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兴业“样本”带来的启示
摘要 截至2019年10月末,累计为18941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21070亿元;上述资金所支持的项目,预计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300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8435.79万吨,年节水量41001.28万吨;相当于关闭193座100兆瓦火力发电站,10万辆出租车停驶41年,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
截至2019年10月末,累计为18941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21070亿元;
上述资金所支持的项目,预计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300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8435.79万吨,年节水量41001.28万吨;
相当于关闭193座100兆瓦火力发电站,10万辆出租车停驶41年,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不言而喻……
——这是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数据,更是我国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
在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较高,绿色信贷也因而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的主力军。显然,银行业如何更好发展绿色金融意义重大。
正如《报告》所指出,实践表明,“自上而下”的顶层推动充分发挥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了中国绿色金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中国绿色金融由表及里、枝繁叶茂。两条路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绿色金融事业不断进步。
这其中,兴业银行可谓“自下而上”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践的一个生动“样本”。G20可持续金融小组共同主席迈克尔•谢伦曾如此评价说:“兴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包含‘五大支柱’,包括建立绿色金融战略与规划、构建专业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和加强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建设,我认为这是目前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最佳架构。”
那么,兴业银行“寓义于利 由绿到金”之路,有着怎样的启示?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再度走进这家“赤道银行”,探寻其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历程背后那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启示之一——绿色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董事会与高管层高度重视、建立清晰的“绿色金融集团”战略、采纳国际先进准则
“为什么别的银行都没有这样的要求,兴业银行却要做赤道原则的评审呢?”几年前,山西强伟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不解和疑问,是很多与兴业银行首次合作的企业都曾有过的。
当时,山西强伟纸业年产30万吨石膏板护面纸项目亟待上马。而作为省级造纸产业大型项目,其建成后创税将在1亿元以上,并能提供700人以上的就业机会,经济和社会效益几乎为所有人看好。然而,根据赤道原则,该项目却属于B类,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环境或社会隐患。
兴业银行在按照赤道原则要求对项目开展环境与社会尽职调查时发现,企业并未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污水处理的事故容量池,这不仅无法起到特殊情况下应急处置的作用,也存在被环保部门处罚的风险。兴业银行随即与企业展开深入沟通,诠释赤道原则及环境与社会风险理念,最终赢得企业认可,并按标准建设了事故容量池。
项目落地不久后,上级环保部门针对当地造纸企业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未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容量池的造纸企业均受到处罚,要求停产整顿,而山西强伟纸业因规避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生产经营丝毫未受影响。
“我们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只是提供资金支持,还要帮助客户识别、管理和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坦言,“虽然现在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最初银行推行绿色金融还是相当不容易。”
令人瞩目的是,从2006年国内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到2008年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再到如今形成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多个业务种类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兴业银行通过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商业行为有机结合,成为践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的典范。
那么,兴业银行是如何做到的?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具有三大关键推动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其一,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其二,建立清晰的‘绿色金融集团’战略,其三,持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纳国际先进准则。”
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中,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绿色金融重视方面的评价指标设置了最高的权重,加起来高达22%。而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据了解,作为顶层设计,兴业银行董事会提出 “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观,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并成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和集团绿色金融专项推动小组,在政策资源配套和体制机制上予以了一系列支持,从而促进了该行从开发单一绿色金融产品到建成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从绿色银行成长为综合化绿色金融集团的蜕变。
特别是一系列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业银行一方面把绿色金融业务纳入对分行的综合经营计划考评,另一方面在业务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每年均安排绿色信贷风险资产或专项规模。不仅如此,该行每年还安排专项财务资源用于支持激励各分支机构在绿色金融客户建设、重点项目投放、创新产品落地、排放权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信贷审批上,在对绿色金融项目给予绿色通道的同时,实行差异化授权,绿色金融项目优先审批。
如果说,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推进的重要引擎,那么,清晰的绿色金融战略,无疑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早在2016年,兴业银行就制定了“两个一万”的绿色金融中期目标,力争到2020年,集团层面绿色金融业务融资余额突破一万亿元,服务绿色金融客户数(项目数)突破一万户,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根据绿色金融战略目标与规划,罗施毅说:“在集团内,我们2015年初即将绿色金融列为集团七大战略核心业务之一,致力于实现从绿色银行到绿色金融集团的跨越;在市场上,则以绿色信贷为基础,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不断扩展绿色金融业务领域,使兴业银行成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采访中记者感到,赤道原则不仅成为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更是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开辟绿色金融业务“蓝海”、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的有力工具。
