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23家险企发债“补血” 18家险企增资252亿元

来源:证券日报 2019-10-18 07:47:03

摘要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银保监会合计批复了23家险企的增资、发债“补血”计划,合计金额达787亿元。包括5家险企535亿元资本补充债获批,以及18家险企的252亿元股东增资计划获批。一家今年获批发行资本债的险企高管对《证券日报》表示,公司之所以发债是因为偿付能力长期处于略高于监管线的状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银保监会合计批复了23家险企的增资、发债“补血”计划,合计金额达787亿元。包括5家险企535亿元资本补充债获批,以及18家险企的252亿元股东增资计划获批。

  一家今年获批发行资本债的险企高管对《证券日报》表示,公司之所以发债是因为偿付能力长期处于略高于监管线的状态,这很考验管理层对业务进度的把控能力,也不利于开展业务。增资后,公司业务发展将不再受到保费规模的限制,也不会影响一线业务人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18家险企增资252亿元

  从今年险企通过股东增资获批的情况来看,一、二季度增资获批的险企数量及增资额均占绝大多数,三季度险企获批的增资额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前三季度险企合计增资252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三季度,银保监会批准了2家险企26.3亿元的增资计划,分别为:8月5日长安责任保险增资16.3亿元获批:7月4日人保再保险公司10亿元增资计划获批。

  而今年二季度,银保监会批复了8家险企126.8亿元的增资计划。其中,5月份,银保监会批准了恒安标准人寿(10亿元)、德华安顾人寿(6亿元)、中荷人寿(3.2亿元)、平安健康保险(3亿元)、安达保险(1.22亿元)、瑞再企商(0.69亿元)这6家险企的增资计划。4月份,银保监会批准了国华人寿95亿元增资以及众诚保险7.69亿元增资。

  值得一提的是,增资95亿元的国华人寿为今年以来增资最多的险企。公开资料显示,国华人寿自成立以来,共完成增资11次。随着此次增资的落地,股东累计资本投入达到175亿元,净资本超过250亿元。

  国华人寿表示,控股股东天茂集团(行情000627,诊股)加大对国华人寿的投资力度,是因为看好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湖北三家国企联袂携手国华,也是对寿险行业以及国华人寿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随着国有资本的注入,将进一步优化国华人寿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今年一季度的增资额仅次于二季度,总体来看,一季度银保监会批准了8家险企的98.6亿元增资。其中,3月份,中邮人寿56亿元及法国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5530万元的增资计划获批;2月份,人保集团18亿元及北大方正人寿9.5亿元增资计划获批;1月份,国元农业保险、国泰财险、利宝保险、富邦财险增资计划获批,分别增资2.1亿元、10亿元、1.2亿元、1.2亿元。

  整体来看,不少险企由于偿付能力不足而补充资本,还有部分险企欲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减少发展业务掣肘因素而大幅增资。从体量来看,上述获批增资的险企中,多数为中小公司,且恒安标准人寿、中荷人寿、瑞再企商等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

  充足的资本实力也为险企的发展带来后劲。比如,恒安标准人寿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增资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资本实力,并成为公司完善战略布局、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有力支撑。

  5家险企535亿元发债获批

  今年以来,险企不仅密集增资,也屡屡通过发债“补血”。

  比如,8月20日,银保监会又批复了太平财险发行不超过30亿元资本补充债。此外,一季度,银保监会批复了4家险企的资本补充债发行计划,审核通过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平安产险、珠江人寿、百年人寿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合计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05亿元。

  险企密集增资发债一方面源于补充资本金,为业务发展提供后劲,另一方面也与监管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硬性要求有关。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召开的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披露的信息,2019年二季度末,纳入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较上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8%,较上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8.8%、240.1%和309.9%。

  会议认为,二季度保险业总体运行平稳,业务稳中有进,杠杆率稳中有降,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稳定,风险总体可控。

  虽然保险行业总体偿付能力有所提升,但银保监会还提到,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保险业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审议,105家保险公司在风险综合评级中被评为A类公司,68家被评为B类公司。但有2家被评为C类公司,2家被评为D类公司。被评为C类和D类公司,即偿付能力不达标。

  实际上,2018年以来,随着行业新一轮转型的推进,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在2016年以来销售的中短期业务,在2018年、2019年逐渐进入退保给付期,一些公司偿付能力开始“吃紧”,部分险企不得不通过增资或发债补充资本金。此外,一些险企今年“开门红”期间业务发展较快,对偿付能力也形成一定的压力。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