实力逐步提高,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
衍生品数量已达70个服务实体经济显实效
随着今年9月25日和9月26日,上期所不锈钢期货与大商所苯乙烯期货先后上市,我国境内衍生品数量达到了70个。从0到70,期货业筚路蓝缕,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期货事业30年的变迁史,主要还是从1990年10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引进期货机制、规范化的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即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算起的。其实,早在1988年2月份,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李鹏同志就曾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着手研究国外的期货制度,并亲笔给该中心时任主任马洪同志留言,请他组织研究国外期货制度,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1988年3月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期货交易”。随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成立,由田源任组长、常清任秘书长,这个工作小组直接促成了中国首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前身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迈出了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令人想不到的是,从1990年到1995年,遍布全国各地的期货交易所数目一度超过50家,比美国的还要多。由于当时法规不健全,监管滞后,发生了不少问题,全面清理整顿在所难免。
经过两次大的市场整顿后,1998年国务院明确了只保留上期所、郑商所与大商所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2000年12月29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此后期货市场得以逐渐复苏。
2006年国务院同意证监会批准新设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自此,中国期货市场形成了四大期货交易所的新架构。4家期货交易所连同几乎同期发展起来的上交所、深交所,以及2012年成立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共同构成了目前全国性证券期货市场总体大格局。
就期货品种而言,1992年5月28日,新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的期货品种即铝期货破茧而出。经过整顿后,至2003年前,期货业仅有6个品种保留或推出,分别是铝、铜、天然橡胶、豆粕、黄大豆1号、强麦期货;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有4个、3个和4个新品种在3家期货交易所上市;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中金所上市,从此填补了我国金融期货的空白,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今年9月26日,大商所苯乙烯期货成为第70个衍生品种。新中国衍生品市场从艰难中一路走来,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衍生品市场之一,非常不易。70个上市品种相继推出,体现了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并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历程。正如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对《证券日报》记者所言,“一张期货合约涉及一个产业链。多一个期货品种,金融市场就多了一条服务实体企业的路径。”
赋能实体经济期货业迎来发展壮大新拐点
如上所述,新中国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实践,同百姓福祉都是紧紧相联的。在新时代,期货业反哺现货,赋能实体,造福社会正当时。
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其《发现价格》一书中提出,期货市场既不是间接融资去贷款,也不是直接融资去发股发债,而是靠期货交易中发现的价格和提供的套期保值机会,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因此,期货市场的经济社会效益是隐性的。
截至目前,衍生品种从农产品向工业品、金融产品、天气等领域拓展,衍生工具从期货向期权演进,场内、场外市场同步发展。期货价格信息,已成为反映相关品种供需关系和市场预期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晴雨表”。
李正强表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就需要一个工具完备、产品丰富、安全高效,功能发挥充分的衍生品市场。”
回望来路,不改初心。期货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稳定价格、管理风险的作用,承担着服务实体企业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期货市场仍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发展方向,以其独特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功能,在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衍生品与实体企业交织美丽画卷
随着我国期货价格在提升贸易透明度和效率、维护贸易公平、促进贸易方式转变方面作用明显,衍生品与实体企业已呈水乳交融之势,两者交汇织就一张美丽的产融画卷。
记者获悉,2018年参与大商所期货期权交易的法人客户超过1.3万户,法人客户日均单边持仓量306万手,持仓占比52%,较2017年同比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国内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业、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以及1200多家化工企业、1200多家煤焦钢企业等通过套期保值改善经营管理。
早在2009年就已开始对期货进行研究的南钢股份,与其有着十年不解之缘。南钢股份证券投资部主任蔡拥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铁矿石期货在大商所上市后,市场充沛的流动性和可交割的交易特点,也使得钢厂等产业客户的参与度日渐提高,给钢厂、钢贸商的现货铁矿石定价和采购有了可以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市场。钢厂和钢贸商也越来越愿意通过大商所的铁矿石期货合约来管理和指导现货运营。
“保险+期货”,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期货业引以为傲的创新业务,它在事实上已将银行、保险、期货、产业等主体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作为期货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内,从“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到“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采访中,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总结过去“保险+期货”试点的基础上,大商所已于去年推出了“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收购等多种形式,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致力于通过多类型金融机构跨界合作和多结构运行模式集中尝试,探索建立期货市场服务农民收入保障的整体框架。
据介绍,去年大商所对37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和1家商业银行的107个项目进行备案。从模式上看,107个项目中,“保险+期货”主模式项目86个,场外期权主模式项目21个。可以说,“保险+期货”为保障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好路子,实现农民、政府、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中国期货业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其独特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从而以稳定好价格、管理好风险等形式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必将得到更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管理好衍生品市场,对解决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问题,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秩序,现实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可以相信,随着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理念的不断强化,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入,随着《期货法》立法工作的不断推进及现有市场规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个产品丰富、功能齐备、结构合理、服务高效、运行稳健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未来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