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发展的四个类型 主动管理占比增加
摘要 2017年下半年开始,信托行业资产规模逐步收缩。总体来看,信托业务“减脂增肌”取得了一定成效,各信托公司规模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转而着力优化结构、提升主动管理业务比重等等。与此同时,信托报酬率持续下降。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信托业综合年化报酬率为0.35%,较2017年的0.42%有所
2017年下半年开始,信托行业资产规模逐步收缩。总体来看,信托业务“减脂增肌”取得了一定成效,各信托公司规模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转而着力优化结构、提升主动管理业务比重等等。
与此同时,信托报酬率持续下降。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 2018年信托业综合年化报酬率为0.35%,较2017年的0.42%有所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观察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增速及信托报酬率三个维度,可以发现大多数公司还是以规模驱动型发展策略为主。
54家信托去年规模下滑
实际上,信托行业的资产集中度自2015年以来缓慢下降,到了2018年保持稳定,信托公司保持“强者恒强”的态势。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信托业40%左右的信托资产都集中于前10家公司。可见即使在行业规模整体压缩、结构化调整的压力下,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依然有着绝对优势。
具体来看,2018年有54家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下滑:增速在-10%以内的公司有18家,增速在-10%~-20%的公司有14家,增速在-20%~-50%的公司有20家,增速在-50%~-100%的公司有2家。2018年,仅有14家公司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并且大多数增长幅度较小,增速在0~20%的公司有9家,增速在20%~50%的公司有4家,增速在50%~100%的公司有1家。
业界观察人士认为,2018年较2017年资产规模下滑公司增多,分化加剧,依靠传统通道业务发展的公司受去杠杆及强监管影响较大,也有一些信托公司较早谋划转型,发展创新业务取得了一定成效,资产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信托公司发展的四个类型
按照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增速及信托报酬率三个维度,可以将信托公司所处位置分布划分为四类:
分布在左上方的信托公司信托报酬率较高,并不注重规模扩张。代表案例是重庆信托、东莞信托、杭工商信托等;
分布在右上方的信托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忽略业务质量的提升,在规模增速和信托报酬率方面都表现较好。代表案例是五矿信托、中航信托、中建投信托、中国民生信托等;
分布在左下方的信托公司规模增长较弱,同时信托报酬率也较低,收入增长动力较差,行业竞争力较弱,需要寻找新的转型方向;
分布在右下方的信托公司规模扩张较快,但是信托报酬较低。例如一些银行系或央企集团背景的信托公司,包括交银国际信托、建信信托等。
主动管理占比增加
2018年,68家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规模为7.36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0.37万亿元,同比减少4.79%,占信托资产规模的比重为32.64%;被动管理业务规模为15.19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了3.06万亿元,同比减少16.77%,占信托资产规模的比重为67.36%。
也就是说,2018年信托业整体规模减少主要是被动管理类业务规模大幅减少,虽然行业整体规模有所下滑,但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各家信托公司披露了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资产的细分结构,分为证券类、股权类、融资类、事务管理类及其他类。在主动管理细分结构中,占比较高的有融资类、证券类和股权类,比例分别为48.55%、 19.13%、18.40%。2017年主动管理细分结构中,融资类、证券类、股权类占比分别为40.33%、30.78%和14.92%,可以发现与2017年相比,主动管理业务中股权类和融资类占比大幅提升,可见各信托公司开始探索主动管理类的股权投资信托业务,培育股权投资方面的主动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融资类业务不仅占据较大份额而且占比大幅增加,与行业整体较为依赖信托融资功能的现状相符。2018年股市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受资本市场影响,证券类业务占比有所下降。被动管理资产细分结构中,则主要集中在事务管理类,占比高达71.52%,其次为融资类,占比为14.44%,被动管理业务中其他类型占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