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大战打响!103只产品收益翻倍,外资私募“私转公”开闸!
摘要 距离2019年结束仅剩19个交易日,市场震荡依旧剧烈,不少大股东开始进行减持操作。与股东减持相反,外资则在11月的震荡市中逆市抄底,创下年内新高。年关将至,基金业绩年度排名大战也即将打响,敏感如私募,尽管指数看似波澜不惊,却已在“磨刀霍霍”,私募仓位近三个月以来在本月首次上升,加仓意愿也逐步明显。除
距离2019年结束仅剩19个交易日,市场震荡依旧剧烈,不少大股东开始进行减持操作。与股东减持相反,外资则在11月的震荡市中逆市抄底,创下年内新高。
年关将至,基金业绩年度排名大战也即将打响,敏感如私募,尽管指数看似波澜不惊,却已在“磨刀霍霍”,私募仓位近三个月以来在本月首次上升,加仓意愿也逐步明显。除了国际资金的被动配置,海外的资产管理巨头也纷纷加快抢滩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有至少25家海外机构在中国成立私募管理人,发行产品60只。
与此同时,继平安银行后,“零售之王”招行近日也推出了私募定投服务,并将认购起点降至40万元,正式打破了百万门槛。招行首批10家私募均是知名私募,包括淡水泉、重阳、拾贝、朱雀、中欧瑞博等老牌私募,门槛降低之后,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私募市场之中。
此外,今年上市公司也成了私募的忠实粉,展鹏科技近期拿出1500万元投了两家私募旗下的产品,该公司今年已经先后7次认购了6只私募产品。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上市公司共拿出8.23亿元认购15只证券私募基金的份额,彤程新材、今世缘、九牧王、雪浪环境、金禾实业等上市公司都名列其中。
年终大战打响,私募加仓意愿强烈
今年虽然未能迎来投资者们期待的牛市行情,但众多题材热点也潜伏着不少赚钱机会,凭借对结构性行情的准确把握,不少私募赚得盆满钵满,更有多只私募基金在今年以来实现了业绩翻倍。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在纳入统计的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中,今年来的平均收益是24.10%,有103只产品实现了超过100%的收益,超过50%收益的产品更是多达787只,其中最高收益高达1587%,在收益翻倍的私募基金中,主要是以主观多头策略为主。
距离年末收官已不足20个交易日,私募年度业绩排名大战愈演愈烈,不少私募正开足马力,全面进攻。在近期市场持续偏弱震荡的背景下,股票私募在具体投资应对方面也并不悲观。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12月融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为为109.43,与11月的107.56相比有所提升,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对12月股市的信心有所增强。
就仓位而言,目前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67.04%,也相比上个月同期的66.55%提升了0.49个百分点。9月末,私募平均仓位大幅降低,近2个月则连续上升,目前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15.17%的私募处于满仓状态,相较上月末提高4.1个百分点。此外, 12月A股市场仓位增减投资计划指标值为107.58,相比上个月上升5.29个点,是近3个月来的最高值,这意味着在9月末私募平均仓位大幅降低后,基金经理目前的加仓意愿相对明显。
外资私募加速布局,备案产品已达60只
今年以来,外资布局中国的步伐仍在加快,近日全球知名金融服务公司霸菱宣布推出旗下首只中国境内私募基金,至此,外资私募备案产品合计已有60只。霸菱亚太区总裁罗德仁对外表示,随着新基金的发行和上海新办公室的设立,霸菱正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版图,在中国这个重要的金融市场拓展业务及提供更多产品服务。
从富达利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私募,到如今霸菱落地首只境内私募基金,近三年时间,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备案产品数量和资管规模不断刷新。
截止目前,今年已经有联博汇智、安联寰通、德劭、霸菱、野村、腾胜6家外资私募管理人登记备案,与去年备案基本持平,其实不乏知名外资机构,从备案产品数量来看, 2019年来新备案35只产品,超过历史总数的50%,外资私募基金备案数每年都在以递增的趋势增长。
分季度来看,2019年一季度备案5只,二季度备案8只,三季度备案16只,四季度目前备案3只,备案上涨趋势明显。其中施罗德发行最多,其次是瑞银资产、路博迈、惠理、安中、毕盛,已备案的外资私募管理人均有产品在发行。
不仅发行产品的数量在增加,发行产品的策略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外资私募备案的产品包括股票、债券、量化、FOF和多元策略等,主投A股的市场主动管理股票策略产品数量最多。分产品策略来看,2019年来新成立的外资私募基金有18只股票策略,约占53%,6只债券策略,4只复合策略,3只组合基金以及3只其他策略。可以看到股票策略、债券策略仍是外资布局的主流,代表性的有施罗德、路博迈、惠理、元盛、瑞银等。
对于外资私募纷纷进入中国,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夏风光表示,外资私募基金布局中国市场的节奏明显加快,金融行业加速对外开放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市场增速快,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存在不少估值有吸引力,成长空间大的企业。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越来越成为全球配置的重要部分。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对于中国的监管、交易规则以及对国内市场、公司的研究,都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业绩体现也会是渐进式。现在还是外资私募布局的早期,产品竞争力的显现和市场认可程度都需要时间。
伸向公募蛋糕,“洋私募”已可启动转公流程
外资私募的动向也不甘示弱,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持续为国外资本打开,外资私募正在将手伸向公募这块蛋糕。目前超20家外资已获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洋私募”,已经可以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即“私转公”的申请流程已经开启。转为公募基金的注册资本金要求为4亿元,且投资系统等需要做到本土化。
2016年6月,中国证监会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申请登记成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包括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在内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由此拉开了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
2019年10月11日,证监会正式明确券商、基金、期货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时点,采取三步走策略:2020年1月1日,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4月1日,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12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而现在,对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私转公”的放开,无疑体现着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国外资本的进一步包容与开发。富达利泰投资是提早布局“私转公”的机构之一,据了解,富达利泰投资在今年年后就开始准备谋划公募业务,并表示“富达计划暂停发行更多私募产品,后续会按照公募的标准对公司进行升级,公司此前还专门对外包服务商进行了筛选。” 在11月6日,富达国际也宣布,公司正积极准备并将在恰当时机提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请,这也是富达国际首次明确表态将提交公募牌照申请。
“私转公”在对于国内的机构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包括鹏扬基金、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和弘毅远方基金、朱雀基金、同泰基金在内,目前国内已经有6家私募基金成功转为公募。不过外资在不断涌入的同时,也对国内市场保持一份冷静,对“私转公”政策的落地,许多外资私募机构仍持观望态度。
对此,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评价到,外资公募和本土的公募基金相比,优劣势也比较明显。优势在于国际品牌影响力大,募资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可以凭借品牌效应迅速打入市场。而劣势也比较明显,国内的公募基金产品种类繁多,而且大部分产品标的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市场特色,其估值和市场定价、以及投资逻辑都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投资理念要想适应中国市场,仍需时日观察。
刘有华还指出,外资私募“私转公”短期内对国内的公募基金市场影响不大,因为国内的公募基金起步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市场影响力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而参考外资私募在国内两年发展期,管理规模也就60亿左右,所以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外资公募对本土公募的冲击力应该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