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PE行业全面“入冬”,控股并购基金拐点正式到来

来源:才查到 2019-12-22 09:00:00

摘要
控股并购基金时代的到来国内VCPE行业的变化,从清科投中的排行榜中也可以窥探一二。最早基金很少,只有一个榜单;到后来把VC、PE分开,开始有两个榜单;前几年VC榜单开始分化,分出来天使、早期、VC三个榜单。但是PE的榜单,却一直是一个。未来,随着并购基金的增加,相信PE的榜单,也会开始分化。&nbs

控股并购基金时代的到来


国内VCPE行业的变化,从清科投中的排行榜中也可以窥探一二。最早基金很少,只有一个榜单;到后来把VC、PE分开,开始有两个榜单;前几年VC榜单开始分化,分出来天使、早期、VC三个榜单。但是PE的榜单,却一直是一个。未来,随着并购基金的增加,相信PE的榜单,也会开始分化。 


目前市场上的并购基金,通行的模式还是属于PE+上市公司,模式和Buyout还不太一样,可以称之为“并购交易”型基金。属于机会型,当然,这个模式仍然会持续存在。 


为什么现在才真正出现控股并购基金的机会? 


首先是整体宏观经济的变化;2018年开始的经济调整,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已经接受了经济变化L型的结论了,而不是V或者M了。虽然目前对是否到底还有不同的声音,但在底部区域这个事情,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既然是L型,就意味着高成长的结束,经济进入低成长周期。而这种经济周期内,Growth Capital的机会越来越少,Buyout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趋势下,未来有一个典型场景是同行之间更愿意进行并购,而不是各自狂奔,各个行业的集中度会开始提高。而这个过程,正是Buyout基金一个典型的操作模式。 


其次是企业家“退休、接班”问题,受大环境的影响,原来还想扩张的很多60-70岁的企业家,最近都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未来方向了。很多人现在都比较迷茫,自己继续做,都不一定有信心,儿女本来就不愿意,交出去更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卖掉就成为了一个可选项。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的家族企业,纷纷都在开始考虑资产处理的问题。 


再次是受贸易战等影响的一些全球跨国公司,在重新思考其中国业务的布局,是否需要调整、迁移等。 


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几十年前来大陆投资的港澳台商等企业,同时面临的年纪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资产端的机会出现之后,零散的交易机会开始形成,慢慢发展成为具有系统性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控股投资的潮流。  

当然,控股并购基金在国内发展不会像VC、Growth Capital那样一窝蜂而上,毕竟,它的门槛比较高。这些高门槛,也是多数人对它悲观的原因。 


控股并购基金的挑战有几点:


1、投资时候的杠杆:杠杆这个词在最近两年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它巨大的威力,提到控股并购,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是LBO,而且是极高的杠杆。但其实除了80年代的高杠杆时代,其他多数时候,杠杆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而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杠杆仍然是可用的一个因素。一个就是典型的并购贷款,虽然针对PE为主题的并购贷款并不是特别的普遍,但仍然是有部分银行在做这个业务,40%的比例的贷款对于一般的交易来讲已经是不错的套利了。第二个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引导基金,尤其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2、投后的管理:这个问题是所有想在国内做控股并购基金的人最大的难题,控了之后怎么管啊,这一个问题就把做Buyout的想法给毙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比较直接。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在投后换管理团队的,有不少的项目本身的运营管理团队和大股东就是分离的,比如一些国企、大集团的某块单独业务,这类交易就是典型的MBO。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KKR通常把它们的交易称为管理层收购,但是,外人更愿意把这些交易称为杠杆收购。这其实形成了很大的误解。 


第二,国内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在慢慢的成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阿里,阿里的组织架构、对人才的使用,使得它成为新经济行业中管理最好的公司,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经理人,只是目前没有大规模流出。 


3、退出的困难:IPO始终是投资最好的退出渠道,退出的困难主要是针对人民币基金来说,作为存续期只有10年左右的有限合伙公司,PE其控制的企业如果想在国内IPO,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实际控制人一个问题基本就断了国内IPO的可能。于是就出现了中信产业基金把自己认定为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形,可惜最后仍然没有通过。但是随着A股注册制的全面铺开,这个问题,短期内将成为历史。


市场呼唤人民币控股并购基金


VCPE行业早期是美元基金来中国探路,成立合资GP,如IDG、红杉、经纬等。人民币基金崛起是创业板开板前后,达晨、深创投等爆发。 


并购基金的路径猜测也会如此,目前为止,黑石、KKR、SilverLake 等在国内虽然偶有投资,但没有系统性做过项目,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这些在国内有过投资的并购基金将会频繁出手。而那些原来几乎没在国内投过项目的并购基金如3G capital、Advent等也会开始进入中国寻找新的标的。 


全球TOP Buyout PE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持续做并购的美元为主的PE,典型的如高瓴、中信资本、云月等。均是从早期就开始探索控股并购投资,只是在Growth Capital的大飞跃背景下,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它们的前期探索,为行业成熟做了很好的铺路。在未来几年,并购投资成为主流之后,必将继续出彩。而新的一代并购基金,也会冉冉升起。 


在未来几年,相信一定能看到新的创业GP,开始专注做Buyout,设立并购基金。尤其是人民币并购基金,会慢慢开始涌现。并购基金的门槛远比一般的VC、 Growth Capital要高得多,对人民币基金来讲,在今天的环境下,更是困难很多。对GP的要求也高得多。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领域的GP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寻的,首先你要发现几个规模合适的项目,机缘巧合之下做成了。而后就可以募集更大的基金,做下一个更大的项目。不断循环,多次之后就可以成为一流基金。典型的如高瓴并购百丽,在百丽项目之前,高瓴的知名度仅限于有限的VCPE圈,但百丽之后,高瓴才真正成为一线并购基金。 


 国内并购基金的典型打法会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一个常见的情形会是控股+行业整合。 


比如可借鉴的例子: 


默林娱乐:黑石的经典案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连锁主题公园,仅次于迪斯尼。最早默林只是英国的一个水族馆,2005年,黑石收购默林,开始进行行业整合,接连收购了乐高乐园、杜莎夫人蜡像馆、伦敦眼等景点。从而超过环球影城成为全球第二大主题乐园公司。2013年上市,年游客超过6000万。


最新消息是黑石联合乐高计划61亿美元把它私有化。一鱼多吃的典范。


新博通:银湖的经典案例,安华高前身是惠普安捷伦旗下的半导体部门,2005年,银湖和KKR 26亿将其收购剥离独立,后续通过收购存储芯片LSI、博通等公司,公司更名为新博通,2018年博通收购高通失败,痛失了整合移动芯片行业的机会,但新博通转头收购了CA软件。继续在移动领域进行整合。 


今天,纯人民币并购基金目前尚未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该领域GP最好的创业机会之一,也是未来有可能诞生出中国的SilverLake、KKR、3G资本等的最好的细分领域。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