基于实施赤道原则所产生的内生动力,逐步推动兴业银行实现了在公司治理理念上的革新——从股东利益至上到兼顾利益相关者,再到倡导可持续发展,该行公司治理理念实现了三级演进与飞跃。
“绿色金融作为西风东渐的舶来品,借鉴国际经验,采纳国际先进准则,可以为中国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注入持续发展动力。”鲁政委说。
启示之二——绿色金融成功的重要方略:建立专业组织架构,持续进行能力建设;持续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持续发行绿债,为绿色信贷补充资金来源
2018年11月13日,兴业银行发行首支境外绿色金融债券,包含美元和欧元两个品种,即6亿美元三年期定价3M LIBOR+85BP,3亿欧元三年期定价3M Euribor+85BP,创造了股份制银行双币种发行、双品种绿色认证、双交易所上市、跨时区定价等多项纪录,直接服务和推动了6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绿色债券是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最成熟,同时也是影响最广泛的领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中长期绿色项目与绿色融资的期限错配问题,成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资金补充来源。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 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 亿元,位居全球前列。
而兴业银行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截至2019年10月底,该行累计发行1300亿元绿色金融债,不仅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的中资银行,亦是全球绿色金融债发行余额最大的商业金融机构。
罗施毅表示,发行绿色金融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银行支持绿色项目、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责任投资人”群体的形成,有利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兴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正是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为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的创新成果有目共睹。以近年为例,该行成功通过三方合作的形式,将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优势和政府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相结合,创新推出了一批像“环保贷”“绿票通”“绿创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思路和模式,值得借鉴和参考。
更值得思考的是,从为企业客户提供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集团化绿色产品和服务,到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低碳主题信用卡、绿色按揭贷、绿色消费贷和绿色理财产品等个人绿色金融服务——记者发现,如果不是调动了兴业银行各条线、各部门,以及兴业租赁、兴业基金、兴业信托、兴业研究等各个子公司的力量共同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那么绿色金融全方位服务体系将无法形成。
而这一创新格局,如果没有专业的组织架构来支撑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据悉,兴业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绿色金融部,牵头负责集团绿色金融业务产品创设、营销推动、品牌建设以及具体事项的统筹、协调、联动,并设置了专业研究、产品创新、营销管理、项目评审、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6个专业团队。分行层面,则设立了分行绿色金融部或相应的职能机构,配置专职绿色金融产品经理,总行专业管理部门加分行专业经营部门的组织架构,有力支持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专业水平,迄今兴业银行共举办赤道原则、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相关培训400余场,参加培训员工近5万人次。
启示之三——绿色金融提升市场影响力的独特路径:积极参与并推动监管制度出台与国际合作;共享共建理念成就独有的绿色金融同业输出服务
在兴业银行,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下半年以来,兴业银行共与9个省(区)签约绿色金融合作总金额5700亿元,已累计投放绿色融资近2000亿元,融资融智并举,促进了地方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兴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产品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
据了解,自201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兴业银行便直接参与了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规划方案的起草制定,并分别与贵州、浙江、江西、新疆等4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内蒙古、甘肃、青海、吉林、云南等5省区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一地一策”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在鲁政委看来,“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绿色金融,需要良好的绿色金融监管环境和融入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潮流,而先行的金融机构推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也有助于自身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在国内,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参与了监管部门《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能效信贷指引》《绿色银行评价方案》等多项绿色金融政策制定和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规划方案的起草,直接参与地方绿色金融制度和政策设计,协助各地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文件和统计标准等,积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在国际上,兴业银行加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亚洲金融合作协会(AFCA)绿色金融合作委员会等组织,多次受邀参加全球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参与赤道原则、IFC《绩效标准》等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定,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要让更多金融机构加入进来,让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壮大起来。共享共建的理念,成就了兴业独有的绿色金融同业输出服务。”罗施毅说。
截至记者采访时,兴业银行已与九江银行、湖州银行等近20家同业机构签署绿色金融同业合作协议,深化绿色金融全面合作,在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团队建设、业务流程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和业务创新,有效赋能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来,共同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还分别从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和赤道原则与商业可持续的角度,出版了《寓义于利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从绿到金:基于赤道原则的银行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两部著作,深化了金融行业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也为同业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