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狂飙与隐忧并存 ETF井喷引发冷思考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12-18 16:00:22

摘要
2018年新增1500多亿元,2019年新增2000多亿元,短短两年时间,A股非货币ETF(下同)新增总规模一举突破3500亿元,新发基金达到120多只,轻松超越此前十多年积累的规模与数量总和。不过,伴随着ETF井喷式发展,背后问题开始显现。记者注意到,近年来ETF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清盘现象频频发

2018年新增1500多亿元,2019年新增2000多亿元,短短两年时间,A股非货币ETF(下同)新增总规模一举突破3500亿元,新发基金达到120多只,轻松超越此前十多年积累的规模与数量总和。

不过,伴随着ETF井喷式发展,背后问题开始显现。记者注意到,近年来ETF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清盘现象频频发生、初现端倪的费率战开始挤压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行业景气度高升后,ETF换购潮兴起,超额换购引发部分产品跑输基准的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从海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在行情推动及投资者成本控制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ETF必将从小众品种逐步壮大为重量级投资产品,但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仍值得警惕与思考。

ETF总规模逼近6000亿元

W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17日,ETF总规模逼近6000亿元大关,扛起了股票基金的半壁江山。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末,股票基金总规模为1.16万亿元。

ETF规模的爆发始于最近两年。数据显示,2017年ETF总规模还只有2267亿元,2018年突然迎来大发展,当年新成立的ETF达到38只,发行规模合计920亿元,双双创下历史之最。

驶入快车道的ETF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2019年再次迎来大爆发。截至12月17日,今年以来ETF新增83只,新发规模达1656亿元,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规模均超越了2018年。在增量市场扩容的同时,存量市场也在快速增长,由此将2019年ETF的新增总规模推高至2091亿元,而2018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502亿元。

如果用K线图来描画市场的变化,我们会非常直观地感受到ETF规模这两年直线飙升的态势。

2004年底,我国境内第一只ETF产品——华夏上证50ETF成立。经过多年发展,ETF总规模在2013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4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不过此后几年,2015年至2017年,ETF总规模始终徘徊在2000亿元上下,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直到去年开始发力,2018年和2019年短短两年时间,ETF总规模增加3500多亿元,直接将ETF规模提升了数个等级,达到如今的5861亿元,近两年堪称ETF的“超级大年”。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ETF规模呈现大爆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者理念进化、外资比重增加、量化技术进步等,都为ETF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之近两年市场有效性大幅提升,主动投资难度加大,使得投资者逐渐开始接受从追求超额收益到接受市场平均收益。同时,两大交易所、中登公司、基金公司等系统建设的巨大进步也为指数基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

繁荣背后现隐忧

一边是火爆发行,另一边却屡屡出现清盘现象,折射出ETF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9月23日,诺安中证500ETF发布基金清算报告,成为市场上首只清盘的中证500ETF。从2017年基金份额低于1亿份,到2019年基金份额不足1000万份,诺安中证500ETF终究难逃被清盘的命运。

这只基金清盘反映出ETF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部分产品已丧失流动性。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股票ETF数量超过200只,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股票型ETF只有11只,合计规模占股票型ETF总规模55%。规模低于1亿元的股票型ETF却达到56只,更有35只ETF规模不足5000万元,处于清盘边缘。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还有易方达深证成指ETF、诺安上证新兴产业ETF等产品也都因规模问题而引发清盘,而且后续还会有更多ETF加入清盘的队伍中。

然而,这样的现象并未阻止ETF市场的新进者。以沪深300ETF为例,众所周知,沪深300ETF主要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头部公司,但今年以来,国联安、汇添富、华安、民生加银、天弘和泰康资产等多家基金公司先后发行了沪深300ETF,这令本已拥挤的通道变得更加拥挤。

不仅如此,各大公司还纷纷开打费率牌。泰康沪深300ETF将管理费率定为0.4%,远低于市场平均成本,而民生加银、汇添富、华安旗下的沪深300ETF皆采用了更低的“0.15%管理费+0.05%托管费”的费率结构,竞争从一开始就步入白热化。

有业内人士直言,算上人员、运营、审计等各项成本和支出,若管理费率低于0.2%,大多数公司基本上是亏损运营。可见,在光鲜背后,ETF成本成为基金公司“不可承受之重”,是绕不过去的坎。

有利益就有是非。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后,ETF市场吸引了各类资本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ETF换购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至少已有40家。然而,在各方运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多例超比例换购引发相关基金净值明显跑输基准,暴露出背后的风险。此后,监管出手,从换购比例与相关股东仍需遵守减持相关规定两方面入手来规范市场。

提防ETF大扩容引发的风险

由此,ETF井喷式扩容引发各方思考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那么,经过两年规模与数量的突飞猛进,我国ETF未来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定借鉴。

从海外经验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ETF被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众市场。但近十年来,发达市场多数主动管理基金跑输指数的现象,使得越来越多资金流入被动型产品,从而造就了ETF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统计,目前股票型ETF在全球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02年的0.3%迅速提升至最新的23.3%。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球股票型ETF资产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翻了一番。据贝莱德预测,到2023年底,全球ETF资产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增速较目前还要快。

ETF规模的飙升以及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同样引发了资管巨头之间的价格战。就在领航集团对其平台下所有ETF交易免除佣金后,富达基金在去年8月率先推出全球首只零费率指数基金。激烈竞争对行业利润的挤压,迫使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不得不重整业务模式或进行大规模并购交易,以应对资管巨头带来的巨大压力。

“从全球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日益增长的ETF投资使得监管机构开始担忧泡沫风险,监管层认为基金经理低估了与ETF相关的潜在风险,而不够成熟的投资者更加难以察觉。”沪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他认为,ETF大规模扩张有可能导致其在市场调整中被大幅抛售,从而扰乱有序交易,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些问题均导致监管机构加强了对ETF的审查。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股票ETF虽然给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投资工具,并降低了投资成本,但随着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对金融市场的最终影响仍是未知数。对于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我国ETF行业而言,监管机构既要鼓励ETF稳健快速发展,也需要随时警惕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