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新金融” 为破解融资症结开药方

来源:金融时报 2019-12-09 17:00:32

摘要
“目前实体经济融资遇到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问题,事实上,更多的是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成绩斐然:稳健货币政

“目前实体经济融资遇到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问题,事实上,更多的是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

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成绩斐然: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银行贷款端利率下行趋势显现,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贵难题仍未破解。从实体企业感受来看,融资成本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依然存在。

那么,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根源何在?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过程中存在哪些“痛点”?又该如何解决?在上述金融高峰论坛上,来自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开药方”。

实体经济融资难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回顾2019年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市场热议话题。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痛点”究竟在哪里?多数与会人士与黄奇帆持有相似观点,即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性”问题突出。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大程度上是融资期限结构的问题。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能够提供给实体企业的资金期限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期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在银行的资金端,银行客户存款一般期限较短,而在银行的资产端,企业一般需要的是中长期资金支持,这两端的期限结构的错配,导致企业感觉到融资难、融资贵。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结构性问题?“凡是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还是靠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因此金融机构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黄奇帆强调。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及金融监管体制,通过不断地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促进经济和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曾刚建议,融资结构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不断改善金融供给结构。“长期来看,我国应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把包括股权融资市场在内的长期融资市场发展起来。短期来看,应进一步提高流动性调控的综合性:一方面,宏观金融政策对于流动性的调控需要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试点或者进一步推进商业票据的发展,构建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流动性投放机制,通过加大对商业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提高流动性供给的精准性。”

谨防局部性信贷收缩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确实需要谨防出现货币信贷过度收缩的现象,或者也叫做局部性信贷收缩。” 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

在论坛上,于学军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近两年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2018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约19.2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4%;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在总额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71%提高到81%。

这意味着,在近两年全社会融资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明显上升,其他项目则有所下降。“这使较易获得贷款或有发债资格的融资主体有所受益,而难以贷到款和发不了债的企业融资环境愈发复杂。”于学军表示。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认为,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下一步需要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还存在传导不畅的现象,中小企业融资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未来在MPA考核、定向降准,或扩展央行低成本资金供给工具的范围等手段上可进一步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助力实体经济。

此外,黄奇帆提出,同时也要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能简单归结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惜贷”,另外一部分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中小企业负债率高企,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信用不到位自然导致金融机构天然、本能地回避对其进行金融支持。因此,在经济顺周期的时候,要警惕企业高负债现象。

科技为金融服务实体 赋能仍待探索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金融业正在经历历史性巨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智慧银行、开放银行等新兴银行模式相继诞生,各类金融机构迎来数字化转型机遇。向哪转型?如何转型?科技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赋能,还在探索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金融“创新”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论坛上强调,任何金融创新若脱离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从而走向或自我循环、或过度膨胀、或非理性繁荣。只有真正符合实体经济、符合经济规律、深耕业务场景的金融创新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发展金融科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住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金融服务场景,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供给对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李东荣认为。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则表示,传统银行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大到不好变”的问题,二是“晚到变不了”的问题。目前银行创新步伐虽有加速,但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个性与标准、封闭与开放、线上与线下、协同与分散、体验与风控、敏捷与稳健六大矛盾与困难。

“在实施路径上,关键是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扁平化的敏捷银行管理模式,通过推动渠道、产品、生态、营销、风控、运营六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前台融入场景、触角广泛,中台敏捷迭代、智能定制,后台集中高效、整合协同。”郭为民说。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